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该从寒冬走向暖春的创投市场充满了“黑天鹅”。如果说,投资人工作的核心始终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当下可能是他们所能遇到最极致的大环境了。作为始终执创业者手的伙伴与伯乐,面对不确定性的当下,投资人们将如何拨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暗涌,飞跃天鹅湖?8月26日-27日,36氪“2020中国投资人未来峰会”在上海中心大厦举行,百家主流投资机构齐聚一堂,分享如何在行业短期波动中保持长线思维,追求长期的增长机会。
8月27日,一场以“‘TO科创板’大时代”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在峰会举行。初心资本执行董事许旸洋作为主持人,与祥峰投资执行合伙人夏志进、元禾重元合伙人李炜琦、清控金信合伙人兰时嘉、火山石投资副总裁王晨晖、以及创东方投资合伙人谢玉娟等嘉宾一起,分享了他们对于科创板的思考以及科创板对企业、资本市场能够引起的改变和未来趋势。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36氪编辑整理:
许旸洋:上一场的时候其实把话题引到了科创板大家都很关注的事情上面,我们这场刚好接力,顺着这个话题把科创板这个事情,对目前对于投资机构,科技公司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探讨。首先请各位嘉宾先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基因。
夏志进:很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圆桌论坛,我是祥峰投资中国基金的夏志进。我们基金已经在中国大陆做了十几年的早期投资,现在是以美元基金为主,同时还有人民币基金。过去有很多项目在国内板块上市,也包括科创板。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科创板的发展和未来的一些趋势,谢谢大家!
李炜琦:各位伙伴大家好,我来自元禾重元,元禾大家比较熟知它之前是叫苏创投,我们成立于2001年,差不多有二十年的历史。整个元禾分各个板块按照阶段,从2001年到现在二十年来管理800多亿的资金,目前在科创板有一些项目陆陆续续上市。
兰时嘉:大家好我叫兰时嘉,我来自清控金信资本,我们是清华产业下面的一个投资机构,我们背靠清华我们投资领域以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比较契合科创板这个主题的企业为主,我们基金规模260个亿左右,也是托科创板推出来一周年的福,我们这一两年的收益还是挺不错的,今天非常高兴来和大家交流。
王晨晖: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圆桌论坛,我是火山石投资王晨晖。我们火山石成立于2016年,是由前IDG的三位合伙人一起创办,但从创立起我们就没有延续之前美元基金的打法,而是把泛智能技术和医疗健康两个赛道作为我们主攻方向,过去四年我们在这两个领域投资了超过50家公司,现在也有一批公司在准备科创板的道路上。应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非常关注科创板的发展,我认为是在国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国家对资本市场做的一个很重要的调整和引导。
谢玉娟:大家好我叫谢玉娟,创东方投资成立于2007年,总部设立在深圳,是有十三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批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累计资金管理规模超过200亿,投资企业中近30家已成功上市,今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家企业IPO。
创东方从2011、2012年开始投资重心就移到早期科技创新类投资,以A轮前后的科技类项目投资居多,也覆盖布局一些中后期项目。我是创东方投资华东区域创投业务负责人,目前在运作一个与中科大学校和校友会合作的基金。
许旸洋:我来自初心资本,我们是一家非常早期的基金,我们成立于2015年,我们主要聚焦天使、Pre-A阶段,目前管理不到10亿人民币的基金,现在也有一批科创企业跑出来在筹备科创板的过程之中。下面正式进入今天的话题,第一个问题非常直接,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从2019年Q1科创板推出到现在,大家在机构内部对于信息技术或者科技类公司的评价标准,包括推动的阻力,整个基金的重视程度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什么类型的公司是你自己,或者你们机构比较偏好的,科创板对于基金本身带来了哪些正面,或者是中性,甚至是负面的影响。
