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孵化器,相信大家的印象都是创新创业基地、科技企业诞生地……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1991年11月21日改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诞生至今,孵化载体的发展已有30年历史,除了服务企业,孵化器本身如何拥有造血功能?这也是当前行业的关注重点。
10月28日,“成都高新区孵化载体业界共治理事会首届会员大会暨孵化载体发展为新经济企业发布会”召开,包括行业协会、数十家孵化载体在内的主体一起探讨了关于孵化载体成长为新经济企业的问题。
孵化载体如何由物理空间变为综合空间?在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段龙龙看来,“孵化器要升级,就要实现自我造血能力。”而这一“造血”能力,除了服务企业,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发展。
因此,以判定孵化载体的成长阶段,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会同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发布了《成都高新区孵化载体发展为新经济企业报告及认定标准》,通过标准化的衡量指标,协助孵化载体进一步成长与升级。
报告认为,“孵化载体作为现代科技服务型企业的定位,其新经济属性体现在新孵化模式、新孵化手段,呈现出强大的服务能力和高成长特征,拥有突出区域贡献能力,注重跨界链接、交叉融合和快速迭代。”
而具体到衡量指标,报告的认定标准选取了孵化模式、孵化手段、成长速率、服务能力、和区域贡献力5个指标。其中孵化模式、孵化手段、成长速率是从载体新经济发展潜力层面设置的指标,重在凸显孵化载体的高成长性、跨界融合、组织模式创新、快速迭代新经济特点。服务能力和区域贡献力则是根据孵化载体自身的内在属性和特点设置的指标,重在更好更精准地发挥孵化载体服务培育初创企业和地区产业培育的综合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发布会现场,成都也公布了首批12家具备新经济属性的孵化载体,分别是岛里·菁蓉岛、优客工场、九阵智创工场、爱芯人空间、墨比众创空间、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游戏工场、数字新媒体、艾格拉斯泛娱乐国际孵化器、优晨泛娱乐国际加速器、天府软件园创业场、next创业空间。
而据段龙龙透露,未来,该认定标准还将在孵化载体支持方面发挥更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