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实现了普惠金融的价值,资金端的红利推动新金融行业发展。近期,趣店公布赴美上市的消息,在中国互联网金融,或者说金融科技行业及其艰难的发展历程中,这几乎让投资人看到了开花结果的希望。
36氪近期举办的“科技越迁,价值势能——WISEx新金融行业峰会”上,洪泰基金管理合伙人彭创和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钱坤共同探讨了新金融领域投资机会、创业门槛、行业周期以及下一波新金融领域的红利在何处。
圆桌嘉宾:
洪泰基金管理合伙人,彭创
经纬中国董事总经理,钱坤
主持人:36氪资深投资人关系高诗朦
高诗朦:大家好,台上的两位嘉宾都是关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投资人。新金融近几年的发展跌宕起伏,几乎是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直到有一些公司跑出来,公布上市的消息。整体来看行业的发展和投资十分不容易。两位对这个行业的投资有哪些感性认识?
钱坤:我先说,感性的认识,我们大概2013年开始看互联网金融,当时也一直在关注政策(风险),2013年上半年观察了之后,发现政策其实是鼓励、支持的。所以放开胆子开始投资一些企业。经过三四年,很多公司已经出现规模化的利润,非常喜人。政策也不是一刀切,对于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公司,还是非常鼓励的。总体来说行业越来越规范了。
彭创:科技金融这个领域有几个特性,首先金融是个特别长的赛道,意味着创新周期的持续性会很久。第二是这是个特别宽的赛道,能容纳非常多的新公司。第三它是有周期性的,所以肯定有跌宕起伏和创业的艰辛。2013年我投资51信用卡的时候,其实更看好它的数据价值,后来也是基于2015、16年现金贷的红利,现在业务发展得非常不错。去年我们投资了用钱宝、明特量化,它们很快就享受到了资金端的红利。所以就是说金融的创新就是要随时准备着。当机会来临,幸福来敲门的时候,你随时在家中,这应该算是我一个感性的认知吧。
高诗朦:很多投资人觉得2017年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总体趋向冷静,二位有这样的体会吗?
钱坤:所谓的冷静从两个角度来看,有牌照的问题,也有管制的问题;另外二级市场,尤其是国内二级市场还没有接纳金融科技公司。很多基金,尤其是中后期基金采取比较冷静和谨慎的观望态度,我们也理解,因为资本市场还没有打通,这些公司怎么上市还是个问题。去海外上市,海外二级市场对公司体量的要求非常高,这是从投资大角度看。从创业的角度,金融科技的创业难度比较高,早期没有规范,大家群雄逐鹿,有点想法、有点能量、有点能力的都可以出来创业。但今天这个时间点出现了规范,有了门槛,互联网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所以很多人决定在金融领域创业的时候会犹豫。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只要公司能够持续不断创造价值,而且是持续增长的价值,那投资这样的公司都是有意义的。
彭创:我觉得金融这个方向已经进入到下半场的状态了。初期2013年开始时,公司拼的是运营、低获客成本和攒资源的能力。但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精细化管理和创业的阶段,也就是说今天拼的可能是往后走的心态问题;如何在完成第一波原始积累的情况下,抓住下一个五年的机会为核心。确实现在信贷领域已经看到有公司跑出来了,行业门槛的提高及监管的收紧,使新公司在这领域突围的可能性降低。但反向来看,除了信贷以外,金融这个领域还有很多可能性,证券、保险等细分领域还远没有起来。所以现在虽比不上2015、16年这样的浪潮,但是仍然蕴含着很多的可能和机会。
高诗朦:趣店刚刚公布即将上市的消息,二位投资的项目中,也有一些正在准备上市计划,新金融行业按照发展阶段来看,是不是进入收获期了?