谢玉娟:科创板推出对早期机构来说是一个好事。众所周知,科技企业的成长周期非常长,并且企业成长过程对比传统企业有更多不确定性。侧面来说,从目前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的部分企业的财务指标方面可以看出,是没有达到传统创业板的标准。从基金运作的角度来说,投资科技类项目的基金周期问题往往是人民币基金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早期科技类的企业从投资到成熟再到退出的周期非常长。对比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的存续周期相对更短一些,所以过往的投资难度就更大。
科创板的推出无疑大大加快了人民币基金退出的节奏和路径,使得在进行早期科创类投资时,能够让我们一线的投资人更有信心,能够有更大的动力去投一些早期的科技类项目。自然而然,对偏早期人民币基金的募资来说也是好事。
反过来说,科创板确实可能造成了一些高估值的状况,包括有些项目在早期阶段估值就很高。这里面的投资逻辑,还有估值的方式不完善,或者没有成熟的标准可以去衡量,这个时候就挑战投资人的综合判断能力了。
除了公司内部要素之外,早期科创类项目往往从初创到成熟过程当中需要补充的外部要素比较多,我们总结的是政、产、学、研、投五类的要素都需要。早期阶段大概率几类要素都会缺乏,比如偏技术类的团队,可能缺乏市场运营和产业资源;或者市场资源很好,技术上比如说整合了高校资源,但是却不能很好地产业化。这些外部要素是需要各类资源导入进行补充的。
整体来说,科创板推出对于各类资源向科技企业汇聚,提供了很好的导向和牵引的作用。以前没有科创板时,这些科技类企业创业面临的营养不良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当投资机构将产业或资金资源注入到创业企业时,大家就会考量资源进去后,产品是不是能做出来,退出路径有多长。科创板出来之后顾虑减少,相当于加快这些科技类企业成熟的步伐,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兰时嘉:科创板整体的推出从去年到现在这个机构我们自己投了有五个项目已经上市了总体还不错,但是我觉得更好的是因为科创板的带动我们在其他板块,比如说在创业板、中小板一些所投资的企业水涨船高,估值也提升的很迅速。这样就带动了我们别的还没退出的股权架构的提升,这个对我们投资机构这两年来说还是很有好处的。
总体上来说从科创板角度来说对国家我个人觉得肯定特别有好处,科创板推出财富效益的特别明显,科学家的红利显现的特别明显。大量的财富来追求我们这样的企业,自然而然的就为这个企业插上了翅膀,让他飞的更快,比如说他做创新有了更多的钱,做进口替代有了更多的资源这对国家是大好事。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不一定是好事,我觉得不是特别好的一个事。因为最近我们看项目觉得压力特别大,我们在去年看了一个项目,当时是15个亿的估值,是符合科创板的定位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向,利润也不错。在今年年初疫情之前涨到30个亿的估值,过了两个月又变成45个亿的估值,这个时候还大量人在追就想要额度,我们觉得这个还是接受不了这么高的估值,从长期来看觉得还是亏的,所以我们就放弃了这个项目。
对于我们来说,现在市场上稍微有一点姿色的项目追求者很多,这样就水涨船高,会带来举个例子我们觉得科创板就像个滤镜,给这些一级市场很多项目进行了美颜,美完颜之后投资机构很多没有定力的心性就乱了,对于我们投资的决策难度就更大。我们自己来说就更专注于我们产业上面积累的优势,我们觉得我们能赋能,能给企业带来资源,我们对企业有帮助才会投这样的企业。我们最近决策的一个企业,就是因为我们能给他带来很多的客户资源和一些技术上的支持,这样他能够以一个相对合理的架构让我们来领投,这样的企业是我们投资的方向。
李炜琦:科创板去年下半年开板以来我们到12月底短短三个月我们自己的基金,我们这个团队管的就上了四家,我们回首看了一下这些项目我们投了很多年,我们投的时候压根不知道有科创板。元禾重元从2001年成立从地方性的机构一直走向全国我们还是比较坚持投技术驱动类,投科技类的项目为主。所以其实我们投了很多偏比较早期的项目,伴企业能够成长。近期上了一家做MAS的叫米星微(音),我们当时投了十三年,中间速度支撑不下去我们也是持续的跟进。这波具有科创属性的企业,包括今年陆陆续续上的非常多的科创企业,都不是为了板而去投资,而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扎扎实实还是希望投真正的下一代的技术,下一代的科技和未来的发展这块。当然因为整个大势的改变使得这些科技类公司发展的速度超出了之前的发展速度,比如说替代,还有加速给国内供应商的这些机会使得公司的成长速度会更加快。我们会看到后续陆陆续续有一波这样的企业符合科创的属性然后能够走向资本市场,我们会看到他们在行业里做的更大更强。
