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魔都财观”(ID:moducaiguan),作者:魔都财观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很多在上海楼市发生的现象,像一根根条线串联在我面前,展开成一张新的画面。
值得和大家分享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淡季不淡,今年上海楼市的新气象。
首先是二手房,连续4个月成交突破2.4万套,这在前二年的静淡市是不敢想象的。
其次是新房,前二年新房认筹率只要能过60%,我们就会认为这个盘不错,是个红盘潜力股。
但如今上海新房认筹率过百也不足为奇,必须认筹总数过千、破300%、挤破头争抢,才值得被热议。
第二,老一套的投资买房思维正在被打破。
比如说郊区博暴击、大面积低总价做分割出租拉高收益的打法,但现如今这两种思维正在加速被上海楼市抛弃。
中环超越内环成了黄金带,一边是供应稀缺一边是热火朝天。
其他板块单靠规划也无法击穿买房人,必须要落位实实在在的学校、地铁、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城市资源,才会被得到认可。
即使是3、5年前的上海楼市,和现在也是大相径庭。
第三,上海楼市变,买房人也在与时俱进。
如今的上海买房人,基本都是买过商品房的,这些内部的存量客户,实实在在被市场教育过。
他们经历过周期、熟知板块和城市规划、了解学区政策,更夸张的比销售、自媒体专家还要懂行,
通过这几个大变化,想告诉大家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如今的上海楼市,已经不能再用老一套的买房思维了。
2020,必定是新的楼市元年。买房人该怎么应对这些变化?
今年上海买房,请一定要记住下面几个趋势。
上海买房客户,正在剧烈分层。
大家有没有发现意识过这个问题,上海购房客户的分层趋势,越来越强烈。
第一,今年1000万-1500以上总价的豪宅客群是不缺的。
绿地海珀、三湘印象、碧云尊邸、滨江凯旋门、鑫耀中城等一个个动辄上千万的豪宅,一面世就会被排队争抢。
包括最近新开的前滩格力浦江海德,单价11.28万,买房人拎着拉杆箱赶来排队,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641%的高认筹率。
这些在过去被认为属于少部分人的资产,开始被很多人争抢。
手握千万以上预算的买房客户,现在在上海并不稀缺,甚至多次摇号陪跑也不一定能中签,千万购房者在上海买房,越来越像“摇沪牌”。
强购买力的改善市场,不缺客户不缺钱不缺房票,只缺好地段和好房子。
另一方面,如今上海500万以下预算的买房客户也很多。
比如前段时间深夜通宵排队的路劲海尚湾,这个400万总价的联排别墅,即使位置已经快跑到太仓边上,也是被用户认可的。
原因其实很好理解,400万、稀缺别墅。
还有过去不被认可的安亭汽车城板块,也在慢慢用总价和产品击穿固有思维,总价500内的万科莱茵半岛叠墅,认筹过百最后接近日光。
招商9号公馆,在一个不怎么强势的泗泾板块,用500万以内带会所泳池的产品力,也可以做到单日客户访量过千。
大家可以看到,500万以内的这一批客户,只要是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产品力,也从来不缺客户。
但中间这一批500-800万的刚改客户,如今在上海新房市场,却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最后的结果就是扎堆去了大虹桥,虹庐湾、中核各个被抢疯,后面的蟠龙也强势开到6.3万,首创2期传言要涨到6.5万。
而类似外高桥、周康这种规划前景不错,但没有资源兑现、价格溢价、产品力一般的板块,新房就成了做冷板凳的存在。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剧烈的客户分层?
本质原因就是经济增长变慢,高技术行业增速快于普通行业。也就是说企业主、高新技术人群,收入是跑过大众的。
所以你会发现,无论到哪里,头部的房产不愁卖。
不光是上海,在深圳南山、广州珠江新城、广州南沙的明珠湾和南山湾,珠海的横琴,都是如此。
不是说涨幅可以跑过其他,但供不应求倒逼了稀缺性。
这些在上海不断发生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客户总量增速放缓,存量客户开始不断迭代,于是不断发生结构性变化。
对现在上海买房的客户有什么启示?
