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波波夫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马丁·希尔伯特曾做过一个测试,他通过设计一个模型把美国人日常通过报纸、书籍、邮件、计算机和手机接触到的信息进行量化发现,生活在2007年的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大约相当于174份日常版的《洛杉矶时报》,这大概是二十年前的5倍。
今天,我们通过手机的阅读获得的信息比2007年的美国人可能还要多,甚至可能相当于数百年前居住在村庄的老祖宗们一辈子听到的八卦。但浸泡在海量信息中的现代人,也在承受另一种代价——信息超载,特别是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重复、虚假伪劣、粗制滥造、过时无用的信息,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分析和选择信息的速度。
美国心理学者学者大卫·申克根据近三十年来有关信息疾病文章进行了研究,列出了一些信息超载带来的并发症:血压增高;心血管的承受着日益增长的压力;视力的下降;困惑感和挫折感如影相随;判断力削弱;爱心和怜悯心丧失......
信息超载所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中,最为突出的是——焦虑,这不仅是互联网一代的普遍精神状态,同时也是整个21世纪的底色。
从这个意义上看,拥有屏蔽噪音信息的能力,正是现代人幸福生存的第一法则。积极心理学研究者肖恩·埃科尔认为,如果人们可以把周遭的信息噪音、特别是负面噪音哪怕降低5%,你会感到明显的更快乐、更健康。
生产和传递快乐,由此也成为21世纪创业的法门。
在「负面偏好」的取向下,传统的新闻门户一度成为流量入口,但那里并不是信息的迪斯尼乐园,并不许诺阅读的快感和读者的快乐,甚至很多时候恰恰相反,当你浏览完一篇又一篇离奇悲惨的社会新闻之后,心情早已被雾霾所笼罩。
「负面」偏好正是人类在长久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抓眼球,而并不只是因为媒体固执地偏爱。同样,在社交网络上,负面情绪的传播也与负面新闻的推送亦步亦趋。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追踪测试,参与者被要求从指定的新闻网站中挑选时事新闻阅读,结果发现,相比含有「宝宝、微笑、有趣」字样的标题时,当人们看到含有「癌症、炸弹、战争」这样标题时会更快地点击鼠标进入正文页面,相比正面角度的新闻,绝大部分参与者都会挑选那些负面角度的新闻报道来读。
但在一个信息超载的时代,媒体很难再凭借制造焦虑、痛苦来吸引用户,新时代的用户法则只有两个字:快乐。
快乐有两种,一种是搞笑,一种是幽默。二者有何区别?一如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汤晓鸥前几天在清华的一场活动上所说:「很多人都说我是段子手,我不是,段子手是搞笑的,我是幽默。段子手是没有目的的,就让你笑,幽默是干什么,是看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本质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可笑的一面,还有一个是更可笑的一面。」
因此,对于拥有不同用户群体的公司来说,如何定义快乐,如何生产快乐自然是见仁见智。
凭借一波段子手、搞笑视频,微博在舆论中迎来第二春,今日头条把过去不看新闻的人变成了泛兴趣阅读爱好者,而快手更是让北上广深写字楼里的贝瑞卡、玛丽们发现家乡亲戚中的隐形高手,凤凰新闻客户端则推出了四川话、东北话的语音播报版本。
传统的新闻门户乃至新闻客户端难以制造快乐的另一大原因,甚至可以称之为基因缺陷的是——缺乏社交,编辑/网站/客户端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比较难以实现复杂的交互,特别是用户与用户之间基本上处于信息孤岛的状况,难以形成粘性关系。
于是,一波社交改造的浪潮席卷中国的内容产业。知乎有了「想法」、虎嗅上线「24小时」、豆瓣重新包装「市集」,腾讯、网易、今日头条资讯客户端纷纷上线问答产品,凤凰新闻客户端发起师徒计划、凤凰令活动,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植入准微博功能,在现有的新闻客户端的架构之下孵化社交网络的基因。
但整个新闻业能否煽情、焦虑、负面取向中解脱出来,仍需时间校验。
微博:@波波夫
微信公号:波波夫同学 (trip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