说到现在的投资的确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其实大家也都遇到过有的项目可能也就能叫到几十亿估值,大家都对标科创板的百亿、千亿市值其实对我们投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是会经常复盘一下自己,回归初心想想我们投资的颊脂垫在哪里,使得投资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比如说你在你的赛道里面,方法论里面你是否能够对技术的把控更加强,但趋势以及市场空间的把握和未来的走势这块。对大家来讲机会永远有,但对投资人来讲一定是专业、专注然后不停的提高自己。
许旸洋:结合第二个问题让夏总和王总聊两句,刚刚发言的三位嘉宾都是以人民币为主,在国内有很多资源。不管产学研还是一些国资、央企都是结合很紧密,这批公司跟科创板有很大的结合。另外一个方面现在市面上本来投科技最活跃的一批美元基金,他们在面临科创板这个时代性的大红利下面也需要去把握对应的机会,在座的王总、夏总能不能结合这个问题简单谈谈,对于双币基金怎么把握科创板下面的红利。
夏志进:我一直感觉,美元基金对科创板标的的投资布局可能相对早一点。刚刚讲到半导体行业是科创板当下最火的标的,但其实早在10年前我们就已经在关注半导体芯片,比如我投的第一家半导体企业——云英谷,已经是8年前的一笔投资,这个企业现在发展势头很好。祥峰是在中国大陆的科技领域做投资比较早的基金,当90%以上的基金还在投移动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科技领域里面做早期布局,包括半导体、软件、材料等,像我们这样的美元基金还蛮多的。而且这些投资跟互联网领域的投资不太一样,这些领域对于外资的限制是没有的,不像互联网、文化类、内容类的创业公司,对外资有一些限制。所以从一开始我们投科技公司就没有碰到什么障碍,被投企业大部分是合资企业的形式,而且科创板推出之前合资企业在主板上市也是没有任何障碍的。所以说,我们在科创板推出后,还是继续走这条“传统”的路,也就是投资下一代的科技创新。
另外,科创板的推出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认可不只停留在口号上,还有在财务回报上给到切实的激励。但对我们科技投资人来说,投资理念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还是在致力于挖掘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科技。在八到十年前,我们开始感到在中国大陆将会出现一大批有能力的创业者,他们在跨国科技企业工作了十几年,积累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选择出来创业的他们,在未来所做的事情可能不仅仅是实现进口替代,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当我们发现存在这个人才红利时,就很快在这个领域里开始投资,而且长期看好在中国投资的机会。所以说,我们不是因为科创板的到来而对这个领域的投资回报产生期待,而是从以前到现在,再到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投资科技企业的策略没有任何改变和动摇。
另一方面,科创板的推出对我们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刚刚大家讲到对于早期公司的估值是一个不好的事情。我们也觉得作为一个早期的投资者,尽量不要追捧一些特别热门的领域,尤其是二级市场已经非常火的领域。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比整个趋势超前一点点做投资,在大家还没有炒热的领域做布局,这是我们做早期投资的一个思路。上一场有嘉宾讲到他们不想抓住科创板节奏化的机会,我不敢说我们不想抓,但是长远来看还是更愿意投资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企业和团队。
