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加微信已成为很多商务场合人脉管理的习惯,然而微信承载了过多维度的功能,虽强大而并非是针对职业社交而生的产品。同时,作为职业社交中的重要一环:招聘求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低频次的使用需求,功能又比较单一,很难调动起用户的积极性。
针对这两个痛点,海丁网这家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互联网创业招聘的网站,今年开始把整个产品、研发、运营更多地放在移动端,寻找到的切入点是借助微信平台做一款人脉管理工具——海丁微名片。它是一个基于微信社会关系的应用,目标群体是微信上1.5亿的职业人群,让这些用户都有一张自己的名片。海丁微名片可保存在微信上,也可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微信群。产品希望通过曝露在朋友圈的形式可使名片身份更加真实可信、同时帮助用户拓展人脉,方便沟通。
海丁微名片这款产品的一大亮点就是它病毒式的营销模式——利用用户的虚荣心理通过加V认证和世界排名来触发用户的自发式病毒传播。产品今年3月上线至今,已积累了40万的用户量,月活跃度达40%,流量翻了50倍,是目前微信上最大的商务社交应用。合伙人周锦增告诉36氪,“微信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广场,大家都是平等的。然而,人是有虚荣心的,海丁微名片通过加V认证可以加速排名的方式,使用户想要给自己加V,不断提升自己的排名。加V的过程,更是一个推广微名片,并且增加用户粘性的过程,从而达到了营销效果。”
目前,海丁微名片的活跃用户大多局限于微名片的互换认证功能和简单的注册入口,为了继续深挖关系,海丁即将推出微邮,类似于私信功能。用户交换了名片后就可以通过微邮先进行沟通,无需微信互加好友。微信的庞大的用户数使得平台本身承载得过多,私人社交和工作商务在平台上高度重合。其实微信的使用场景更适合于相对固定参与人和无固定主题的沟通,而微邮的功能一部分是将商务沟通需求进行分流,因为它具备传统的e-mail模式的三大特征:具有基于主题、可变范围的多人沟通和按时间轴的全信息流。
相比较同类型的招聘平台:拉勾、脉脉、LinkedIn等,海丁的特点在于用户使用频次更高,同时招聘方不再以HR和猎头为主,运用海丁网移动端招聘的HR只有5%,大多都是企业的主管和老总,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微名片的搜索功能通过公司、职位等选项快速地寻找到对口人才,与他们互换名片直接交流,从而也能一定程度调动绝大部分的被动求职者。
当被问及若微信进入该市场怎么办时,周锦增回答道:“微信是基于个人通讯录和解决沟通问题的产品,因此不会开放一度人脉给好友。而职业社交开放一度人脉是必要条件。”目前微信已经与LinkedIn 合作,同时LinkedIn刚于9月8日上线微信服务号,用户也可以分享和收藏领英电子名片。但周锦增认为领英的作法比较传统,海丁微名片在这方面探索得更深,比如他们刚与途家合作,在微名片商城的大V会员专区,为V5-V6用户提供商旅和度假服务。这今后也会成为他们的盈利方式之一。目前海丁的盈利还主要来自web端,招聘、活动支持和线下自由职业服务外包三大块,各占30%左右,微名片目前的盈利模式还不够清晰。
在我看来,海丁借助微信平台做名片形式的人脉管理工具是个聪明的尝试,首先它能做到很轻,满足移动端用户的需求;其次,它有着先发优势,毕竟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不会同时用几个微名片产品;最后,它的想象空间会更大:今后颠覆招聘行业的很可能不是一款招聘产品。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够打通商务社交关系链,又能无缝嫁接招聘求职的场景,招聘功能的目的性减弱,反而能吸引更多的用户高频次地使用和沉淀下来。周锦增提到,海丁网未来的愿景不局限于做招聘类平台,而是目标成为第一职业社交应用,将招聘淡化,逐渐作为一个重要插件。
但移动端的职业社交也被认为是一个坑,目标很宏大,但实效很难落地。海丁未来怎么如何打造适合中国用户的职业社交,持续使偏被动的群体在平台上活跃,增加认可度,这些都需要团队不断思考和摸索。
海丁网自2011年8月成立,同年12月获浦软创投2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目前团队有九人。CEO兼创始人程朝晖IT技术出身,在IT行业有近20年的经验。合伙人周锦增加入海丁之前曾在腾讯社交广告担任高级产品运营经理,也供职过盛大和阿里巴巴集团淘宝网、阿里软件等公司,一直专注于互联网产品的运营、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