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人大战”到“留人大考”,近些年中国城市围绕“人”大做文章,在此之中,沈阳作为东北唯一的特大城市,迎来人才争夺战的初步大捷。
36氪辽宁从官方统计部门了解到,沈阳市户籍人口已连续三年呈现正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12月末,沈阳市户籍人口达762.2万人,同比增长0.8%。
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尤其是年轻人。
据58同城发布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年毕业生首选前十五座城市中,沈阳赫然在列。而在2018年,京东发布相关数据显示,沈阳毕业生本地居留率49%,位居全国第二,排名仅次于北京。
与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众多南方城市相比,沈阳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强大的实体经济对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强大,但聚焦产业发展,十足的“青和力”仅是这座曾经人们口中的“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年轻态的小小缩影之一,沈阳正在奋力推进传统工业制造业基地的创新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的工业脉搏在这里跳动,我国工业史上数不清的“第一”出自沈阳,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计划经济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逐渐在这片土地上显现,在最困难时期,全市曾有六成企业面临亏损。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沈阳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以装备工业为重点,沈阳大力推动传统工业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实现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02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毗邻的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在老城区的200余家企业陆续落户开发区,利用土地置换而来的100多亿元资金补贴当时已步履维艰的装备制造业企业。
卸下财政包袱后,“沈阳制造”逐渐向“沈阳智造”转型。为降低自主创新门槛,沈阳市铁西区自2006年起就建立起装备制造业科技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共享仪器设施、尖端设备并整合智力资源。2019年,针对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铁西区,沈阳发布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真金白银支持当地科技研发重大装备。据悉,只要是经相关部门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产品,政府给予的研发补助最高分别可达1000万元和500万元。
而在目前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沈阳工业产业再次面临绿色转型升级。沈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限制政策目录(2020 年版)》显示,沈阳全域已经禁止新建高耗能重污染项目。
发展内在动力来自于体制机制的创新,新体制才能打开“振兴”的闸门。自十年前起,沈阳便从经济体制改革中寻求突破,对占绝对主体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多元成分改造。
例如,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 “沈鼓”),2004年对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和重大技术改造,组建新的沈鼓集团,成为辽宁省首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至此,重大装备国产化消息不断从这里传出。
36氪辽宁了解到,目前,沈鼓已具备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千万吨炼油装置、10万空分、大型PTA、大型LNG、大型MTO、大型长输管线压缩机、150吨大推力往复压缩机,以及AP1000核主泵、核二级泵、核三级泵、国防海军装备用泵等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大型离心压缩机总体设计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还有机床龙头企业,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沈阳机床”),沈阳机床由当年经营不善的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辽宁精密仪器厂资产重组而组建,重组后还陆续并购德国希斯公司等国内外机床企业,扩大企业业务辐射范围。2019年12月,央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战略重组沈阳机床,沈阳机床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2021年1至2月,沈阳机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19%,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0%,新签合同同比增长195%,创下企业近五年来业绩最高水平。
突出工业创新优势,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发挥地域聚焦效应将“事半功倍”。
在铁西“东搬西建”获得成功后,沈阳推广铁西经验,提出全市构建“一城三区”科创联动格局,建设浑南科技城为“创新沈阳”核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辉山农业高新区将立足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进行集中建设,发挥各地区大学、大院所、大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溢出效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大而不强”仍然是全国工业不争的现状。大到钢材、石油化工,小到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中国在众多国际产业链分工中,被迫长期位于生产车间的位置。当下,一边是新一轮工业革命下亟待回应的市场需求,一边是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工业产业都已行至十字路口,转型已成必然。
沈阳也不例外。
面向未来,激发内生动力成为沈阳关注的重点。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是释放传统工业产业优势的最优解。沈阳市印发的《沈阳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下称《专项行动计划》)将相关企业分为“老字号”产业、“原字号”产业和“新字号”产业。
“老字号”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5个产业;“原字号”产业主要包括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3个产业;“新字号”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等7个产业。
沈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要让沈阳“老字号”脱胎换骨,沈阳将从“云”入手,提升企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产业由重变轻,技术创新是关键。《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沈阳市将培育壮大“新字号”,突出抓好“锻长板、补短板、强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等具备先发优势产业成长壮大,布局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
特别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强调要培育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5个产业链,为“老原新”产业赋能增效。
山海关外创新起,得益于沈阳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
政务环境方面,沈阳已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1045项,审批要件削减60.2%,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告知承诺制等改革举措,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3.5万个政务服务事项上线运行,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
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即便是在疫情“黑天鹅”爆发的2020年,沈阳市依然实现新增减税70.4亿元,减免社保、水电气等费用超过130亿元,投放应急转贷资金23.2亿元,办理无还本续贷168.2亿元,扩大专利质押、动产抵押等融资规模,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
而聚焦产业方面,提供更多工业应用场景,是推动工业企业进一步智慧转型的重要一步。据悉,沈阳市每年拿出支持企业上云补助资金高达9000万元,在政策支持下,沈阳已培育出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数字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80家,服务范围涵盖全市装备制造、机械加工等多个工业细分领域。
今年,沈阳还首次发布了《沈阳城市机会场景清单》,其中包含智能制造、数字信创、智慧城区、智慧出行、空天科技、智慧医疗、智慧厂区、新零售、新地标等36个机会场景。
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沈阳成为全国 80个参评城市中 20个标杆城市之一,连续两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全国标杆城市。
经历过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创新已经成为每一位沈阳人的行动自觉,也成为支撑这座老工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工业基础、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以及近些年兴起的“青和力”人才资源,是沈阳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优势,面向未来,沈阳仍需瞄准高质量,承压而上。
36氪辽宁——让辽宁看见世界,也让世界看见辽宁。
36氪辽宁专注于发掘优秀辽宁企业,深度挖掘创投底层逻辑,搭建产业对接通道,链接创业者与投资人资本生态平台。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辽宁的报道,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liaoni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联系电话:15040246895 客服微信:ln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