王晨晖:我们从成立之初就把目标定在了科技创新领域,从大方向上和科创板是非常契合的,但通过过去一年对科创板的观察,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需要调整的点,或者说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路。比如过去美元基金在科技投资中更关注前沿科技或者说黑科技,像AI、自动驾驶、无人零售等,在国外也都是非常前沿的科技创新领域。但我们发现过去2年科创板上市的一百多家公司中,绝大部分并不属于这些范畴,大部分好像感觉科技属性也没有那么强。后来我们反思这个事情,对于怎么来看待科技属性这个事情有一些新的思考,前沿科技固然重要,我们应该坚持,但我们还要看到有很多领域国外已经成熟,没有太多创新空间,但中外差距巨大,目前这些传统科技领域发展起来的公司是科创板的主力,比如半导体,半导体就是一个中西方差距很大的传统科技领域,现在美国的美元基金是很少有投半导体的,在国内现在反而是最热的领域,其他一些硬科技、工业软件等领域也同样是这样,这给我们拓展了一个新思路。第二个点是如何在看项目时评判科技属性这个事情,其实科技含量有多高说实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内部也经常说“灯下黑”,就是每个人在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经常觉得公司的技术不过尔尔,但听其它组讲项目时经常感觉非常有技术含量,所以这是个很主观的事情,而从科创板的发展看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尽量不主观的评判这个东西,而是倾向于形式审核,比如今年上半年发布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就给出了一些量化性的指标,比如发明专利几项,收入增长多少,研发占比多少等等的一些指标看这个事情,这个一方面是在放宽了整个的行业限制,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出了专业判断,也要关注一些基本指标,让退出的预期性更强。总结一下,就是科创板核心是科技属性,但如何在投资时判断科技属性,我们也在不断的调整,增加自身认知。
许旸洋:站在早期基金的角度,这个事情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思考,传统的科技型公司的发展路径来看有两类很典型的路径。第一类是非常科技驱动的,这类公司可能是很早五六年前大家开始布局,他们的技术在行业领先的,从研究技术到商业化的路径往往是比较长的,这类公司目前市场上很多,也吸引了非常多的国内国外优秀的人才一起共创共建,在他的技术上面去做突破。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非科创板的主板、创业板的上市标准,这类企业可能在中国市场是很难资本化的,而且这类企业往往也面临着从纯粹的技术到商业化结合很大的困难,这批创业者他们对于技术有很极致的追求,他们希望把精力花在真正技术突破上面,而把商业化这块让职业经理人加入一起帮助公司走得更远,这个是一类很典型的企业。这类企业科创板之前最后的路径可能就是美国或者香港的上市,这个其实对于中国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或多或少还是有影响,科创板给这一类技术驱动的公司其实提供了一条通路,可以让他们还在高速增长期,甚至还在技术投入期,没有到成熟期的时候,就可以在他们的研发经费,人才的吸引,退出的路径方面建立很多新的通道,这类公司可以受到更大的鼓励。
有另外一类公司是非常典型的,特别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公司。他们可能从第一天开始就能拿到订单,从做简单的项目开始和政府、国企、央企保持很好的关系,可以做出不错的收入和利润。大家觉得他们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他们还是传统的以销售、订单驱动,没有把自己真正的科技创新放在多高的定位,这类公司其实之前在上市的过程当中可能也是很受欢迎的,他们可以做出规模化的收入和利润,但是他们真正在基础投入方面相对来说比较单薄,这个是科创板之前这两类公司都很典型,都有很多的案例,但他们都面临各自的困境,科创板的推出其实在这两个比较不一样的方向上面找到中间一条有可行性的路,你可以先做基础研究,先从比较科技的地方切入,你也有资本化的机会,这样慢慢的再把商业化做起来。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先从订单切入,如果你的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你到了科创板,你再去反向把你的资金投入到基础研发,这两个路径我们看下来都是可行,都是有一定特色的,我们理解在科创板推出的过程当中,对于早期机构刚才在座的嘉宾也提到了基金期限是非常硬的指标,在对应的期限之内可以陪企业走到更高的台阶,这个是我们看下来科创板对于这两条传统的科技企业发展路径之外的一条潜在的发展路径。
许旸洋:接下来想探讨一下科创板目前来说刚刚在台下简单讨论到现在券商有点不够用,因为想上科创板,或者想上创业板的注册制最近一两周也已经推出了,好的公司选择是很多的。在座的各位在对自己的被投企业的上市方向的选择上面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心得,到底是既能上科创也能上主板,或者既能上科创也能上创业板注册制的,大家是怎样的一个选择?
