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在「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会议上,分享了诸多当下热门的商业案例。令人颇有些意外的是,云充吧被吴声当做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分享案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表示了看好。
“来自小数据的生长力”, 吴声在会上这样定义云充吧。
云充吧早在2015年底,就借着当时火热的“共享经济”切入了“共享充电宝”领域。这支先头部队虽然早早入局,但在两年之后的共享充电宝领域的资本狂欢中,仅获得友宝2500万级别融资的云充吧并算不上资本的宠儿,相较于街电、来电、小电亿元级的融资规模,并不算多。
微信支付“88智慧生活日”的余温还在,在其大力宣传的共享充电宝可凭“微信支付分免押金租赁”的宣传海报中,云充吧已经默默地挤到了“三电一兽”的中间。
2017年前后,表面上,共享充电宝领域进入资本狂舞,实际是,行业进入了大清洗阶段。在模式大同小异的红海之中,获得资本加持的继续如火如荼,被资本抛弃的则黯然退场。
在这场行业大清洗战役中,云充吧活了下来,并且找到了新的目标。
慢跑过线
2015年,“共享经济”吹遍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据媒体在2017年统计,2016年中国的共享经济市场规模接近4万亿元,增长率为76.4%。共享经济领域出现了单车、充电宝、雨伞、汽车、手机、珠宝、衣服等项目。
彼时,最火的两个载体便是充电宝和单车。
和2017年获得2000万美元A轮融资的来电一样,云充吧入局时主打的也是大机柜式共享充电宝。一台大的柜机,可以内置最多100台充电宝设备。大机柜的成本在每台2-3万元不等,其中机柜的成本占到了2/3,充电宝设备的成本占到1/3。
云充吧现任CEO侯天赐告诉36氪,大柜机的回报周期实际上非常长。并且,大柜机一般只能分布在购物中心等综合场所,在布点场景上十分受到限制。
因此,2016年下半年开始,云充吧就转型推出了小柜机产品。
“早期的尝试者,其实大家都在摸索除租金以外的盈利模式。”侯天赐在采访中提到。的确,在共享充电宝商业模式的早期探索中,先头部队也曾走过弯路。
从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像云充吧一样的早期入局者更像是行业的“试错石”。
以来电为例,早期以大机柜的形式落地之后,来电的充电宝设备并没有附带充电线。当时来电的商业逻辑里,用户对充电宝是刚需高频场景。这样的判断并没有错,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场景,来电在租赁充电宝的同时还内置可售卖的数据线。
不过在后来的行业演进中,这样的形式也已经被证伪。
经历过近两年的探索,共享充电宝的可行商业模式也逐渐清晰起来。在2017年的时候,大量资本也疯狂涌入。据艾瑞数据显示,除了街电、小电、来电获得亿元以上的融资之外,行业内的其余玩家累计在2017年完成了共20笔融资。但资本狂舞的同时,也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淘汰赛。
2017年年底,泡泡充电、河马充电、小宝充电、PP充电、创电、放电科技、乐电等玩家先后退出舞台。
背后的原因十分相似,几乎都是资金链断裂。
相比于“三电一兽”,云充吧的融资规模上并不算高,同时速度也并不算快,但最终,云充吧以慢跑的形式冲过了2017年的生死线。
但活下来,才有机会,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稳中求进
捱过2017年之后,“慢跑的”云充吧也仅仅是活下来了而已。
在侯天赐看来,正是因为“慢”,云充吧才有时间去慢慢思考和打磨产品。他告诉36氪:“2018年1月份,各家都在公布最新的数据,动辄数十万台。实际上,云充吧当时的落地设备只有1万台。”
在产品迭代上,云充吧的座机已经从早期的H1升级到了H3,充电宝设备更新了18代。在所有共享充电宝品牌中,云充吧是唯一一个把数据连接线安装在侧边的产品。充电宝机身为扁平形状,大致相当于一部手机的大小。
在采访中,侯天赐说,云充吧的设备自从做小柜机开始,总体上都没有经过很大的变动,每一代产品都是细节上的改进。他拔出了侧边的线继续介绍:“像这根线,只有云充吧是圆的,别家的都是扁平的。圆形的损坏率更低。”
“共享经济”模式下,除租金收入外,另一种可预期的盈利模式是“广告”。
这一点,百度出身的侯天赐也早已给云充吧做好了布局。
首先是小柜机。相比于来电的白色主色调和街电的灰色主色调,云充吧的座机机身显然更鲜艳夺目,并且镶嵌了一块几乎占满整个面板的LED显示屏,更加有利于吸引用户的目光和广告的投放。同时,由于云充吧充电宝设备的连接线安置在两侧,因此,也把充电宝设备的正反两面都留给了广告位。
“为了更好地投放广告,云充吧充电宝正反两面都是略带凹槽的。可以把需要宣发的文案通过PVC贴纸直接贴上去,如果要换下一个,只要直接撕下来就好了。”侯天赐告诉36氪。
