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H5制作 > 知乎 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趋异进化” >

知乎 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趋异进化”

转载时间:2021.11.01(原文发布时间:2017.11.09)
20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05次

编者按:本文作者 Elliott Zaagman 是一名培训师、组织变革管理咨询师,专注于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通过采用全方位四维的模型,他帮助企业从内到外、充分的做好全球化的组织文化准备工作。想要联系他的,敬请查看他的 Linkedin,或加他的微信(Id:ezaagman)、知乎和微博(ell小查)沟通。在本文中,Zaagman 类比自然生态系统物种进化和演变来分析中国内外互联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态系统,以及在置于两个不同的环境中时,那些最初开始时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式公司是如何演变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这一过程。以下是正文。

知乎 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趋异进化”

这是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故事,关于同一物种置于不同的环境中时,他们的后代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适应、变异和分化为完全不同的生物。同时,也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特征和力量动态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其结构,并影响到生态系统内部一切生命的故事。

以霍加狓(Okapi,1901 年在非洲扎伊尔森林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为例。霍加狓分布于中非的森林之中,看上去像是鹿和斑马的结合体。霍加狓高约 1.5米,以非洲雨林丰富的真菌、蕨类植物和嫩芽为食。大约1600万年前,霍加狓的早期“版本”,也就是科学家称之为 “canthumeryx”的一种鹿科动物,离开森林去往热带草原。为了适应开阔草原上快节奏的食肉动物,“canthumeryx” 的腿部逐渐进化的更长,并且奔跑的速度也更快。除此之外,由于失去了之前在森林中低洼的食物优势,为了能吃到高高的、带刺金合欢树的树叶,它们的脖子变得更长,舌头也又长又灵巧。这种起源于非洲森林的早期动物也逐渐进化成了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大型生物物种——长颈鹿。

知乎 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趋异进化”

这就是能够说明被称为“趋异进化”这一概念的一个进化案例,这一概念是由达尔文在加拉帕拉斯群岛研究雀科鸣鸟喙的广泛多样性时首次提出。但这篇文章并不是要讲自然生态系统,也不是讲物种在数百万年时间里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国内外互联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态系统,以及在置于两个不同的环境中时,那些最初开始时完全相同的双胞胎式公司是如何演变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这一过程。

知乎 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趋异进化”

Quora “霍加狓” 和知乎 “长颈鹿”

2011 年 1 月,也就是在 Facebook 前雇员在硅谷创立问答平台 Quara 一年半之后,一个类似的中文网站——知乎在北京创立。就像 2010 年代转折时期的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一样,知乎也希望能够利用中国独特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所创造的机会,以及对外来者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的独特的语言、法规和文化环境优势。由于西方互联网世界的“食物链顶端捕食者”无法像在其他地方那样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这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一方安全的栖息地,他们可以顺着食物链向上移动。

然而,虽然知乎和 Quora 在最开始时有着十分相似的 DNA,但是由于环境和管理制度的不同,两家双胞胎企业逐渐演变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野兽。Quora 像霍加狓一样,与最初的形式保持高度相似性。虽然它添加了更多的一些功能,例如博客平台和针对某些问题最佳答案提供“赏金”等,但它仍然主要是一个问答网站。

而另一方面,知乎在中国互联网社区发挥的功能与 Quora 在英语环境互联网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区别,知乎正在蜕变成为一个类似 Quora、Twitter、艺术家众筹平台 Patreon、公开在线课程项目 Coursera和 Linkedin 集合体的中文版本。

不同的环境

知乎联合创始人兼 CEO 周源解释道:“教育和自我学习在中国文化中很重要,中国人也非常的有追求,有创业精神。这里的年轻人相信有了对口的知识和恰当的机会,他们就可以彻底改变当前的生活。而知乎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个平台。”

当下的社会对知识的渴求度更高,但是人们发现在当下的环境中却越来越难找到可靠的信息,因此知乎也就让人感觉眼前一亮。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一点是,中国独立媒体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知乎平台上的个人专家以及针对他们的投票排序功能,可以为中国网民提供一颗安心丸,确信他们收到的信息都是正确的。而 Quora 虽然提供的是相同的功能,但英语互联网环境并没有中文环境那种需要去填补的真空。

一名在上海工作的二十几岁的女子解释道:“如果我想了解我要去往的目的地的路线,那我会使用百度地图,但如果我想了解我应该购买什么样的保险或者是专业领域的最新趋势,那我会去知乎寻找答案。”

从问答平台到“聪明人的社交网络”

知乎上的知识社区已经让它更像是一个社交网络,一种类似“聪明人用的 Twitter”。有一天,我在同一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的学者朋友短信聊天,这也是在过去大概一年时间来,我们第一次聊天,她问我最近在忙什么。“你没看我在朋友圈发的状态吗?”我问她。“我现在都不看朋友圈了,”她回答道,“朋友圈现在全是卖东西的。我许多朋友之前从玩微博转到玩朋友圈,现在他们已经去玩知乎了。”