兰时嘉: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在选择上首先如果能上科创板我们优先选择上科创板,因为我们觉得科创板是一个先行先试的板块,有点类似于刚过了四十年生日的深圳,他在里面有很多制度都是他先推出来的,推出来了之后然后才到比如说现在创业板来传导他的经验,制定相关的规则往注册制走。先行先试的场所在我们国家往往会有一个红利,在科创板会有一个估值的红利在里面,所以我们觉得如果自己的企业,如果符合上市的条件,优先来说可能会推着去上科创板,因为科创板的上市条件确实像王总和谢总说的条件比以前低不少,而且也很明确。科创板3月份出了一个科创属性的认定和标准,标准相对比较容易达到,比如说研发投入达到5%以上,发明专利到6项以上,营业收入增长率20%以上,加上科创板最低的估值10个亿的标准,如果你的企业科技能力够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到,我们觉得在科创板还是有一个比较长的红利的情况下,我们的科创板会优选。
王晨晖:目前来看我们被投的企业总体是更鼓励国内上市,这个是很明确的。至于说科创板或者创业板,现在这个阶段显然科创板的各项规则更清楚一些,我们肯定还是鼓励企业先上科创板,创业板因为注册制刚出来我们还要观察一段时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实际上会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在这两个板块的选择上我们也会相对再更进一步的权衡一下,核心还是不同市场对这个行业的公司给与的估值水平,但目前大的环境来看国内上市退出会是一个更主要的渠道。
谢玉娟:作为一个总部在深圳的机构,我们过去对深交所比较熟悉一点,但是今年科创板推出确实给我们公司的退出带来不少红利,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家IPO上市。就像深圳特区的成长是得益于市场化,我认为创业板注册制和科创板未来也是市场化竞争。
目前,创东方投资现在选择的基本上都是“又红又专”、“卡脖子”的标的。未来企业往哪个上市板块努力,还是要看后期企业发展要往哪个方向走,或者是说跟什么样的产业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其他各类的资源结合会更有利于长线发展。
从投资机构角度考虑,预期在科创板上市的项目,退出时也面临锁定期的问题。所以不管是投资机构还是企业家,未来都会去做一个均衡选择,最终大家都要从长线的角度来看待上市这个事情。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们看到很多海外上市后,退市又到国内上市,所以未来会随着各种类型的资本市场制度变化,会有多种操作路径。包括不同的券商可能选择倾向也会不同,最终还是交给市场来投票。
我作为早期投资人,最希望做的其实就是对企业有利的事,包括介绍有产业背景的机构,或者介绍具有不同资源属性的合作伙伴给企业,以达到优势互补,都是为了能让企业更好地成长。
李炜琦:确实是这样我们现在手上有好多项目问我们有什么建议,到底上科创板还是创业板,对我们来讲回首一下当时制定者,科创板是针对世界级的技术国家的需要,创业板是对于新经济,新业态与传统行业能够结合的定位,其实我们跟企业家交流下来,我们也是希望一资本市场现在是一个大开放的时代,对于企业今天你达到这个要求了你就会,对企业家来讲怎么样来更适合你,能够更快的走向资本市场可能这个是比较重要的。我们也觉得未来科创板和创业板虽然在定义上稍有不同,但是未来从竞争的角度来讲也会趋同。无论从未来的再融资也好还是后续的发展,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后面有大量的发展机会,各个板块稍有不同。但是我看下来创业板慢慢会跟科创板一样在这个里面会有一些突破。大的逻辑还是会趋同的,对企业家来讲还是看你未来发展的需求,当然速度还是最重要的。
夏志进:就像刚刚各位讲到的企业是否能上市,与各个市场的上市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只是最容易达到科创板的上市标准。除此之外,我认为大家在选择交易地点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哪个市场能给到更高的估值。同样是在海外上市,为什么选择纳斯达克而不选择港交所?传统来说,香港联交所可能对于传统领域的企业,特别是对一些体量特别大的企业有一些好的估值,但是对于一些新经济、互联网的企业就是不如纳斯达克。这很大程度上是跟聚集的一帮投资人对于这些领域的理解有关系,同样一个企业在纳斯达克就是能够得到更高的认可。现在科创板来了之后也是一样,同样的科技企业在科创板可能更受追捧我就没有必要去其他的板块,如果不是科创板鼓励的这些行业,即使在科创板上市也并不见得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那可以考虑选择创业板,比如说我们此前投了一家互联网旅游的公司,自然而然会选择深圳创业板上市。所以,估值仍然是企业上市地点选择的重要依据,不能盲目冲科创板。
