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ID:HRInsight),作者 Sean Ye。36氪经授权转载。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金融业的初创企业做总经理助理。
因为敲不开中国金融业的大门,公司的业务总是比较惨淡,在第一份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虽然薪水还算不错,但我没有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可能最有价值的收获,就是因为比较空闲,我和老婆的大学感情很稳固。
如今的小伙伴,比起当年的我,想得更早更仔细。也会经常来问:第一份工作应该如何选择。
我的建议是三步走:
确定职业规划;
做出行业选择;
仔细挑选公司。
围观过公司不少实习生和来咨询的年轻人的案例,主要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有规划,有想法,但是在实操中有疑问,这种小伙伴我很喜欢,因为他们问的是非常具体的问题,我可以给具体的答复。
第二种人没有清晰的方向,只是在遭遇到不顺利后,想问一下有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把错过的机会再弥补回来。和这种小伙伴聊,我往往也会为他很着急,但没有什么办法。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手里无论是多好的工作,都会迷茫。
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好工作的定义是不同的。
举几个例子:
华为好不好,无论从企业品牌,公司平台来说,华为都是国内一流的平台。但是新人要军训,压制个性,你发现接受不了,怎么办?
四大好不好,起薪有保障,涨薪稳定,升职预期清晰,但是你不喜欢枯燥的审计工作,想做营销,怎么办?
宝洁好不好,这可是快消行业的黄埔军校,从宝洁出来的营销人在市场上一准被哄抢,但是你性格内向,不喜欢做营销,怎么办?
第一份工作好不好,不完全看钱、不完全看公司的名气,更关键的是看:工作是否符合你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并不复杂,从自身的能力、兴趣以及市场需求度出发,制定出一个「X年后,我希望在什么行业和公司里,做什么事情,影响一批怎样的人」
我在《25岁做什么,能够让你在30岁受益》的文章里提过:
还有一种人,叫做假装有规划。
比如,当年的我,以为有目标,但是目标并不明确,实操是走到哪儿算哪儿,计划不如变化。
读书那会儿,我也不算是一点没规划,我实习过电商公司、外贸公司、当过学校老师,还做过做翻译。要说职业规划,大约就是升职加薪晋升管理层,这个目标太宽泛了,对我找工作没有任何指导。
我想去外企,但面试国企发现人福利超好的时候,我就改了主意;我想去大企业,但是后来初创公司给的钱多,我就去了初创公司。
最后发现吃了大亏,一开始的钱多,也就是每月多一两千,但是初创公司没有完善的涨薪制度,而在初创公司的工作也无法给我好的背书,导致3年后到下一份工作的时候,我的薪水仍然是5000。
说多了都是泪,别人写职场都是分享成果经验,就我tmd在写血泪教训。
如今,所有的小伙伴都想去互联网行业,包括我。
可是,有多少人是因为自己的规划适合互联网公司?有多少人是因为互联网公司大热,所以要进去?
领英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调研报告发现:
80后的第一份工作首选行业分别是:互联网9.7%,高科技8.3%,电子芯片6.1%;到了90后,互联网就一家独大了(17.7%),紧随其后的金融8.2%,高科技6.1%,加在一起都没有互联网行业多。
理论上说,到了今天,不同类型的企业越来越多,求职的路越来越广,应届毕业生的机会越来越多。
但实际上,大家都奔着互联网来了,求职路反而也越来越窄了。
讲道理,互联网行业真的适合所有人吗?互联网真的前途无量吗?
行业里的人大约多少能感受到一些:进入下半场的互联网,已经不再像几年前一样性感——公司如今谈的不再是扩张业务,做大规模,设计百万量级的产品或活动;而是控制成本,单品利润,转化率。
我一位BAT出身的大哥前两天和我聊天时,冷不丁冒出来一句:
中兴(被裁高管跳楼)这种事,互联网5年内,大概率也会发生……
我知道大家都爱互联网,但这不是唯一成功之路。
没有一定正确,适合所有人的职场路,只有适合你自己的职场路。
进入互联网行业,你可能进入了快速成长的通道,但同时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一部分个人时间;如果你身体不好,更要慎重,互联网行业就不适合身体不太好的小伙伴们,加班是一方面,更重的是精神压力,我几个在互联网公司的小伙伴已经干到情绪抑郁,吃药看病了……
如果你追求的是稳定,那么国企和政府机关,相对来说更加合适,但那个时候你放弃的是职业发展的速度。
选择稳定,不是错误,当年明月在基层干部的岗位上,码出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畅销书,他如果在互联网公司,100%没空腾出手码字。
当然,我会鼓励做好规划,希望快速成长的小伙伴们去互联网公司。
因为刚刚毕业的小伙伴,没有家庭,没有子女,可以把一些私人时间放在自我提升上,拿到更好的工作背书、学历背书以及项目背书,为之后的升职、加薪,和跳槽做准备。
前提是你已经做好了规划,知道自己要啥,能放弃啥。
接下来是选择公司,关于公司的选择,我写过一篇文章:你有多少青春,可以荒废在初创企业?