并且这一社交网络又有功能性和知识货币化特征。知乎发现,中国公众对知识的渴望为他们的平台和专家提供了赚钱的机会。2016 年 8 月,知乎推出专栏赞赏功能,读者可以自愿向那些他们认为有用的文章作者或者提供有价值答案的专家提供金钱赞赏。中国先进的无缝化在线支付系统也让这整个流程的简化得以实现,支付宝和微信钱包能够支持用户通过二维码快速、方便地完成转账。

知乎最近也成功扩展到了视频直播领域,将“知乎 Live”功能融入网站之中。有了该功能之后,学习者可以支付一小笔费用(通常是 2 到 3 美元)来参加由专家举办的在线讲座。一些知名专家能够吸引数十万名观众。类似于 Twitter 的微博、付费语音问答“分答”以及罗辑思维出品的订阅服务“得到”也到找到了利用这一趋势的方法。

知乎不断进化,超越了 Quora 模式,看上去更像 Linkedin 一些。2016 年,知乎增加了“机构账户”功能,企业可以与知乎社区沟通。虽然这种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周源认为公司未来不仅仅是一个问答模式的推动者,而是面向企业家、招聘人员和专家的一个“机遇中心”。周源说道:“我们正在知乎、平台商的专家和雇主之间建立一种三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果雇主使用 Linkedin 或传统的招聘布告板形式来招聘,那除了个人简历之外,他们很难能了解更多有关候选人的信息。个人简历信息根本不够,而通过知乎平台,雇主可以深入挖掘某位专家的知识和观点,他们也就可以更清楚地判断这个人是否就是他们所寻找的合适候选人。”

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生存策略

而另一方面,Quora 似乎感觉模式深度方面的扩张机会比较小,所以采取了扩大用户群的策略。在过去一年时间内,Quora 开发了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日语版本的网站。Quora 这只“霍加狓”正在寻找其他的森林,而知乎这只“长颈鹿”正在进化,以满足中国互联网大草原环境的需求。

微信的主导型“顶端捕食者”效应

在印度尼西亚南部的群岛栖息着地球上最凶猛的捕食者之一——科莫多巨蜥(又名科莫多龙),它们身长 3 米,重达 150KG,是世界上已知现存种类中最大的蜥蜴。科莫多巨蜥皮肤像盔甲一般粗硬,牙齿为锯齿状,像牛排刀一般锋利,唾液有毒,被咬伤的猎物即使不能当场毙命,也会慢慢死去。所有的这些特征都让科莫多巨蜥成为其所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绝对主导者,任何潜在的竞争性捕食者都未能与这种现实生活中的龙抗衡,最终只能走向灭绝。

知乎 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趋异进化”

在中国互联网生态系统中,我们也能见到这种消灭其他竞争者,具有绝对主导型的“顶端捕食者”概念。近年来,Slack 已经改变了众多企业的交流通信方式。这款消息应用程序能够让企业同时之间在同一界面上轻松进行大量的群组和个人对话,私人和公共对话。《纽约杂志》的 Molly Fischer 认为 Slack 具有将工作场所转变为“不间断聊天室”的效果。

然而,在中国,Slack 以及它的中国同类企业——钉钉似乎并没有带来相同的革命性效果。我最近在一家中国企业北京总部工作时,发现了这一问题。这家企业拥有大量的美国员工,有一天,在我同一位来自湾区的同事讨论项目的时候,她对我说道:“在这里就沟通方式问题似乎并没有达成一种非常强烈的共识。美国人都用 Slack 来沟通,但是大多数中国员工倾向于使用微信群组来交流。”

应该指出的一点是,至少根据我自己了解的信息来看,Slack 和钉钉都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成功,我了解的大多数人也都表示他们公司使用的是某种企业消息应用程序。但区别在于他们是否实际使用这些应用程序来传递消息。北京互联网公司的一位员工向我说道:“我们公司有 Slack,但说实话,大部分工作交流是通过微信来进行。”

这也是我在中国的社交和专业人士网络中所留意到的一种现象。我对此感到好奇,于是我询问了一大批中国主要科技企业的员工,问他们是否使用钉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会再问他们用钉钉来发送消息有多频繁。几乎所有的人都回应我说,即便他们的公司使用了钉钉,也是主要用于打卡上下班以及地点追踪功能。当我问他们使用钉钉与微信来沟通工作的比例时,最常见的答案是1:9,甚至更悬殊。只有深圳一家公司的工程师对我说,他们的团队更多得是使用钉钉。