许旸洋:从大的趋势来说确实有很多,本来像我们投的被投公司里面,很多之前可能准备海外上市的,很多确实都回来改上国内上市,这个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大趋势。看板块的选择,确实板块给到的条件以及对应的估值的倍数,包括流动性。流动性这个事情在A股市场不太需要担心,反倒是说港交所其实流动性比A股差很多,估值对于流动性也是很多企业选择板块很重要的标准,对于我们中早期的投资机构来说科创板上市条件的放宽,对于我们确实在操作包括投资方面给到了更好的灵活性,也让很多的科技公司不需要那么着急做出净利润,做出特别客观的财务表现,而把重心和时间花在对公司来说更有意义或者公司更重视的上面,可能就是另外的一条路径。
许旸洋:最后一个问题所谓科创板泡沫的问题,所谓的数十倍的PS,几亿的收入,大几百亿的市值,这个在科创板屡见不鲜,整个波动很厉害,这个事情大家怎么看的,大家有没有参与其中,对于这个事情大家觉得应该以一个怎么样的心态看待可能比较好。
夏志进:可能很多科创板的公司PS都不止几十倍。我觉得市场不会无缘无故给一个公司非常高的估值,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因素值得我们再深入研究。财务目前只是静止的指标,更多的还是从长远的,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来考虑第一波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所带来的价值。可能要用很多的角度去分析,我们怎样把企业未来十年的潜力都involve到现在的估值里去。第一波科创板的上市企业会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在我们可预测的将来会发生一些科技行业的整合,这一浪潮里这些企业会占领先机。我们不能仅看当下几个产品的收入、利润,或仅一两年的增长,而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它做到上市企业后可能带来的行业整合机会。我觉得泡沫肯定有,但是我还是比较乐观一点。
李炜琦:对我们来讲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就是我们上了之后股价很高,对于投资机构退出要么12个月,要么36个月,我们都未知解禁之后的股价,对我们来讲内部直接打三折,我们也在跟自己LP做心里的沟通,未来上市不能看今天的股价,大家还是要回归理性。行业内大家基本上认同两点,估值一定会有一个回落的过程,第二个观点就是这些企业一定会两极分化,真正优秀的,真正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好,就是在自己的子赛道里面,在细分赛道里面会越来越好,由于这波的市场性机遇上了,但是业绩没有上来抗不住已经会下来了,所以这两个趋势应该是大家比较认同的,整个估值会降会分化。对于我们内部来讲,内部每个周都会有新的项目上会,也会做模型,我们自己做模型也会非常理性,不会按照现有的同类型的企业来做,基本上也是打了三折来去做,按照这个节奏投,所以这个节奏还是自己要把握的比较好一点。
兰时嘉:我完全同意前面两位嘉宾的观点,第一个估值高而且在回归。但是我对科创板的估值整体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我觉得还是会存在刚刚李总说的结构性的问题,好的企业会特别的好,差的企业会特别的差。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都是哪些,科技属性很强的企业,这会有一个特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赢家通吃,这个行业里面集中度会越来越高,前几名的企业可能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这类企业因为上了科创板之后有先发优势,有资源,有人,有客户,供应链整合的特别好他是很有优势,像他再往外扩边际成本下降的很快。什么样的企业不行,科创板有一个退市的机制,这个机制跟以前的主板、中小板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不符合条件直接退市,没有让你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的情况,这样科创板不好的企业就不会存在这类的企业,整体这个板块还是好的企业为主,所以整体估值还是会比其他的板块要高。
王晨晖:第一,现在科创板实际上确实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估值区间,我们能看到很多公司的市值还在天上漂着,也会看到一些像市值研发比这些说法。我相信经过一轮的市场周期,比如经历一轮大规模的减持,这个市场会慢慢找到自己合适的估值区间,是维持现在的高估值,甚至更高,还是说会回归到更理性的范围,我觉得这个还是要观察。我们回头看过去十年的创业板也能看到这样的趋势,刚开始也会类似有比较疯狂的阶段,然后逐渐会出现分化,好的公司比如像迈瑞医疗这样的公司逐渐成长为行业的巨头,也有一些公司像乐视这样的公司会逐渐的随波逐流甚至消失,一定是一个分化的过程。