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写了一篇关于网贷平台“内鬼”的文章(P2P平台家贼难防,若名单曝光他们还敢作恶吗?),之后与一位资深的网贷从业者深入地聊了聊这个问题,颇受启发。站在业务一线的角度看,内鬼这个问题的确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不妨就着这个问题继续做些讨论。
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关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内鬼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二是平台“抓鬼”之难,究竟难在哪里?
内鬼的危害,绝非金钱损失这么简单
在一般的观点看来,P2P平台出现内外勾结的现象,影响的无非是逾期率、损失的无非是金钱罢了。以骗贷为例,在骗贷模式下,借款人要么是资质很差,需要经过特殊的包装才能通过平台的授信审批程序;要么是借款人资质还可以,但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责之便发放远超过审批额度的授信金额;要么借款人本身便是虚构,利用内部工作人员提供的风控漏洞骗过审批程序,获得贷款。
无论是哪种情况,骗贷模式下申请人的贷款的偿还几率都非常低,基本是放一笔损失一笔,若大规模的骗贷现象发生,甚至可能导致平台的破产倒闭。
诚然,金钱损失已然让平台大伤元气,但通常不会致命,真正损害平台运营根基的却并非金钱损失,而是业务文化的变形和异化。
骗贷模式下申请的贷款,内鬼通常会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若仅仅是美化借款人资质,一般提成在10个点左右;若借款人本身便属于虚构,则提成比例通常在50%以上。意味着,骗贷模式下10万元的贷款,业务人员可赚取1-5万不等,基本超过了一个月的工资收入,于是乎,这些业务人员会越来越有动力去做骗贷模式业务,便有了一系列的衍生影响。
对正常渠道申请的借款人而言,由于不能给内鬼们创造额外的收益,在贷款申请上通常会受到有意的打压。通常情况下,平台的放贷额度是有限的,所以内鬼们会有意压缩正常借款人的审批额度,保证骗贷模式下有充足的额度供应。个别情况下,除非特别优质的借款人,内鬼们甚至会对正常借款人采取粗暴拒贷的做法,即无论你优质与否,一律拒贷。
对于正常做业务的业务员而言,不知道的还好,若知道内鬼们所为,只是基于害怕或职业道德而不敢参与其中,其工作积极性所受打击也不难想象。毕竟,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赶不上别人“轻轻松松”放一单的收入,着实煎熬。而大多数情况下,正常做业务的业务员数量会越来越少,而内鬼业务员的数量则会越来越多。
对于平台而言,不仅风控机制失效,面临巨大的不良风险,而且业务层面的激励机制某种程度上也失效了。试想,内鬼业务员会在意你精巧的绩效机制下那多出来的三五千吗?而正常做业务的业务员也已经心灰意冷、内心纠结不已,怕也没多大干劲了。此外,由于正常渠道的借款人受到打压,自然会流失到其他平台,从客户结构上看,骗贷客户比重越来越高,平台距离倒闭还有多远的路呢?
最后,对于内鬼业务员自己而言,在不考虑法律或其他风险的前提下,真的便是最大的“赢家”吗?当然也不是,习惯了赚快钱模式,这些业务员也就失去了续作正常客户的能力,其命运便如蛀虫一般,一旦被平台开除或所在平台倒闭,除非找到新的寄主,否则已经没有谋生的能力。而且,既便转换职业,这段经历也彻底磨灭了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在新的职业道路上也很可能再次走上投机钻营的道路,直至东窗事发。
可见,内鬼模式下,其实没有真正的受益者。
大事化小,平台的腰杆为何硬不起来?
问题来了,骗贷行为的危害如此之大,平台难道就听之任之吗?当然不是,不过,除了把涉事员工开除、及时止损外,其实也没有更好的处罚办法。由于平台层面不愿过多追究,很多时候类似的案件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涉事员工而言,通常情况下,换个平台找到新的寄主,又是一条“好汉”。有时候,涉事员工甚至会精准控制“东窗事发”的时间,提前离职,离开是非之地。
那么,为何多数平台不愿追究呢?大概有两方面的顾虑。
一是“家丑不可外扬”,担心影响自身的品牌形象。毕竟,P2P行业的声誉基础本来就很差,如果再爆出类似的“内部丑闻”,基本上就没办法向信心脆弱的投资人交代的。到时候,投资者信心不稳,恐慌情绪蔓延,很可能资产端的问题尚未爆出,资金端就先出大问题了。
二是“拔出萝卜带出泥”,担心牵扯出自身的“不合规”经营行为。毕竟,在2017年之前,P2P行业要么处于无法可依的粗放奔跑、野蛮增长阶段,要么处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集中整治阶段,多数平台都未能真正实现合规经营,既便整改情况较好的平台,在早期发展阶段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违规操作。所以,某种程度上平台也怕与“内鬼们”撕破脸,只好息事宁人,放他们一马,希望从此江湖一别、永不再见。
所谓“打铁还的自身硬”,P2P平台自身的腰杆不硬,在处置内鬼问题上也就难免前怕狼、后怕虎,结果便是,虽然行业内部分平台饱受内部欺诈之苦,但在公开渠道上却鲜见相关新闻曝光;内鬼们也从一家平台跳到另一家平台,重复着硕鼠的故事。
当然,吃一堑长一智,除了开除涉事员工外,平台们普遍会针对性地修补规则漏洞。而考虑到任何规则在内部人眼中都有漏洞,部分平台更是选择彻底关闭涉事区域的业务,退出这个市场。
相比之下,银行在处置类似内部欺诈性问题上腰杆便硬气很多,尽管也有“家丑不可外扬”的顾虑,但银行在机构层面并不面临合规问题,也就不怕问题“闹大”。同时,关于银行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已经有了完善的监管制度,大多数问题都能做到有规可依,对于问题员工的处置,实在是轻车熟路了。
走到阳光下,对“内鬼”说不
随着行业集中整治的顺利推进,网贷平台的合规情况有了质的提升,在合规层面,网贷平台的腰杆已经硬了很多。今年以来,也先后有一些内部欺诈事件被爆出,走入到阳光下,某种程度上,网贷平台已经不怕事情闹大,这是件好事。
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风控模型的不断进化与完善,规则本身已经逐步脱离了单个核心员工的“掌控”范围,想利用所谓的“规则漏洞”作案也是难上加难了。
不过,网贷行业也好,消费金融行业也罢,机构层面的风控水平一直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大平台逐渐向好的同时,部分小平台依旧遭受着内部欺诈之苦。要根治这个问题,除了平台自身努力外,终究还是需要外部力量介入。深圳上线“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违规违纪信息共享平台”,希望是个好的开端。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洪言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