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价融资的战果在这学期显现
文|小石头 编辑|黑豆
又开学了,又到开始找家教上补习班的时候。
2015年Q2,教育O2O特别贵。跟谁学的A轮融资5000万美元;请他教总计获得超过1.5亿元A轮融资;轻轻家教也获得了1亿美元新融资。
甚至可以说,教育O2O成了逐渐变冷创投市场中的一只强心针。拿到钱的公司招兵买马,这学期就会见到业绩。
我们关注他们,是因为真的太贵了。比如新东方前执行总裁陈向东创立的跟谁学,A轮融资金额已经超过小米。的确,这几家公司的创始团队都很有背景,比如请他教的创始人草根站长起家,有十余年互联网创业经验;轻轻家教的创始人刘常科是前昂立教育董事长,但还不至于人人强过雷军。为什么还这么贵?
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在哪学”的时代已经老了,王者是那些解决“跟谁学”的公司。每当一个新的切入点可以重构一个大行业的产业链条,产生超级公司的机会就来了。
“在哪学”时代结束了?
在这波吓人的融资之前,大部分教育O2O解决的都是在哪儿学的问题。“在哪学”基于的是位置,它解决的是如何快速就近上门问题,本质上和其它O2O没有差别。
但教育有它的特殊性。我们所谓的在线教育,本质上其实是培训,主要还是面向K12,基于考试、就业的培训。
所以就在2015年出现了一批公司,针对“跟谁学”做文章,他们基本都是强大传统资源的拥有者。对应着核心需求解决问题,顺便等着技术门槛不断降低。
两条势必要合流的曲线
其实,教育变革10多年前就在线下发生过一轮了。
传统教育机构针对细分精准的需求,匹配老师和学生,搭建出过庞大且特有的商业模式。鼻祖是新东方,研究透留学考试,让学生拿高分,顺便养出一批名师。学而思、学大又在K12市场进化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学大的做法是通过教学顾问,匹配长尾需求,帮学生找最合适的老师,而非最好的老师;学而思的做法是聘请优秀的教师,研发优秀的教学内容,降低对老师个人能力的依赖。他们的共性都是教育框架后,不断降低老师准入门槛。当时你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成了这些机构的讲师。
同期,互联网也开始变革教育。十年前的Web1.0时代,教育就是一个创业集中的领域。
当时业内普遍的看法是,教育生意的重点还是在线下,互联网只需要做一个信息的媒介。快乐学的创始人林应明说,找家教网站,从58同城到常青滕,基本都是这个思路。
据好老师的创始人李晓滨回忆,2000年前后中国有大约2000多家找中介的机构。学大当初也只是想做一个找家教网站。
十几年过去了,这些找家教1.0时代的公司还存在,但在线找家教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最近家教O2O兴起,整个行业才迎来新一轮春天。
按理说,这样的格局下行业应该波澜不惊。那到底是什么变量促成了2015年这轮的教育O2O狂欢?
首先导致变化的肯定是供需关系和商业模式上的不平衡。
学生需求在改变。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2014年在校高中生2400.5万人,初中生4384.6万人,小学生9451.1万人。其中,初高中的中等生,有一定经济基础,是愿意找家教的最主要人群,算下来很可能在2000万人左右。随着中国生育率降低,这个数量还会逐年降低。
同时,随着互联网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管理工具更加科学化,教师门槛还会进一步降低。一方面,老师的排课受制于机构,会有空闲;一方面,有些老师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多的收入,但却要忍受机构的分成;此外,学生和老师都缺乏互相选择的机会。
其次是互联网。
商业机构受到了冲击。内容的丰富,工具科学化,最受影响的是学而思模式;移动互联网增加了供需双方选择的灵活性和范围,对学大这种教学顾问模式也会冲击。在线教育更多的是搭班教学,新东方模式也并不能幸免。
表面来看,背后的直接变量是移动互联网,它直接提高了供需两端匹配的效率。移动端具有灵活性,不论是获取提高服务的老师,还是购买服务的家长及学生,成本都大幅降低,可以快速扩充供给两端。
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互联网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此前蓝驰创投合伙人朱天宇接受36氪采访时,曾表示,互联网有三波机会——信息革命、商务革命、教育。通俗讲就是 PC 和手机渗透率达到一定比例后,互联网教育才能起来。
传统和互联网,两段终将合流。大家都明知道市场这么大,也明知道这一趋势。那陈向东们开始创业,获取天价融资也不难理解了。
“跟谁学”就是终极解决方案吗?
今年春季,北京十一中的六年级学生,开始实行自主选课。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一样的课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班级的概念不复存在。传统教育体制下,这是最基础的教学组织。
对于在线教育公司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一直以来,互联网教育都是在体制外生长,都没有真正进入学校大门。这与互联网医疗类似,都是在强大的体制外小修小补。
如果,在教育体制下,原有的组织架构自我松动,个性化教育试点普及,那么未来是否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开来?是否学校这个组织单位在未来也不一定是必须的?
这让我想到了滴滴快的,他们在原有的出租车体制之外,野蛮生长出一个新的用车服务体系。只不过,这个体制没有教育那么顽强,后者承担了收容、教育等培训之外的社会职能。
有人预言,5年后,无人驾驶汽车普及,滴滴快的有可能会成为最大的汽车采购商。那时,司机已经不存在。滴滴快的就成了一个信息中介基础上的服务提供商。
那教育O2O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