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源于“每日商报”,原标题《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如何惠及培智教育?》,记者 张凡,36氪经授权转载。
上周五,全国智障教育2020年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在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承办,中国教研网特别支持。
来自全国22个省,116所培智学校的200多位校长、老师,以及数位全国知名培智教育专家、大数据专家来杭参会,共同讨论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培智教育课程改革。
大会还通过中国教研网直播,方便未能来杭的校长、老师、家长观看,当天直播观看量近2万人次。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作为当今最前沿的科学,正在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要享受到科技的进步。大会现场,多位专家对此表达了观点。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刚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教育=教育的未来。他畅想在未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个人都配备一位陪伴终生的专属人工智能“教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北京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猛提出:技术帮助教师教,更应帮助学生学。
例如,为了照顾到班里的残疾学生,教师在呈现一个数学概念时,既可以采取文字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图表和语音的形式。当印刷文本材料成为某些学生学习的障碍时,学生可以运用数字媒体,如数字文本、数字图像和数字多媒体等,以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展示所学知识。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雷江华提出:特殊教育要拥抱先进科技,不能成为数据孤岛。他提倡建设智慧校园,借助大数据力量,帮助老师更准确迅速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颁布并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并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当中,制定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着力办好特殊教育,努力发展融合项目,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教育成就幸福人生。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校长俞林亚以“劳动教育”为主题作专题演讲,介绍“如何让智力障碍学生具备足够的素养全面参与社会生活”。
俞校长介绍,劳动以动作发展为基础,同时也促进个体的认知、语言、社交等全面发展,而这些能力也正是智力障碍学生的短板。
2000年,杭州市杨绫子学校设立职高部,开始探索劳动教育。通过生活适应、劳动技能课程,提高学生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2014年,智慧树残疾人服务社成立,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技能。
现在,杨绫子学校已经构建了从幼儿园到职高的15年一贯制劳动教育课程,确定“个人劳动、家庭劳动、社区劳动、职业劳动”四种类型的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
近10年来,在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下,已经有80多位学生踏上了工作岗位。学校老师通过回访这些就业学生和用工企业,又反过来不断调整劳动教育课程。
俞校长表示“找到工作,参与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智力障碍学生拥有“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的体现。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培智学校校长、专家也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理念。
长沙市特殊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望城校区执行校长王磊作了“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变革”的主题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校长许悦作了以培智学校低年级走班教学课堂为例的“信息技术赋能智慧课堂”专题演讲。
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校长范里分享了“社会实践活动如何常态化、生活化?”“‘伙伴’对特殊学生意味着什么?”“最少受限制环境,最适合的支持”等观点和思考。
昆明市盘龙区培智学校有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专业教师,该校书记、校长王玉兰分享了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的经验。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陆莎博士介绍了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培智学校在线教育工作情况。
各位校长、专家的分享虽然各有侧重,但是终点都是让培智教育更加科学。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主任昝飞作大会点评:培智教育要拥抱现代化,更要以学生为本,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让这些学生更加特殊,而是要让他们变得普通,能够融入社会,提高生命质量。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