为了更好地发展广告业务,云充吧从泛娱乐行业入手,今年低调而又迅速地与各大影视及综艺合作,已经签约多款大型IP及明星的合作。充电宝机身,也只不过占到了云充吧整个媒体营收的一小部分。在以节目合作伙伴、广告合作、线上互动、明星资源为核心的四种合作模式下,云充吧已经在包括檀健次、蔡健雅、王凯、罗云熙、花希等艺人,以及阿狸、小王子、初音未来等动漫IP达成了深度的合作。
实际上,云充吧的四种模式属于层层递进的关系。以王凯慢游芬兰的推广案例为例,宣传期间,云充吧线上小程序租借页面在用户点开时,直接弹出“王凯慢游芬兰”的logo,总浏览量超过1000万次。
除了小程序界面之外,云充吧还在其公众号和微博同步推广,其中公众号推文送达粉丝数超过150万,转发量超过1000,微博话题超过2300万阅读和14万转发。和线上同步进行还有线下覆盖30余座城、超过20万台的充电宝设备。
侯天赐强调,目前行业内,云充吧的广告营收做的最好。在公司已经实现盈利的情况下,广告营收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
虽然营收模式上,如今的阶段,租金收入依然占据营收的大部分比例,但各家在未来都看好广告营收模式。而这一点,云充吧早期就结合广告的产品设计理念,显得更有远见和谋略。
在侯天赐看来,别家想要更换产品样式,从而有更好的广告营收,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想要更改硬件的各个参数,所触动的是一整条生产线和全国所有的设备。以一台设备1500元的改造成本为例,即便是10万台设备,背后的成本就是1.5个亿。
那么,这是否也表示,其实共享充电宝并非外界所说的“伪命题”?
回归本质
去掉“伪共享经济”的名头之后,充电宝租赁模式也最具盈利和变现的可能性。
眼下,四年前“伪共享经济”留存下来的模式中,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以及共享雨伞是最主要的三种形态。
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宝的模式显然更轻,回本周期也更短。经过2018年的资金断链、无人接盘,直到现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尚未有明确答案。而背靠大金主,虽然能够继续发展,但似乎也无法证明共享单车本身能够盈利。
和共享雨伞拥有更大的可植入软性广告的面积相比,充电宝的使用场景和频率显然更广泛和高频。即便抛开使用场景和频次不说,雨伞伞面广告只能一次性打印,无法像充电宝机身上的广告一样,做到即时更换。实际上,也让共享雨伞的广告变现大大受限。
从2015年开始,到2017年的资本的催熟,共享充电宝已经从商场、餐厅,到机场、酒店,再到火车站、KTV等各种场合,基本覆盖了用户除了家庭以外的大部分场所。而共享充电宝覆盖的所有场景,都在室内,在本身成本相对较低的前提下,也让损耗率降到了最低。
点位足够密集以后,对用户习惯培养的意义是十分显著的。据艾媒咨询《2019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共享充电宝的用户规模将达到3.05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将增长至4.08亿;2019年增长率会逐渐回落至55.6%。
如天使投资人王刚说的一样:刚需、高频、小额大众。模式简单,能跑通盈利。
这也是共享充电宝比较清晰的盈利点。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共场合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1.3%。虽然从渗透率上,明面上依然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但实际上,渗透率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数字,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次就会被降低,从而拉长每台设备的回本周期。而盈利模式清晰,在当下阶段租金收入依然占据主要部分。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下沉市场。随着一二线城市的人口红利转弱,下沉市场仍然面临较大的市场空白,三四线城市也可能成为共享充电宝覆盖拓展的重要市场。
资本热度褪去之后,各家也达成了默契,不会轻易发动价格战。从行业现状来看,即便是经历过2017年资本的角力,至今为止,行业里也没有谁能坐稳第一的宝座。资本热度褪去之后,比拼的是各家的运营能力和其它变现能力。
共享充电宝的赛道,谁能最终拿下第一的桂冠,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赛跑。
后来居上正在变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