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转载时间:2021.09.02(原文发布时间:2018.09.07)
15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56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吕世明。36氪经授权转载。

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人看电影,一种人不看电影。

看电影也只有两种人,一种正在电影院看电影,一种正走前往电影院的路上。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图片来源网络

看电影已经变成当下都市年轻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但其“仪式感”已经大打折扣,和日常吃饭逛街并无区别。

下面的经历来源于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一名东北籍记者的切身体验,他也见证了东北电影市场的成长。

80年代:厂矿俱乐部、院校军区礼堂

和电影公司的辉煌时代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出生于七八十年代东北孩子是幸运的,家长都有很稳定的工作,待遇好一些的住着单位分得房子(要求必须结婚),或者是有单位的宿舍(多人共用厨卫),再差也有房产部门廉价的公房租住。

八十年代的天格外蓝,相对轻松工作以及生活水准的逐步提高,都让那个时候年轻人阳光向上,文革后的文化市场的开放,也让普通群众方便地接触到更多的电影。

除厂矿的俱乐部之外,军区俱乐部礼堂也会租借给小学和街道使用,观看电影对于普通职工是一种福利,厂矿俱乐部和电影公司所辖的影剧院都有留存一部分拷贝,这部分拷贝大多赚够本了,所以会用极为廉价的方式半卖半送。

很多厂矿都有自己的俱乐部和礼堂,没有礼堂的企事业单位也会给自己的职工“安排”到附近关系户影剧院看电影,拍Sir记得小时候看过有印象第一部电影便是《火烧圆明园》。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火烧圆明园》1983年上映,李翰祥导演,刘晓庆 梁家辉主演

到现在所有的情节几乎都已经忘记,甚至在很久一段时间内,拍Sir都没有想起来这部影片的男主角是梁家辉,记忆最深刻的反而是刘晓庆在影片开头的歌唱还有影片最后的漫天大火。

儿时的我,当然不知道银幕上的故事是和缘由,也不懂大家为什么要痴迷这部电影,只记得对“帝国主义“和八国联军的愤恨油然而生,直到很久之后,才明白父母和大人迫切的眼神中对银幕的期待是缘于李翰祥曾是一部拍摄过大量风月情色片香港导演。

在之后同样李翰祥执导、刘晓庆主演的《一代妖后》的开场镜头便出现了西太后沐浴的镜头,这对于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和孩子无疑是具备视觉和感官冲击力的。

被大家反复提及的《少林寺》在拍Sir儿时印象中反而没有那么的深刻,虽然他只比《火烧圆明园》早上映了一年,八十年代初期,中英开始就香港问题坐下来谈,此时中港之间民间和文化合作也逐步增多,这两部影片也恰好是在此期间拍摄制作完成的。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其实《少林寺》的火爆不仅仅是有大量的动作武打场面,影片中曾经出现了牧羊女险遭王仁则猥亵的香艳镜头,这对于儿时的拍Sir犹如噩梦,但对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则成为反复观看影片不容错过的镜头。

留存在拍Sir脑海里儿时的进口片并不算多,但类型和种类也极其丰富,不同于当时电视台播放的美国电视剧,银幕上的进口片则较少有美国电影,日本、法国等影片占据到主流,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在1980年开启。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虎口脱险》1982年内地上映,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配音

《虎口脱险》内地公映时距离法国本土首映已经过去16年之久,和现在观众非“原声不看”的情况不同,儿时电影院是看不到原音电影的,盗版的资源更是极难获取。

即便有嗷嗷待哺的观众,但对于很多普通老百姓而言,一两毛钱的电影票仍然是奢侈的,毕竟单位还是会给大家安排免费的观影,学校组织看电影虽然收钱,但票价并不算高,观影的频次也很低,拍sir的小学时代想看更多电影都要在假期购买廉价的联票。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葫芦兄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1986年出品

记忆中,小时候的电影是没有广告的,但通常会有一个贴片动画片,在售票处窗口的水牌上会标明“加短片”,能够看到一部上影美术厂的“葫芦娃”算是赚到了。

对于那时的拍sir和一些同年龄段的孩子,看电影是一件蛮神奇的事情,毕竟东北地区在七八十年代的教育程度较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涵养都不错,但孩子就是孩子,电影对于我们的吸引力仍然足够大,相比家里9寸和黑白最大14寸的彩电而言,电影院巨大银幕是如此的震撼和迷人。

不同于现在电影院的标准化配备,八十年代影剧院则要兼顾演出职能,剧场的空间极大,座位往往要上千,甚至会分上下层,下面的观众时不时接受到上层观众的“甘霖”也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

90年代:大片来袭、

家庭影院时代开启、三级片的性启蒙

东北的经济状况在九十年代早期还是不错的,但已经开始出现了职工的下岗,企事业也逐步取消了福利性质的电影招待场次,从最初每个月都会安排一场电影,到后来只会在节假日给员工发一些团体票,厂矿的俱乐部因各种原因逐步关闭,部队的礼堂也逐步开始不对外开放。

留存下来的电影院大都属于各个省市区电影公司和文化部门,但已经开始出现电影院加录像厅的经营模式,部分场地状况好的电影院也会开辟一些副业经营,比如在边上的办公室开开台球室、游戏厅。

进入中学时代的拍摄,也明显感觉到比起小时候,能看电影的场地越来越少,小学时提供假期联票的关系户影院已经关闭,市一级的文化宫一楼开始逐步出租给个体商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电影院里面出现了推小车卖小食品的大妈大姨,伴随着嘈杂的人声叫卖着,总是给大家提供一些应季的小食品,也免去了一些观众单独出去买东西的麻烦。