彭创:的确,这个行业未来会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进入上市进程。从行业周期来看,前期播下的一些种子开花结果了。但我仍然不认为这是一个大规模的收获期,因为目前还是金融创新的一个开始。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市场,民营化比例较低的大行业是不多的。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叫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也好,做金融的本质也行,实际上是实现了金融领域民营化的可能,所以我们充分相信未来5-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中国会出现非常多的上市互联网企业。5-10年后我们再回头看,此刻只是一个上市的起点。
钱坤:金融公司本身现金流都很好。我们投资的公司里,有几家在走上市的流程。我听说在金融科技公司里面目前至少有10家左右在走上市流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当一个行业出现规模化上市的时候,才是这个行业很明确见到曙光和未来的时候,这对投资圈是一个振奋。但是从体量上来说,中国在国内上市大概有3000出头的公司,但金融类公司只有几十个,而这几十个公司大概贡献了全部上市公司55%的利润。在过去十年,金融公司是攫取了大部分的利润,所以我们现在投的金融公司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诗朦:两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代表项目各有侧重,二位主要关注在这个领域的哪些机会点?
钱坤:这个是分阶段的,2013年的热点是P2P,后来行业发生变化,分成资金方、资产方。我记得2016年比较热的是保险科技。2015年证券比较热。每年热点都是层出不穷的变化,有很多优秀的创业者出来。发展到未来,会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出来。另外现在没有特别大规模的财富管理公司出来,除了两三个历史悠久的公司已经上市之外,还有很多的市场机会。现在随着金融科技公司大规模的盈利,应该会涌现出很多为这些互金公司服务的to B 类的,尤其是企业服务公司,我们目前在这个领域也有布局,比如91征信。
彭创:我们在看中国互联网公司为传统行业赚了什么钱时,发现不论是百度也好,还是阿里也好,其资产负债表赚的都是营销费用的钱。但是我觉得下一个5-10年会有一个很大的变革,我们特别关注在技术进一步提高产业效能的情况下,谁能够把公司的成本象限进一步下降。进一步拆分,中国的金融虽然人均产值已经不低,但仍是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行业,人均管理的资金量和创造的产业利润跟国外相比还有提升空间。我们今天关注的重点,是哪些公司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在对人需求大的行业里面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信贷是第一波起来的,用技术手段为原来传统银行无法服务的客群提供服务。在保险领域也会看到这样的机会。微观层面,我们觉得大行业周期和微观层面上的交叉点会形成未来5-10年比较好的发展机会。
高诗朦:现金贷领域的公司如何降低成本?
彭创:我分两个层次来答,第一资金成本的路径是比较简单的,初期找一些零售资金,成本会相对偏高一些。但随着业务体量不断增强, 未来拓展跟大型机构的合作,成本会相应降低,这里面的差额可能是2%-3%。其实我们在考量公司的时候,资金成本虽是其中的一大块,但我们还考量综合成本,包括风控的违约性成本、获客成本和营销成本。现在行业门槛被拉高是因为大幅度涌入的资金提高了获客成本。好的技术公司,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不断降低违约性成本和运营成本才是核心关键。
钱坤:对现金贷来说资金成本不是主要的问题,其实降成本主要的通道跟机构合作,但是我觉得除了成本之外,像这些利差比较丰厚的公司,更多考虑资金的稳定性。金融是被政府严格管制的,监管一出来就可能造成资金断档。作为一个金融科技公司首先要保证资金供给的稳定性以及多元化,不要因为和金融机构合作停滞影响业务的发展,毕竟你辛辛苦苦花高价获得客户,所以降成本是一个方向,最重要还是资金来源构成的多元化。
高诗朦:二位给互联网金融领域创业者有那些建议,看创业者的时候考量哪几个指标?