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核心还是要关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机会,我个人对科创板的长期趋势还是非常乐观的,我们一直在讲中国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机会,但实际上在过去我们看相对还是比较缓慢的,其实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生产力创新一定会伴随着相应的金融泡沫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是刺激科技创新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很重要因素,技术创新是推力,结构升级是需求,但估值泡沫造成的财富效应,会把社会上大量优质的资本和智力资源从老旧的传统生产力吸引过来,完成量变到质变很重要的一环。所以我认为有溢价是好事情,如果持续的时间能稍微长一些,那在未来5-1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创新才可能会真正迎来黄金时代,迎来大时代。
谢玉娟:非常认同前面几位的观点,什么样的科技类企业未来可能是科创板偏好的?如果从科技属性的角度来讲,有两类企业未来都有可能变成大市值公司,中国资本市场有容量能够供给这样两类企业,使得我们能够长期看好科创板。
一类是单点技术难度大,针对国内技术空白的企业,技术产品化后面对的就是广阔的中国市场。这种单点技术为什么这么难,往往是因为上游的技术链条需要攻克的点会比较多,到最后汇聚在企业中,以产品形态形成单点突破,产品形态的成功市场化就能够证明在技术链条上做的足够好。
未来十年面临的是国内进口替代及新创、一带一路辐射国际市场、以及未来经济双循环机制建立的大环境,在这种背景之下企业技术产品只要研发成功,上市之后获得资金和各种资源的加持,就会形成规模效应,这样的企业能够成为大市值企业。
另外一类是面向新市场的具有综合性技术的企业。综合性的技术能够形成不同的产品形态,包括解决方案或者新器件,最终去定义一个新的市场或重新定义旧市场。例如AI行业,就涉及到软件和硬件。再例如在智能类信息技术应用的这个领域,长期来看有很大的增量空间。包括物联网、边缘计算这些其实都是基于场景拓展,使得产品落地时需要的软硬件技术链条变长。
这类型企业只要占据旧市场一定的市场份额,或者定义了一两个增长迅速的新市场后,反过来整合技术链条,就能极速壮大。登陆科创板之后,伴随而来的必然是大量技术并购,这样的路径也能成为一个大市值的公司。
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的自身内生的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两条路径都无法实现跃迁和跨越的企业就会掉队。过程中出现掉队的企业可能会被整合,甚至上市之后我觉得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并购。
总结来说,未来技术类企业在中国将有很好的前景,不仅仅是因为科创板的原因,而是中国市场以及经济节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技术创业的资本循环会加速技术创业过程,资本市场也能享受到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种种因素会使科创板市值维持在不错的状况。
许旸洋:我觉得在座的各位嘉宾应该都认可两极分化是一个大势所趋,这个事情其实在纳斯达克也已经重复过多遍了,纳斯达克峰值的时候有超过一万家上市公司,现在也只有五六千家,其实退市机制包括整个市场用脚投票的方式,能够帮助整个板块的估值回归理性的过程。对于二级市场的玩家来说,更多的时候他们的决策和玩法更像零和博弈,但是整个二级市场加起来对优秀公司的选择其实是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筛选的机制,通过这样的机制确实能够让头部的公司脱颖而出。另外一点对于科创板来说,这么高的一个估值,刚刚我们在前两个问题中有提到,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个行业,包括从学生选专业的时候,可能就会重视这块所带来的巨大的未来5-10年的红利,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形成正循环,让更多的企业在这块完成更好的人才的积累,包括资源的聚集。最后其实我觉得站在国家的角度来上,科创板比如说现在一百多家公司,肯定不可能每家公司都跑出来,如果这一百多家公司能够跑出来一二十家,对于整个中国的科技创新之路已经是不可磨灭而且非常重要的贡献,对于这些跑出来的公司他们做一些优秀团队的并购或者做行业的整合,对于中国未来科技创新之路会是非常有意思也是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感谢在座的五位嘉宾对于科创板的思考和带来的讨论,也希望科创板未来的5-10年能够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以及信息技术未来的黄金十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