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最赚钱的动作电影《战狼2》的导演吴京可谓人红是非多。不少人就吴京在电影中表现出的超乎寻常的身体素质表示质疑。不过说实话,这种对身体机能夸大的艺术性表达,古今中外并不少见,它们更多地表达人类渴求探索身体极限性、发现身体更多可能性。
说到这,不经想起了中国文化中影响力颇深的几位人物:二郎神杨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葫芦兄弟中的二娃,他们的眼睛均有过人之处,或能辨别妖魔鬼怪,或能看到千里之外,或者兼而有之,其本领神通让人叹服。
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些超人类神通本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荧幕上或人类的想象中,人类不断通过科技手段开发了越来越多的产品,作为人体机能的延伸,并被大量运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
以目前社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汽车业为例,暂不论正处于试验阶段的无人驾驶技术,就说说已相当成熟的视觉辅助技术。为弥补人类视觉的局限性,解决视觉盲区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各大汽车制造商不断探索创新,将早先运用于战争的雷达技术加以改良,形成了最早的倒车雷达,这也成为汽车厂商为驾驶者率先创造的“第三只眼”。
倒车雷达主要安装在车身周围,通过行车电脑对超声波传感器发出的超声波信号,以及依据障碍物反射的回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换算成距离信息,从而实现预警功能。这种倒车雷达的运用从最早的后部两探头,到后部四探头,再到前后八探头,经历了长足的发展,至今仍属于家用车最主流的泊车辅助装备。
当然初期的“第三只眼”倒车雷达仍然没法完美解决视觉盲区的问题,何况它还存在失灵的风险,为此汽车制造商创造性发明了倒车影像,将“第三只眼”的功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雷达使用声波的原理不同,倒车影像主要是通过置于车身的摄像头记录下周围的影像,并通过车内显示屏加以显示。与雷达相似的是,这种倒车影像最先也只是置于车辆尾部,仍然不能满足驾驶者视觉辅助需求。
为了解决普通倒车影像“视野不全”的问题,日产于2009年推出了AVM全景监控系统,并率先应用在旗下的高端品牌英菲尼迪车型上。这一举动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引来行业类竞争对手的纷纷效仿。
作为国内汽车合资品牌的领军者,东风日产也成功引进了日产这套AVM全景监控系统,并通过不断的技术再进化,目前已形成了功能更为强大的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这个更为强大的“第三只眼”的工作原理是,当车辆静止、挂倒车档,车速在0-10km/h时,系统通过广角摄像头,合成车辆周围环境的360度鸟瞰图,驾驶者在中央液晶显示屏可以清楚的观察车辆的全方位信息,不用左顾右盼,便能轻松掌握周边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当驾驶者倒车或低速前进时,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会自动打开,全景影像分为两个部分,右边显示的是360度的全景,左边可以切换显示任意一个摄像头的影像,挂着倒档会显示车尾影像。而在全景影像中,车辆周边会有轨迹辅助线,正常距离的辅助线为绿色,一旦越过了安全距离,辅助线则会显示为黄色,驾驶员只要读懂显示屏中的信息,便能轻松把控车辆。
说了这么多理论,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到底在哪些具体行车场景中经常使用呢?首先不得不提在城市里越来越复杂的停车环境,不论是菜鸟车手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司机都没法省心,一不留神,轮胎就会蹭到马路牙子,或者蹭花车身,严重情况甚至无法估量。东风日产推出的这套最新的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能够全方位覆盖车辆周围情况,让驾驶者可以轻松把握前后物体、车位与车辆的距离,是驾驶者迅速停好车的得力助手。
不可忽略的场景还有老城区的狭窄胡同,在这种道路上,驾驶者就算不能准确把控车辆通过的安全范围也毋庸担心,只要打开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系统便会从电动助力转向和摄像头读取数据,为驾驶者提供车辆前进的行驶轨迹,并有位置辅助线,帮助驾驶员判断距离。如果车辆离障碍物过近,也将触发前泊车雷达,从而发出警告提示,帮助驾驶者做出准确的行车判断。
除此以外,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还能有效避免低矮障碍物的袭击。由于许多低矮障碍物是无法从后视镜观察到,同时倒车雷达也很难感应,这时,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的优势就更为凸显了。只需要打开监控影像,车辆周边环境一目了然,避开障碍物就是如此简单。
东风日产这套领先的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为行车、泊车安全提供了莫大的便利。考虑到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这一强大的“第三只眼”带来的行车安全性和便利性,目前东风日产旗下众多车型,包括天籁、楼兰、奇骏等车型中也配备了这一系统。
事实上,东风日产产品进化远不止此。通过高效整合了包括AVM全景式智能监控影像、IEB预碰撞智能刹车、LDW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在内的诸多智能配置,东风日产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NISSAN i-SAFETY智能主动安全系统,并将其全面覆盖于主力在售车型上。此外,东风日产正通过NISSAN INTELLIGENT MOBILITY日产智行科技为消费者提供更智能、环保的车生活。
我们也坚信,未来以东风日产为代表一批优秀汽车制造商,在智能安全驾驶上将会不断突破,排除更多人类驾驶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因素,为人们创造更智能化的汽车产品,提供更智能化、人性化的用车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