对于更偏爱微信,而不是企业消息应用程序这一问题,我聊过的一部分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中国员工对于数据和信息安全性要求不是那么严格,或者说中国人更习惯将工作和社交生活混合在一起,因此不需要两个分开的应用程序。虽然这些因素可能会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我认为最好的一个解释其实很明显:方便。虽然 Slack 将人们从电子邮件的烦恼中解放了出来,并且有着聊天 app的便利性倾向,但在尝试采用企业消息 app 之前,中国大多数工作场所已经在使用微信来进行内部工作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再切换到 Slack 或者钉钉相比维持现状来说就显得更为复杂,也更不方便。

微信显然是中国互联网生态系统中的科莫多巨蜥,它所具有的绝对性优势已经让仅有的少数竞争对手陷入绝境。以人人网为例。人人网曾一度被看作是“中国版的 Facebook”,但自从人人 2011 年 IPO 以来,这家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流失了 70% 以上的月活跃用户。虽然人人通过投资实现了可持续的价值,但人人网与“Facebook”却不可同日而语。

原因何在?一名前任人人网员工解释说:“微信打败了人人网,微信有那么多的功能,不仅仅是聊天功能。微信还提供订票、公用事业缴费和其他的一些基本服务。人人只是一个社交应用程序,但是微信是一个‘生活应用程序’,人人无法与之抗衡。”

微信在整个食物链引起的“连锁反应”

像科莫多巨蜥、大白鲨或西伯利亚虎一样,微信作为中国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主导捕食者,已经淘汰了任何可比的竞争对手。虽然海外互联网用户可能会在三个,四个甚至五个独立的应用程序之间切换来发送消息,进行社交网络联系以及在线支付等操作,但在中国,你真的只需要微信。

虽然微信的主导地位让与其直接竞争的应用程序生存艰难,但它的主导捕食者地位对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一个积极影响。研究发现,这种稳定的“顶级捕食者”的存在是健康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灰狼为例,灰狼数千年来一直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在 19 世纪以及 20 世纪初期,黄石国家公园的灰狼曾因为狩猎原因而被全部消灭。

1995 年,黄石国家公园重新引入灰狼,它们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让生物学家感到震惊。他们发现了一大群海狸,而这种情景以前在黄石公园不可能发生。为什么?因为 20 世纪初期当灰狼从这一生态系统中消失之后,也意味着黄石公园的麋鹿失去了他们的头号捕食者,结果就是整个黄石公园的麋鹿数量大量增长。没有了来自捕食者灰狼的压力,这些麋鹿会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停留,尽情享受溪流旁边的小柳树,而这些小柳树正是海狸在冬季的重要食物来源。

知乎 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趋异进化”

当灰狼重新被引入到黄石国家公园后,麋鹿的数量并没有大幅降低,但是它们迫于灰狼的压力,会更频繁的运动,这就意味着它们无法长期停留在一个地方,过度占用柳树,而海狸也因此有了足够的食物。随着海狸数量的增长,它们创造的水坝和池塘也改变了这一生态系统中水的流动,可以储存水来补充水位,为鱼和鸟提供了新的栖息地。

主导捕食者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产生连锁反应,微信也是如此。它在中国社会无处不在的地位为子行业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展的共性平台。微信及其竞争对手支付宝所提供的二维码电子支付方式使得网络支付实现无缝衔接,现金和信用卡在中国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就像我在前文所提到的那种“专栏赞赏”功能,读者可以为他们喜欢的文章和作者提供金钱“打赏”的功能,就是得益于微信来实现,用户可以通过指纹扫描或密码确认方式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完成支付。与美国非常受欢迎的平台 Patreon 比较便可一目了然,Patreon 平台“打赏”方式是用户订阅长期的平台内容,他们需要输入信用卡信息,并接受长期付费条款。Patreon平 台需要的是订阅者长期的一种一致性承诺,而微信的消费模式则消除了这种障碍,让他们可以在一时兴起的时候来进行“打赏”。

这只是冰山一角。微信的中心轴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从建立世界领先的分享经济,到实现高效的食品外卖和交付,再到无人值守的便利店。只要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生活,你都不可能忽视微信的这种连锁反应,它体现在社交和商业互动的方方面面。拥有主导地位的微信既像科莫多巨蜥,会迫使竞争对手陷入绝境甚至灭绝,同时又像黄石国家公园的灰狼,促使生态系统的整个食物链进一步蓬勃发展。

结语

中国经常被认为是拥有一个与美国或者世界其他国家“平行的互联网”。虽然这句话有一定的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却越来越低。因为就像是不同条件下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这些互联网环境也在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并且在各自进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将微博称为“中国版的 Twitter”,将百度称为“中国版的 Google”,这些描述曾经适用,但由于他们的环境和管理制度正将他们塑造成不同的“物种”,这些曾经适用的描述也会越来越不准确。中国的互联网不再是与美国或者世界其他国家“平行”,而是像达尔文所说的“趋异”。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知乎 vs Quora,微信 vs Slack:中国互联网企业的 “趋异进化”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H5制作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H5制作软件

限时免费的H5制作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