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平安好医生宣布获得5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达到30亿美元。这款2015年4月才上线的健康医疗服务类移动应用,在一年半间积累了1.3亿的注册用户。根据第三方大数据服务机构QuestMobile 2016年10月发布的中国Top2000 APP榜单显示,平安好医生月活跃用户2138万,人均月使用次数71.8次,月度活跃用户数排名所有医疗类应用首位。
36氪记者于近日专访了平安好医生董事长兼CEO王涛,接受36氪记者专访的前几天,他刚庆祝完自己加入平安三周年。
两年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还是平安健康保险及健康互联网两家公司的掌门人,随着平安好医生业务版图的壮大,王涛也开始专心负责经营这个平安集团健康医疗板块的线上入口。
做大健康与此前平安最擅长的金融运作不同,它是个更关乎体制与各种“天花板”的哲学,在并不那么市场化的环境里,谁想做“急先锋”都不容易。
如今与2014年初次聊起业务不一样的是,这位技术背景出身的高管,对互联网医疗、用户习惯与产业需求更理性,也更懂得在独立突围与顺势而为之间寻找平衡。
两年时间,平安好医生从产品有雏形到现在一步步搭建起了O2O闭环,王涛带着团队在不断证明、试错,也在学着更柔软地与政策、市场去合作,商业布局也更有节奏感。
36氪:平安好医生的初期战略里就包括了“圈医生、建医院、导流量、售保险、控费率”几项目标,开局选择了自建医生团队,但现在万家诊所的自建业务也已经剥离,平安好医生是在由重转轻?
王涛:并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模式的轻与重,如果回顾平安好医生从去年4月上线到现在,业务模式的确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构建健康管理到在线健康问诊服务,当时的定位是“健康管理+移动医疗”,与当时行业里公司的定位会略有不同。
第二个阶段,就是打造O2O的服务闭环。从初期的“在线问诊”逐步走向医、药结合,收购合肥快易捷和江西纳百特,获得了B2B和B2C的牌照,构建了线上供药的能力。目前也在8个城市试点送药上门服务。从转变的思路上,是从单一在线服务逐步实现交易闭环,同时除了医药结合,在健康管理方面也和国内几大体检的连锁合作,形成线上预约、支付、线下服务再回到线上进行体检报告解读和跟踪的业务链,实现了O2O2 O的服务。我们也在建立客户的电子健康档案。
第三个阶段,就是在完成A轮融资,在平安好医生的战略方面从构建闭环之后,希望搭建一个线上的开放平台,主要为了打造互联网上的健康医疗生态圈,希望连接用户和保险支付方,同时也连接服务提供商,定位是一个走向开放的平台,我们的角色主要是连接者。
36氪:在产品上线初期,你也说过希望平安好医生能做一个“急先锋”,但现在看来,想做的更多是连接,圈进更多的合作伙伴,角色在后台化?
王涛:这其实是我们明年最重要的平台开放思路。合作方分为体系内和体系外,体系内有多种合作方式,讲究客户迁徙和交叉销售。平安以外,是服务输出的方式。以前的服务基本上在app上完成,未来会有一些插件战略,会与行业内的垂直服务提供商,其他保险公司、银行或者一些消费领域的合作伙伴展开合作。
另一个方面,大量医生集团和外部专家会入驻好医生的平台,包括引进各类诊所,全科、眼科、齿科、医美等。实际上这样做是完全打开了自己,以前是绝大部分自建,现在的关键词是合作、生态圈。在早期平台启动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头部应用和服务来吸引用户,现在我们的注册用户已经上亿,平台雏形也已经形成,接下来用户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元和丰富, 因此,在2016年年中完成 A轮融资后,我们也重新梳理了定位和模式,确定了合作和开放的思路。之后我们也会成立平安好医生的生态圈孵化基金,帮助生态圈上的合作伙伴去孵化诊所、技术、服务,第一期规模预计10亿元左右。
36氪:对合作伙伴入股的挑选标准是什么?
