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常态化进入单日快递亿件时代。从2012年的不到57亿件,到2016年的300多亿件,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5年保持了平均50%以上的增速。
不过随着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简单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及人力操作所带来的高成本低收益已不再适应当下的企业运营。想要降低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企业率先把视线放在了分拣环节。
在配送中心搬运成本中,分拣作业搬运成本约占90%。在劳动密集型配送中心,直接参与分拣操作的人力占到50%。同时,整个配送中心作业时间的30%-40%更是被分拣作业时间所占。
而对于物流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物流分拣和搬运带来的体力压力也给企业造成较高的用人成本。每年的618、双十一等大促期间的订单量激增,尤其是对于饮料、矿泉水、牛奶等低值消费品来说。这种商品的搬运、分拣、打包等工作耗时耗力。据测算,大促期间,一件饮料酒水商品的重量约为10-20kg。一名仓储工人一天需要弯腰3000次,持续操作这样的商品对于工人的腰部会造成较大影响。普遍员工在工作4小时后效率直线下滑,外骨骼可以通过将高效工作时间延长至8小时甚至更多来提高效率。
但一个工业分拣机器人的价值大概对标一个员工至少20月以上的薪水。而且应对状况复杂的应用场景,效果并不好。根据成本因素,仓储中心使用大量人力近几年内仍是必要的。
今年618期间,京东物流为员工配备了外骨骼机器人,以减轻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36氪获悉,此款外骨骼机器人来自北京科技创业公司铁甲钢拳。
铁甲钢拳CEO王潮告诉36氪,他们今年提供给京东的是第二代外骨骼机器人,核心产品是一款腰部助力外骨骼,另外还有两款腿部助力和手部助力外骨骼。三款外骨骼可以自由组合搭配使用。
这款腰部助力外骨骼5.5kg,采用了碳纤维和钛合金等轻量材料。动力方面采用了气电混合外部动力装置,可以提供30kg外部助力。王潮告诉36氪,电机驱动精度高,但大推力时成本高。气动驱动成本低,但不能实现精确的中间位置调节。气电混合驱动可以降低单一技术路径带来的局限性,不过混合动力装置的研发门槛也较高。
软件方面,铁甲钢拳开发了适应于不同个体的自适应算法。铁甲钢拳通过陀螺仪、压力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装置采集人体运动数据,并通过自适应算法控制外骨骼机器人在合适的时机提供合适的助力。
据悉,铁甲钢拳已在京东仓储中心进行了近7个月的实仓测试,测试数量约为200套。测试结果搬运效率普遍提升了30%左右。在此过程中,铁甲钢拳也不在不断对软硬件进行优化。
铁甲钢拳明年6月前计划出货10000套外骨骼应用于物流场景。一套产品大概对标一个工人3-6个月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单人工作时长有效延长6-8个小时,降低物流公司用人成本。
在物流领域,除了京东物流,铁甲钢拳也在尝试和四通一达、顺丰、DHL等进行接触。但未来铁甲钢拳的目标市场并不只局限于物流市场。王潮告诉36氪, 所有重人力作业场景都可以使用到助力外骨骼机器人。之所以从物流市场切入,一方面是因为需求足够强烈和集中,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物流市场进行产品打磨验证升级。
铁甲钢拳是目前中国唯一家拿到订单的物流外骨骼公司,铁甲钢拳正在进行2000万元pre-A轮融资,曾获得了创客总部的天使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