相比于现在的电影院的卖品,大姨大妈的小食品的价格明显要良心廉价的多了,但卫生情况实在难以保障。

90年代起,进口大片逐步开始进入内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想混进电影院的难度大了起来,最初的大片《亡命天涯》其实并没有在东北砸出什么大动静,但到了《真实的谎言》时,内地的大片热才刚刚开始。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真实的谎言》可以说是大部分八零后在电影院看到的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美国大片,影片中出现了诸多至今都令人玩味的震撼镜头,应接不暇动作戏份即便放到今日来看仍然足够震撼。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真实的谎言》中女主角的脱衣艳舞

有趣的是,和之前年轻人迷恋八十年代中港合拍片中频现的香艳画面不同,九十年代的进口大片中,高规格的视觉效果冲击成为了年轻人观影的主打方向,虽然《真实的谎言》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性挑逗,但这已经不是当时观众的重要的兴奋点。

大片热不仅仅带来了观影热潮,也带动了家庭影院的兴起,虽然更早之前内地也有录像带的出租和流转,但只不过是一些从深圳那边流转过来的香港电影,美国大片超震撼的效果对于看看打开眼界的观众更具吸引力。

具备了更好的影音效果后,录像厅变身为镭射影厅重新出现到我们眼前,三级片虽然达不到明目张胆的地步,但也通过小影厅和影碟模式更广泛的传播开来。

当年甚至传闻在家放映“黄色录像带”是会被大街上巡逻警车上的高精尖设备捕捉到信号,继而会有警察敲门来检查,后来大了才知道,被逮到的一般都是有人告密。

90年代,进口片迎来了高峰,同时香港电影开始更大举地进入内地,无论是在东北还是全国其他地区,大家能够看到的电影基本都是这些,此时在东北能够看到的纯国产电影也是一些电影公司留存的老旧拷贝,在整个九十年代,内地电影也陷入了低谷。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在《霸王别姬》和《大话西游》上映是,电影院里面条件相当差,但银幕上的东西是好的,他会让观众忘记硬硬的座椅和难闻的味道。

不过90年代,是让内地观众真正认识和了解到什么商业片,无论是进口片、香港电影还是少部分成功的内地电影,“暴力和性”也成为商业片可以踏平内地电影市场在主要利器。

2000年:

华语大片和好莱坞巨鳄时代来临

东北的经济状况在千禧年后已经完全落后全国其他地区,所有的企事业俱乐部均关停,非重点商业街地区的影剧院也都关门大吉,能够留存下来的也都是一些省市电影公司在商圈内的电影院。这部分电影院的设备逐年老化,很多电影院大厅仍然是木板的硬靠背座椅,其条件甚至不如录像厅和小影厅。

但经济状况的下滑,并没有带来票房的下滑,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商圈范围内大批自由职业者和流动人员反而支撑了逐步颓废的东北电影。

在全国其他地区鲜有“陪看电影”的服务性人员在东北并不罕见,舞厅的落寞造就这部分人的再就业,这种灰色行业在东北也维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真正让东北人再一次走进电影院的是张艺谋影片《英雄》,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内地电影的观影频次,包括各个地区观影的口味也逐步变得统一协调,东北也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逐步开始取消了逐级发行模式,影片的下沉速度逐步提升。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2006年国庆档,安乐影业出品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东北重镇沈阳某影城提前放映一周,,此时该影城甚至都没有完全开业,影片放映结束后,影城则重新封闭装修一段时间。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也是从此时开始,东北的电影院变得更现代化了,沙发座椅、多厅、中央空调、卖品部、爆米花等改变了我们观影方式,国产大片在《英雄》并没有崛起,反而越发变得空洞乏味,进口片虽然有变形金刚、2012的刺激,但始终没有引起像《泰坦尼克号》一样风潮。

不过院线化和全国统一发行还是给东北电影带来可以和一线城市同步看电影的机会,这对于三四线城市确有较好的作用,但整体经济状况的不佳,也导致这些地区影院的建设完全落后一二线地区,一些发烧影迷甚至要到沈阳、长春、大连等设备好的电影院看电影。

2008年奥运会后,国内首部真正意义的3D电影《地心历险记》上映了,当时大部分东北地区的城市都仅有2-3块3D银幕,且是国外早就已经淘汰的老杜比和主动快门式眼镜,初期3D眼镜的丢失也是影院一笔很大的开销。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目前较完善的电影市场真正意义的形成其实是从2010年《阿凡达》上映之后才开始的,大家终于认识到一个电影院有一个影厅是远远不够的;有多块银幕但只有一个3D银幕也是不行的;多个影厅仅有1-2个达标也是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的。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从《阿凡达》之后,多厅、五星级标准,多个3D银幕以及影城完整的配套服务才开始逐步完善起来,但这一切在东北也是仅仅从《阿凡达》的冲击之后开始,比起全国其他地区也已经完全落伍,这也和之前东北电影市场的辉煌渐行渐远。

总体而言,东北电影的发展和观众体验和全国其他地区并没有太多差别,很多二线城市也面临着一些困局和难题,但东北的地方保护和官僚主义严重,虽然全国发行机制已经将放映渠道打通,但外地院线的进入和商业mall的开拓一直较为艰难,这也导致在东北看电影是一个并不算很舒服和惬意的事情。

在院线服务愈发重视顾客体验的今天,略“臭名昭著”的东北死鱼脸服务,已经大幅度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在电影本身等同的条件下,提高东北地区电影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才会使东北电影市场重新获得生机。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一个东北人的观影私史:仪式感、性启蒙、死鱼脸服务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