王涛:现在也在做挑选,主要是看业务模式,还有未来能不能与我们的平台对接,或者说以后有商业化可能性的,当然,我们基金的规模不会投巨头,主要还是看一些发展初期的项目,从早期介入,培育一些长期的合作伙伴。
36氪:年前,好医生与香港盈健合资的旗舰店落地,属于基金的第一笔投资吗?
王涛:盈健是一个模板和试验田。我们在尝试做中国特色的HMO,有线上一定要有线下。当然,盈健可以看做是我们基金第一个投的合作伙伴,整个品牌管理和诊所运营都是盈健去完成。我们先通过这样的合作关系,在上海测试HMO,看看线上如何和线下结合的更紧密,也会在盈健的业务流程中尝试商业保险方面的控费,以后再推广到其他第三方的诊所中。现在这个阶段不是说到处开诊所的目标了,而是HMO的试水。
36氪:之前有提到会以诊所的方式,给线上招募的医生一个线下执业的场所,盈健会是一个开始吗?
王涛:的确,线下诊所其实也是我们满足用户和医生需求的方式,在线的问诊用户也会想说能不能有一个线下交流和见面的机会,对我们线上的医生来说,也是一个多点执业的平台。在盈健,除了看病以外,还会有一些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务,这方面医院做得很少,比如定制健康计划,或者是一些减肥、戒烟、慢病的管理。我们也在尝试什么方式介入会更有效。
36氪:即便是在互联网医疗最火的时候,依旧有不少人唱衰,觉得能够解决效率,但并不能解决供给,中国医疗核心的利益主体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们现在做的一系列变化,也强调要做中国特色HMO,是不是一种妥协?
王涛:这种改变,不是短期内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这个与国家医改政策的进度是密切相关的,至少现在的政策是在向市场化推进的,比如取消了药品加成,放开部分医疗服务的定价等等。如果能够不断走向市场化,那么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扩大,甚至可以对现在免费的在线问诊实施收费。
当然,目前在国内的医疗支付还是以医保为主,商业保险的话其实是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所以很难直接形成干预和控费。在国外的话,强调的健康管理,之后再是家庭医生,然后再是就医问诊这个过程,但在国内,有些环节是缺失的。所以我们第一强调的是健康管理的概念 ,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健康管理和家庭医生的落地,再分发到线下的就医服务,用互联网+的方式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分级诊疗的号召。
36kr:接下来的规划是怎么样的?
王涛:首先,更深入地打造服务闭环,接下来我们在医的方面,会打造一些专科的疾病中心,提供满足更加深度垂直需求的专科服务。当然,我们的这些计划主要是以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我们自己不会做线下。
第二,是在医药的结合上面,能够把服务体验打造地更好、更顺畅。
第三,生态圈的合作,比如和基因检测、体检、智能设备、保险公司方面的合作。前段时间,我们和南医大也尝试了保险直赔业务,这个就是和医院、保险公司一起打造的服务。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同很多三甲医院进行接触,推进商保直赔和控费,希望能将整个合作进程加快。
第四,在商业模式上,还是要积极探索商业化的机会。
36氪:商业化方式的探索上,明年的打算是什么?
王涛:短期的商业模式主要还是移动医药电商和O2O健康医疗服务产品的销售,未来也会推出中医、齿科等更垂直的打包服务产品。长期来看的话,在健康大数据上与医院、药企、体检机构等合作伙伴的合作一定会有更多商业化的可能性。
36氪:在大健康领域,未来你比较看好的方向是什么?
王涛:首先是生命科学,大家现在都在探索的是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候,能不能延续人类的寿命。比如基因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等等。只是在大健康医疗领域的创新与突破,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能被推广和商业化。之后,我们也会通过与一些国际前沿实验室的交流,参与到这些研究中去。
另外一个,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通过健康大数据去预测人类疾病,从而实现有针对性地预防。现在我们也在和国内领先的相关研究机构机构,共同研究机器学习和机器智能怎么帮助医生进行诊断,提升诊断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