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36氪经授权发布。
今天的分享,Boy 拿自己做反面教材,和大家聊聊过去我在职场里犯过的3个思维错误,以及后来的复盘与反思。希望能对各位有一些启示。
想要证明自己是好事,但证明自己也要讲究方法。职场不是一个逞英雄的地方,这里任何一项成就,都一定是团队合作的结果。
我犯过“憋大招”的毛病。有一次团队内部开会,因为我不喜欢同事之前的提案,所以自己私下里做了一套方案出来。这个事情我事先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直到大老板来开会我才第一次拿出来。
方案的效果不错,但会议结束后我的老板却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以后不要这样做。那时我还以为是抢了其他同事的风头,让某些人不开心。但我的老板却说:
这不是方案好不好的问题,这是一个team work.
原来,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以为只要做出一个漂亮的方案,憋出一个谁也没想到的大招,就能证明我的价值了。
可实际上呢?方案仅仅只是开头而已。接下来项目的执行,跟进,调整和优化,需要团队里每一个人的通力协作。
事先不告诉团队,闷头搞出一份PPT来,里面的很多细节都没有和团队成员仔细商量过。万一大老板拍板去做了,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诸多做方案时没有想到的问题。
这才是对项目的不负责任。
可这些,我在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脑子一热,只想快点证明自己。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我老板的看法。大老板很喜欢这个方案,决定往下推进。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发现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之间有诸多细节没有协调好。我的那份方案,给团队挖了一个大坑。
后来我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这让我学会一点,就是评估团队势能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当个人价值和团队势能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如何取舍?这是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从那个项目来看,我的做法是出于好心,想帮助大家克服难关。但从长远来看,即使没有遇到那些细节问题,我这么做以后会不会让其他人产生依赖性甚至是惰性?
以后类似的事情解决不了,是不是都要来找我了?
这样“越界”的做法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会造成什么影响(比如其他同事会怎么看待我)?
我是否有足够能力去承担接下来的后果?(比如方案后续遇到的执行问题,是不是谁主张谁解决?我有没有能力去解决?)。
在“憋大招”之前,能把这些问题理清楚了,才是一个有备无患的真大招。
职场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地方,但不是只以结果为导向。有些时候,我们也必须看重“过程”,以及“过程”对未来工作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
当团队能力的平均值和个人能力的绝对值之间产生冲突,我们应该把自己摆在哪个位置?不要脑袋发热,要三思。
我是做广告的。广告人的简历里,很重要的一块就是自己曾服务过哪些客户,这是跳槽加薪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我的职业生涯起步,都是在行业里名声不错的公司,因此有幸服务过诸多大名鼎鼎的品牌。但是,获得这些机会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本身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我加入了那些优秀的广告公司。
可惜这个道理,我一开始并不明白。
早些年在外面参加面试的时候,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做过xxx 案例”,“xxx 客户是我服务的”,可等到对方问到更详细的项目执行细节时,我却一时答不上来。
当然答不上来。因为我只是在这些项目里帮忙找找资料,打打杂,并没有接触到项目的核心内容。
但参与过这些项目给我造成了一个错觉:我的能力很强了,所以才有资格加入到这些项目中。
可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公司总部和客户全球的高层有协议,这些项目必须给我们做。
这就是平台赋能和个人能力之间的错觉。
尤其在职业生涯早期的时候,个人能力和行业名声还没有成系统地建立起来。更多时候能够接触到好的机会,并不是因为你有多厉害,而是因为背后的公司和平台。
类似的事情,后来又发生在我开始写自媒体的时候。
我曾受邀在Linkedin 网站上开设了一个写作专栏,分享一些职场干货和心得。刚开始时专栏作者少,所以我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会被推荐到网站的首页热点上。
这给我带来了大量的曝光和流量。很多猎头联系到我,给我推荐了许多不错的工作与合作机会。不出意外的,我又开始有点膨胀了。
可过了一阵之后,Linkedin 的网站布局做了改版,之前首页的热点文章位被移到了网页的中间部分,而不是开头。并且以前是一个热点位同时出现三篇文章,后来变成热点位只出现一篇文章,而且还是随机从5篇热文里抽出一篇来轮播。
这些改动,直接导致了我的文章浏览量大大下降。虽然我依然有曝光机会,但是相较于以前,可以说打了五折还不止。
这同样是一个平台赋能和个人能力之间的错觉故事。我错把平台带给我的资源流量当作我个人的本事。而实际上,只要一个小小的改动就能让我认清现实。
想清楚了这一点,让我后来脚踏实地了不少。这给到我的启示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平台赋能和个人能力拆开来看待。
究竟哪些是因为背靠了大平台从而带来了机会和资源?又有哪些是依靠自身努力而发展出来的能力和优势?分清楚了这些,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才是:
我是否需要一直依赖这个平台?
