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代理记账 > “日本消费简史”系列二:1910-1945 >

“日本消费简史”系列二:1910-1945

转载时间:2021.12.19(原文发布时间:2017.06.01)
13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36次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VC投资笔记”(ID:VC-Note) 

“日本消费史”系列开篇:中国的果蝇

公元159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日本后阳成天皇文禄元年、朝鲜王朝宣祖二十五年,干支纪年壬辰。这一年恰好位于中国两个小冰河期之间的间歇期,辽东的气候差强人意,春夏雨水尚称丰足。

参将戴朝弁带着1029名身经百战的辽东骑兵,从距离鸭绿江不远的九连城出发,开始亚洲战争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壬辰战争”序幕。 

此后300年,日本开启了德川家康的幕府时代,内战纷争却不敢窥视华夏一眼。此为大明帝国,最后的荣耀。 

直到1894年,大清晚期,甲午战争才打破了这份寂静,日本重新进入到中国人的视野。之后,日本和中国两个国家,不可避免的伴着不同轨迹前后进入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迎来了自己的消费时代。

大城市的崛起

在城市历史上,城市化和工业化往往相伴相随,1960年,日本的城市化人口已经超过超过60%,而中国城市化人口不足20%。到了1980年前后,日本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维持在20%左右的农村人口比例。而对应的中国才刚刚开始,并迅速在接下来的30年间,将城市人口数量占比从不足20%提升到60%,基本相当于日本1960年的情况。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招商引资和国家投资大趋势下的工业化进程一起的。而这项进程,日本在1910年左右就开始萌芽了。回顾1910年开始的日本工业化萌芽阶段的城市人口和消费变化,也似乎看到了一点中国1978年之后10年间的一些影子。 

1910年,在一阵喧嚣中,上海外滩3号的上海总会大楼落成,又名上海俱乐部,耗银45万量,建筑面积9280平米。而次年的日本,拥有1900个坐席的帝国剧院已经在东京开业,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座西式剧院。 

那个时候的上海,并没有现在这么耀眼,城市合计不到130万人,按照当时中国4.2亿人,上海仅占全国人口比例0.3%。到了新中国建国的1949年,上海545万人,全中国4.8亿人,上海也仅仅占全国人口比例不到1.2%。此时的中国,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受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还并没有体现出来。 

然而1920年,日本全国人口数量仅为5596万人,东京人口已经占到6.6%,即是370万人。到了1930年,东京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到541万人,全国人口为6445万人,比例增加到了8.4%。到了1939年,日本天皇政府宣布1亿日本人口计划,进一步大幅度刺激全国人口数量的增加,这个时候日本总人口到了7193万人,而东京人口也一并增加到了736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10%以上,基本是当期上海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10倍。

“日本消费简史”系列二:1910-1945

大阪的情况也很类似,1920年人口为259万人,1930年人口增长到354万人,到了1940年已经达到474万人。日本大元正年(1912)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33年间,日本工业化发展伴随而来城市化人口增加已经非常明显。一批大中型日本城市迅速在人口数量上形成规模,同时工业化生产的红利也为当地城镇人口带来了红利。 

全国经济不断增长

从大正时期到二战结束之前,此时的日本,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早期,居民消费开始崛起,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脱亚入欧”的思潮下,消费开始“全方面西化”。人均GDP增速2.8%,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5‰,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不过5%。一个朝气蓬勃,独立开放的消费大国正展现在世界面前。正如1919年杜威访日期间曾在信中写到的那样:“There is no doubt a great change is going on”。事实也是如此,在1912年大正即位之后的30年中,整体GDP增速达到年均4.1%左右。

“日本消费简史”系列二:1910-1945

城市消费开始形成:工业化、西欧化

1920年开始的日本,大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十分时尚的年轻人,也就他们所谓的“摩登男孩”和“摩登女郎”,这些不单是出现在穿衣风格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日本都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于是便出现了西餐热潮,“咖喱饭、炸猪排、可乐饼”被称为大正时期的三大西餐。

各种60年代开始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工业化初级产品和西方化娱乐方式在1920年前后的日本迅速发展: 

1913年,森永制果开始发售牛奶糖,至今包装也没有做大规模的更换,这一点,和中国1959年上海爱皮西糖果厂发售的大白兔奶糖颇为相似。同年,东京电器(东芝的前身)成功批量生产钨丝灯泡,即马兹达牌电灯泡。伴随着西服的普及,胜家缝纫机也于同年开始发售家用缝纫机。 其实仅仅是15年之后,上海胜美缝纫机厂也生产出第一台家用缝纫机,然而在1949年之前,中国裁缝机年产量不足4000台,真正到了1960年左右,伴随着中国自己的工业化进程,家用裁缝的发售才开始买入批量化阶段。 

1913年宝塚唱歌队成立,迎来娱乐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宝塚大剧场于1924年开业。1920年大阪的梅田电车站前,阪急建成了一座五层高的大楼,二层设有白木屋的销售柜台。这是日本第一个车站大楼百货商场,阪急百货商店于1929年(昭和四年)正式开业。人们住在郊外,乘坐电车往返于大阪市中心,休息日再乘电车去到更远的郊外游玩,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将市中心与郊外连接起来的这种方式,在东京也很快普及起来。1928年白木屋在五反田电车站前又开业了一家车站大楼百货商店。之后不久,涩谷、新宿等车站前,也陆续出现了很多百货商店。新宿的三越始于1929年,伊势丹始于1933年,浅草的松屋始于1931年,涩谷的东急东横店则开业于1934年。 而在中国,要等到1955年年末,第一家百货大楼,北京市百货大楼才开业,并在1968年改名为王府井百货。 

1919年卡露辟斯开始发售,1921年森永制果发售奶粉,1922年合名会社江崎商店开始销售古力克(奶粉)。1922年《周刊朝日》《Sunday每日》创刊,《文艺春秋》和《朝日俱乐部》创刊是在1923年。和收音机一样,杂志也作为一种大众媒体而诞生了。 

1923年丸之内建成了丸大厦,日比谷内帝国宾馆的新馆落成,田园调布地区也开始分开出售。1922年上野公园举办和平纪念东京博览会,展示了有“文化住宅”之称的红瓦西洋风格小住宅,郊外的住宅地区被称作“文化村”。城市中心地区逐渐变得写字楼林立,郊外也开始正式进行住宅地的开发。 

资生堂的连锁店模式,寿屋(现三得利)制出第一瓶国产威士忌,S&B咖喱的前身孔雀印咖喱开始销售,胶合剂Cemedyne出现,菊池制作所发售印有老虎商标的暖水瓶(现Tiger暖水瓶),这些事情全部发生在1923年。 

从这个时候开始,以城市为中心的西方化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形成,虽然大多数商品忍让仍然是家庭内手工业生产出来的,但是批量化的商品生产已经开始快速发展。此时的日本,正在经历第一次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消费革命,居住在东京、大阪等一二线城市的占全国比例超过2成的居民率先进入到了消费时代。而限制于当时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有限,城市居民以外的其他大多数的日本国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而这一矛盾,要等到二战之后工业化第二次发展,才能得以解决。 

而这一切,中国的城市居民要到了1960年开始才慢慢感觉到,并在1980年左右达到共鸣。而中国后面经历到的深度工业化带来的家电行业的崛起,全面海外产品的接受,那也要等到日本1960年之后才发生的事情了。 

这个,容我们下一篇再聊。

参考文章:

“日本消费史”系列开篇:中国的果蝇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日本消费简史”系列二:1910-1945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代理记账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代理记账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