彭创: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这个行业。除了基础素质外,自我迭代和自我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另外,上半场和下半场的需求还不一样。上半场,比如信贷,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包括低成本获客、精细化运营和团队建设。下半场,我非常受巴菲特对金融行业看法的影响。我们今天所有人在说,金融的核心在于风控,但究竟什么是风控?我觉得是公司的CEO在以什么样的思维管理公司。当组织大了,利润更丰厚时,组织的张力或往前冲的速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风控模型能够拉得住的,所以CEO对风险的警觉能力,对黑天鹅事件的预判能力,显得尤其关键。金融不是比谁活得好的行业,金融是比谁活得久的行业,因为金融离钱特别近。当你活得久,这个事情自然就做得好,但很多公司活不过这个周期,活得不够久。进入下半场以后,看的就是精细化运营。我们说的mentality, 是指拥有随时应变的风险意识思维,让一个组织在一个健康稳健的环境下运营。
钱坤:我先给一个建议,总结一句话——心中有风险。经纬投了400多家公司,绝大部分是TMT公司,互联网公司要不停地试错,错几次没关系,只要对一次就成功了。但金融不一样,金融要不停地对。所以要有魄力,心中也要有风险。当然不是说让你做事保守。因为你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达到传统金融公司的体量,要用相对积极的方式做业务才有可能成功。在业务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要心中有风险。第二个建议,今天在信贷行业创业比三年前变得难一些。两个难点,我在2013年聊过一个公司,是比较老牌的公司,当年的时候花三万块钱获得三万个交易用户,今天花三万块钱获得一百个交易用户,都算有效率的。获客成本构成了一个门槛。另外一个是资金门槛,现在在做信贷业务,客户承担的利率是有限的。资金成本不能降低,你的盈利空间受到相当大的挤压,有可能承受不住风险。所以在今天在做信贷行业创业,创业者要考虑自己有什么优势,怎么跟跑在前面的公司竞争,去找一些细分的蓝海领域是比较重要的。
高诗朦:彭创总的代表项目包括51信用卡、明特量化、用钱宝等,钱坤总的项目是磁金融、保准牛和第一车贷,二位关注新金融领域这么多年,在这个领域中有那些困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互相解答。
钱坤:我先问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你们怎么看政策风险?这件事情我们内部其实是有争议的。
彭创:中国的新金融行业在能做之前很多事情都处于比较模糊的地带,优质创业者需要抓住这个比较短暂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形成以后,监管就上来了。我们对于监管肯定是非常敬畏的。有些点我们在内部会定义为红线,不去碰。除此以外,我们觉得就风险投资需要take the risk, 这就是早期投资需要承担的风险α值。
彭创:金融是个大板块,包括证券、保险和银行体系,现在这波红利享受的是对银行体系的补充,对保险和证券来说,谁会是下一波浪潮?
钱坤:这两个行业其实我们都有研究,从中国的经济体量和资产数量来说,银行比另外两个要大很多。在证券业,除了券商外,证券类的上市公司非常少,因为证券业有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强烈的周期性,当牛市到来的时候,用户数量可能是熊市4、5倍,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容易做成,所以证券行业不是看起来很大。每天交易很多的(行业形态),大多数不是属于普通创业者的机会。而且证券行业创新性的机会不是很多,大多数公司做的业务,包括做量化的、做投资的,做工具的,做系统的,这些公司到最后形成比较大的体量去跟传统公司竞争。所以它的空间会比信贷行业要少。下一次证券行业迎来红利的时候就是下一个牛市。过去经验,以往中国的牛市间隔六七年,从2015年往后数,还有一个时间段来做。
保险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行业,我记得2012、13年参加行业论坛,就提到中国人均保费是国外多少分之一;发展了这么多年,中国的保险公司从几十家到发展到一百多家,但中国的人均保费还是国外的多少分之一。所以这个角度来讲,以后随着国民意识提高,人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财富积累产生,保险还有很多机会。相对来说,排序的话,信贷行业的创业机会排第一,然后是保险,接着是证券。不是证券行业体量不大,而是它的周期性太明显了。不像保险,它是一个持续上升的机会。我们在证券领域的布局有富途证券;在保险科技里投了比如保准牛、保险师等;信贷大概投了15-20家的公司,比如分期乐、品钛Pintech、第一车贷、磁金融、91金融等等,我们的布局跟我们行业的定位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