我有哪些能力能够吸引其他的平台来找到我?
如果脱离了这个平台,我可以做什么?
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才是自我价值真正起飞的时候。
这个道理,无论对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人,都适用。在初期,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依赖平台,真正显著的差别出现在后面。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被平台所挑选,而有的人却可以开始挑选平台,甚至是自造平台。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我很喜欢。
武学境界有三层: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主演叶问的梁朝伟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是:
见自己,看清楚自己;
见天地,天下这么大,你都没出去看过,就是井底之蛙;
见众生,就是把你所学所想,教给别人,启发后人。
对应在职场,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很容易见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多吃几次亏,多碰几次壁就能八九不离十。
见天地,就难了一个档次。因为要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做到。尤其是在一个岗位做得出类拔萃的人,很容易就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我也犯过这个错误。当在一个公司,一个职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却并没有看过更大的世界时,就如同井底之蛙。直到我有几次机会去参加同行的交流,看到别人做的案例时,才由衷地感叹世界之大,一山高过一山。
后来回想起来,会犯这个错误,是因为当时没想清楚一个问题:
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是因为我自身的“很努力”,还是因为周围人的“不那么努力”?
我之前的工作做得顺利,并不是因为我自己有多么努力。而是周围的人并没有觉得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是一件有必要的事情。
大多数人宁可重复使用着自己十几二十年的工作经验,也不愿意面对行业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我只用稍微拿出一些新鲜的案例或者技术出来,大家就觉得我是大神。
可当我真正有机会进入到行业里顶尖的圈子中一窥究竟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每个人都很有前瞻性。过去那些我引以为傲的东西,在这里实在是稀松平常。
后来我发现,如果是因为周围人的不那么努力,导致了自己只用稍微努力一点就能出位,那么这样的环境实在不宜久留。因为这会封闭我们的视野,看不到自己的局限。时间一久,还容易把小圈子里取得的成就变成大圈子下的狂妄。
这其实是一种阻碍自我潜力的陷阱。
在一个70分就能满足的环境下,没有人会想去争取100分,而你的潜力最多也就只能激发到70分。
可当你现在只有60分,却置身于一个100分都不能满足的环境,甚至这个标杆还会不断地向120分,150分升级时,你的潜力才会被不断激发出来。即使最后你只达到了70分,80分,但依然会觉得自己还能够成长,还不满足。
这才是促使我们不断上升的动力所在。
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环境的作用都至关重要。脱离了环境“闭门造车”式的努力,都是空中楼阁。
就像最近,Boy 一直潜水在圈圈的商学院学习群中。我每天都能看到来自不同行业、岗位的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
比如有的人提前完成了学习进度,会激发更多人的上进心;有的人提出基于某个行业的见解,会引来更多来自不同行业人士的讨论甚至辩论等等。这种互相督促,激励甚至是竞争的感觉,才是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
所以说,有时候并不是你自身努力不够,而是没有选对环境。和平庸的人在一起只会让你更平庸,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
以上就是Boy 今天的分享。其实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
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
这个区间的下限,是妄自菲薄;
这个区间的上限,是狂妄自大;
这个区间的中间,是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