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36氪开放日上海站#
移动互联时代,寸金难买寸光阴。开发者有了一个好的idea,总想着快把它产品化。但苹果、Google、微软的移动生态系统各有不同,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开发者的开发门槛和开发周期,也给小团队带来了附加的人才成本。在此之前,你可能还会硬着头皮开发不同平台的app,或者干脆舍弃某块疆土(比如先瞄准更多高富帅的iOS开发)...但现在,上海一个叫易科的技术团队就做了一套基于Objective-C的移动跨平台开发工具Stella SDK,可让开发者做了iOS开发后就将同一套源代码轻松编译、移植到Android平台上,真正实现干一份iOS的活,出iOS和Android两个app。
Stella SDK的整个使用流程如下:1.下载SDK,这个SDK将被集成于iOS的开发环境Xcode中;2.在常规的“Build Target”一栏中,开发者将会看到除“iPhone”和“iPad”以外的Android选项;3.选中该选项后,系统自会重新编译源代码,最终生成可在Android上运营的APK,即应用。另外,Stella SDK也支持将iOS应用转化成除Android以外的webOS和MeeGo应用,但对目前对前景尚不明朗、开发技术门槛更高的WP并未涉及。
Stella SDK背后的易科团队联合创始人黄昕介绍说,在移动开发领域,大部分出色的开发者都会先瞄准用户质量高、付费意愿更强的iOS平台,所以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从iOS切入,将iOS源代码移植到Android上,为iOS用户降低Android开发的门槛。而这除了对开发者本身利好以外,对Android应用商店和手机生产商而言,也意味着可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到自家的生态系统,是件双赢的事情。
目前,Stella SDK在全球已经有3000多个用户,85%来自海外,主要面向的是经济和人力相对有限的中小型团队,主攻游戏开发和移植。另外,它也已经跟三星这样的大牌手机制造商达成了合作,专门为他们定制了一款适配的跨平台开发工具,吸引开发者进入他们的生态系统。
就商业模式而言,团队早期就是提供Stella SDK的一次性工具服务,收费在1000美金;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向:1.上面提到的为三星这类商家专门定制适配的版本收取费用;2.做代理商,将海外游戏带到国内,收取游戏分成。目前已经成功为3款游戏代理。
Stella SDK的两名联合创始人陈文琦和黄昕都毕业自剑桥,这款产品他们前后开发了近三年。先是陈文琦在iPhone图形芯片开发公司任职时利用闲暇时间开发了一年,后又与黄昕在剑桥大学读书时认识,组建了团队并回国创业。不到一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经组建起一个10人的团队,并在去年4月份获得了薛蛮子、松和资本和王利杰的投资。
那么为什么是做游戏的跨平台开发呢?黄昕跟我解释了两点:一则游戏类的应用在按钮和导航栏方面相对统一,适配性更强,二则游戏类应用的开发者相对的基数较大、游戏的付费和商业模式也相对清晰,这对于提供服务的Stella SDK显然更利好。可以说,不管是技术还是商业,都指向了游戏。
当然,聚焦游戏领域的跨平台开发服务提供商就不止易科和它的Stella SDK。黄昕将其简单分成了两类,一是同样针对游戏开发的,代表的就有跨平台游戏引擎Cocos2d-x和Corona SDK。Cocos2d-x为基于Cocos2d的一个衍生项目,黄昕称,Stella SDK是作为底层技术去兼容这些不同的游戏引擎,而非在一个层级上与它们竞争,因此在未来它的可延展性会强。而Corona SDK则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跟兼容于Xcode的Stella SDK相比,需要耗费开发者更多的学习成本。
另外一类则是像HTML5这类跨平台的开发工具提供商,比如AppCan。黄昕自己分析说,HTML5的优势是上手快、开发者也多,但基于Stella SDK作出的应用在性能和体验上接近原生应用的感觉,更适合游戏开发。
不过,这个产品也有不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虽然产品的技术比较牛,解决的也是刚需,但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者体验方面还不够完善(如技术文档还没有全部跟上),而专供技术的团队在网站设计和UI方面也相对简单。
还有一点是,从iOS转成Android应用需要更换相应的支付系统,因为Stella SDK先前主要聚焦海外市场,对接的都是些像Google Play和亚马逊应用商店这样的渠道,但现在团队已经准备去对接国内像腾讯、360、91助手这样的大的渠道商,将应用内部的支付体系进一步完善。
顺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现在的很多开发者都很聪明,不再将业务模式单纯地局限于2C(用户),而是开始拓展2D(开发者)的业务,Stella SDK就是一例。这类服务的特点都是在中小型开发者的需求中找共性,试图降低他们的开发时间和开发成本,除了Stella SDK提供的移动跨平台开发工具,我们先前介绍的为所有app增加社会化分享组件、图像识别功能的服务,也都是典型案例。当然,正如黄昕提到的,2D的业务相对2C的业务在技术上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能力更强的团队加入,寻找一个2D的成熟商业模式也是大家都在努力摸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