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由
移动应用搜索引擎
创业公司
Chomp的共同创始人Ben Keighran撰写,他在文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网络应用化
”,并且为创业者就移动互联网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全新的概念和角度使得本文非常值得一读。以下是正文:
1996年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好年成。在这之前两年网景公司诞生了,Excite@home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将我们的家庭高速互联起来,Webvan开始将消费者与农场新鲜果蔬直接联系起来,Flooz也开始推出在线虚拟货币。就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思考而言,96年真的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一年。
那时,我还在上小学,看到这一切变革的发生,我就想未来我一定要成为引领技术变革精英的一员。
我觉得现在有一个现象非常有趣,那就是人们经常会谈论互联网的发展奇迹和泡沫的破灭。但是要知道他们真正在谈论的只不过是这其中来来去去的金钱。他们忽视了泡沫破灭后互联网留给我们的东西,那些全新的技术。在我看来,赚钱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这其中技术突破性的增长和人们从事生产,商业活动方式的重大变革。
因此,在当前的环境下,我觉得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就是:移动应用和技术真的会像1996年的互联网那样影响我们交流,获取信息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式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96年之后出现的互联网的奇迹并不是不可复制的,要说我们应该从技术发展史上学到些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相信创新永远是无止境的
。
人们也经常会问我说我们是否已处于另一个技术泡沫之中,我的答案是即便有这个可能,我们也还只是处于一个泡沫不断扩张的阶段,和90年代末有些相似。此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那就是
90年代末一切都是围绕网站进行,而现在一切都与移动互联网和应用有关
。
读者朋友们可以不相信我的看法,但是却很难不相信数据。分析并对比现在与96年到2000年的数据,我觉得我们可以称现在是一个“网络应用化”的时代。以下是原因:
以上的一个片子来源于去年的Web2.0峰会,Mary Meeker在那次峰会上就指出,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94年网景公司诞生时“固定互联网”发展速度的8倍。与移动应用相关的数字更加惊人,到09年末,单就iTunes而言,就有约30亿移动应用的下载量。你可能已经为这个数字感到惊叹了,但是谁也没想到在2010年这个数字竟然达到了82亿。在2010年末Pew Internet发布的一份名为“应用文化崛起”的报告中,一组关键的数据显示35%的美国成年人在其手机中装载了各种应用。另一份报告“抓住全球移动应用市场的机会”也显示:08年全球的移动应用商店还不到5个,但到了去年2月份,这个数字一下猛增到了50。另据报告称,这一数字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有巨大的增加。
此外移动应用带来的巨大收益也将更加令你感到兴奋。Yankee Group就预测到2013年约70亿美国市场的移动应用下载量将带来约42亿美元的收益。Garner也预测在2011年全球移动应用的下载量将由去年的82亿增长117%达到177亿。其数据还表明,去年全球移动应用商店的收入已经达到了52亿美元,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将增长190%达到151亿美元。风险投资者Kleiner Perkins的两位合伙人也预测在今后的5年内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26倍。
正如20世纪90年固定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全新的技术公司一样,当前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催生下一代伟大的公司。
比如:
Instagram(下载量已达到200万),PicPlz,Path等类似下一代flickr的移动应用创业公司
Foursquare和Gowalla正在打造全新的移动社交网络
Square正在像当年的PayPal一样革新人们的支付方式
Shazam正在革新人们搜寻歌曲的方式
Rovio也正在全力打造下一代网络游戏巨头
此外,越来越多的新应用也正在获得人们的青睐
所有的这类新公司和他们开发的应用就像上世纪90年代固定互联网下出现的技术公司一样变革着现有的生活模式和商业模式。只不过与固定互联网时代以网站和网页内容为核心不同的是,这次的革新主要围绕移动应用进行。
那么你怎样才能利用好这一波技术浪潮呢?与固定互联网革新时代的做法类似,
从移动互联网切入,找到人们的需求并以移动应用的方式为人们解决这类需求
。毕竟,下一代Facebook和Google是一定会产生的。现在我感觉整个空气中都充满了创新的味道,对于我来说,现在和1996年非常的相似。
另编者再推荐2篇关于移动应用的深度解读文章:
移动应用开发产业的现状分析和
大总结:2010年移动应用市场的10个重大变化。
P.S:
本文的国外读者提出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固定互联网时代,人们疯狂的做网站和内容,因而Google应运而生以帮助人们抓取需要的网站和内容;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会疯狂的做移动应用,相应的也一定需要一个移动应用搜索引擎来帮助人们抓取有价值的移动应用。
Via
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