大家一定要密切关注结构性里最好的那部分购买力,他们喜欢的产品。
这些产品也不是没有特点的,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特征:
1、稀缺——供应量与需求矛盾。
比如说前段时间,因为城市界面、学区等各种不利因素不被看好的汇城南街里,就是因为徐汇的供应稀缺,成了抢破头的存在。
330%的认筹率甚至把碧云尊邸都甩在了身后。
鑫耀中城也是这个概念,10.3万买田林,在老上海人的眼里简直是脑子瓦特了,但没办法,它就是供应稀缺不缺新钱的代表。
徐汇滨江、碧云、张江等各个板块,也有这种稀缺概念的存在。
张江的汤臣豪园、翡翠公园,硬是在过去二年的静淡行情走出了独立上涨,而且趋势走的越来越稳,直到走出了有价无市的市场。
2、资源——学区,可以支撑独立行情。
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政策情况下,录取民办不再凭实力,而是凭运气,不确定性非常大。原本准备冲击顶尖民办的孩子,其中有一大部分会转而选择公办学校。而要想入读优质的公办学校,唯一的途径就是:购买学区房。
原本价格就坚挺的学区房,行情会变得更火爆。
今年的优质学区二手房房,年后到现在涨个50-100不足为奇。
3、品质——对标自住。
前面提到的路劲海尚湾、万科莱茵半岛,为什么在一个弱势的板块内还会被疯抢。
原因无他,总价、品质。
地缘客始终会有自住需求,这种产品到了二手市场上,依旧会强势。
4、逻辑——同样总价房间多。
现如今的买房逻辑也从单价逻辑,变成总价逻辑。以前是房价便宜,主要看单价,面积越多越好,现在钱不够了,低总价多房间数反而成了硬通货。
产品力强势,相比装配标准这些自己也可以弥补的因素,大家要更关注那些设计超前,房间数多,功能性变强,总价却在变低的新房项目。
趋势和意义都跟大家分享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今年的买房变化和趋势会这么强烈?
现如今的买房客户画像,正在从B端变成C端导向。因为房价调整或干脆不涨,所以购房者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变强。
贝壳的上市,更是让人看到了中介模式的力量,中介最强的就是有客户。
为什么这两年的自媒体和中介可以活得不错?
因为对于房企来说,融资可以解决、负债和杠杆问题也可以降,土地储备也可以借钱增加,但最头疼的问题,是房价慢涨或不涨带来的直观问题是,缺客户。
这两年,房企营销口子都发现,线上推广基本带不来有效来访,买房人通过各种看房软件了解房源,最后留的信息却在贝壳安居客这些中介渠道方手里。
线下地铁站、公交牌、高速公路上屹立的高大广告牌已经让人麻木,路上散发的广告单泛滥成灾,再没有用户肯浪费自己的注意力去烧脑去自虐。
以前意气风发的各种营销手段,现在通通没用了,只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就做降价营销,要么只能拥抱中介渠道。
这个变化被形容是掐住了开发商的喉咙,当下的节点,地产营销人很难过,但对买房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新红利期。
因为买房人可能在看房软件里,可能在中介门店里,可能在自媒体粉丝库里,但就是不在售楼处。
你说难不难受。
还有一点,各位随便去一家售楼处、中介门店、自媒体的线下分享会,会发现买房人都是一个个行家,任何的忽悠和欲盖弥彰都逃不过法眼。
年轻人学东西特别快,自媒体又真的很愿意讲,那些买房经验被快速复制,韭菜越来越少了。
“傻子闭着眼买都能赚钱”的年代过去了,现在的这个节点,用户越来越懂行,也就意味着,以后没有核心价值和产品力的房子,到市场上没人会接盘了。
这几个共同的点,开始让用户开始强势崛起,拥有话语权。
这种趋势从一个小点慢慢打开,最后展开城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所以客户才有权利在全上海用脚投票,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买、有价值的房子。
当然,除了内部存量客户的变化,外部环境也有一些风向变化。
比如今年的调控政策开始转向,不追求大涨和大跌,只追求稳和规模。
GDP和财政收入要的是规模,对于ZF来说,不希望涨幅再拉高居民杠杆,也不希望货币宽松的钱全都变相流入楼市,成交量放大和价格微涨才是最希望看到的健康状态。
所以今年的调控政策开始非常非常细,除了传统的限购、限贷、限离婚手段之外,还增加了土地端、贷款端的调控,另外还对老人、单身、离婚群体的标准做了细化,限价也会长期存在。
调控越走到后面,就是堵漏洞梳供应的存在。
所以这种大环境下,纯投资买房的概念被打的支离破碎,重视房票、品质、资源、自住的概念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
坦率地说,现在的购房者没有过去二十年的购房者幸运,失去了二十年的主升浪,如果一切不变化,未来也不会有全国或者全城的主升浪,这是不幸。
但也是幸运的,买房人变得受尊重和体面,享受甲方的待遇。
现在的行情不用恐慌,自住改善只要不是特别挑,总是能够买得到的。
如今的楼市没有绝对把握的赚钱机会,但总体放缓、结构性行情的楼市,给了懂房产和不懂房产的买房人,拉开差距的更好机会。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相对领先,在这种结构性楼市行情里,就是存量的博弈和对拼,这其实是更好拉开阶层的机会。
举个比较鲜明的例子,2019年至今,深圳的购房者基本领先了上海的购房者200万到300万。
2020年,上海学区房的购房者领先了非学区房购房者100-200万差异。
这就是专业和不专业买房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时候,而过去大爷大妈闭着眼买房也能赚钱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所以如果你不是股神,也不是创业明星,剩下的机会还是多琢磨琢磨房子,这可能是相对领先的最好机会。
其他比这更好的路径,还有吗?
以上为正文,来自观观和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