能选大公司,别去小公司。大公司容错率更高,成长的基础更好,未来跳槽的背书更好。而这些未来对职场人加薪跳槽很重要的工具,小公司很难提供。
但那篇文章的评论里,很多小伙伴来抱怨:
这道理用说吗?我是想去大公司没有机会啊。
平心而论,求职面试是双向选择,并不是所有小伙伴都有足够好的运气进入大公司。
而选小公司,就是技术活了。职场新人需要格外谨慎。通过第一份工作,我们希望能提升能力,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提供良好的背书,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挑出小公司中的潜力股:
要避免上当受骗,重复李文星的悲剧(不知道李文星是谁的戳这里);
要避免进入毫无进取心的小公司,导致未来跳槽缺乏足够好的背书;
要避免跟错领导,好的领导往往迅速帮助我们适应职场,而糟糕的领导往往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影响我们未来求职。
还好,互联网上有足够充分的信息,关键是我们需要学会找到整理出有用的信息。
举个例子,李文星在找工作时花了1万多上了所谓的培训班(大家可以自己百度“李文星+培训”关键词看看是哪一家,避免上当),并没有学到有价值的课程。
但在求职选择时,他并没有花精力去调查一下目标企业“北京科蓝”的诸多问题,比如:科蓝在天津根本没有分支机构。
以我自己为例,每次面试前,我大约要花至少3个小时,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同时也确保我在面试中充分了解公司的需求(详见:为什么面试失败?原因很可能只有一条)。
我会事前做调查的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属于哪个细分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公司情况(是否上市,融资情况,上市看财报和券商点评,没上市看融资和虎嗅36氪的评论新闻,覆盖城市,工作地点……)
公司架构(岗位汇报给谁?带多少人,部门在公司内部的定位……)
产品情况(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哪些?最核心的产品是哪一种?B2B业务的话,就问客户是谁;B2C业务就问覆盖什么人群类型;互联网产品就关注日活月活APP下载量百度指数)
竞争对手(公司核心产品的竞品有哪些?它们的融资情况如何?公司和竞品在细分市场上的排名如何?)
上司和创始人(对于大公司来说,你的直线上司非常重要,去LinkedIn搜上司的履历,挖掘一些背景信息,去知乎看看公司过往的一些评论和回答,都是我的必修功课;而对于小公司来说,体系不完善,很多工作都依靠创始人推动,所以创始人的角色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创始人能找来融资,找准业务方向,如果跟错人,往往结果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不是所有信息都有必要查,但对于准备加入小公司的人来说,了解公司情况、产品情况、竞品以及创始人,是基本操作。
不太会利用搜索工具的小伙伴们,可以直接用懒人工具天眼查,花不了太久时间。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负责,把上下班地铁或者午餐时打游戏看小说的时间挪出来一部分,为求职面试做准备,又没有什么损失。
很多小公司招人不易,所以会在面试时,过度夸大公司,甚至把公司吹得天花乱坠:蓝海行业,公司快速扩张,明年就能上市……但实际上,公司可能遇到种种问题,作为求职者,就像HR会确认你的每一段履历真实性一样,你也需要确认面试官的介绍也是真实靠谱的。
常见的过度吹嘘包括:
融资这事情不难查,公司融资的新闻只需1分钟就能百度出来。
在这个问题上说谎,容易被打脸,如果没有好的融资,很多企业会宣传自己背靠大佬,有金主爸爸。我年初的时候受邀去一家金融公司面试,猎头发来的介绍非常赞:
公司以金融科技为核心,以数据、产品、风控为竞争力,致力于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提供菜单式、嵌入式的基础设施服务,计划未来三年内打造为千亿级综合性多元化金融科技集团,构建起一个金融与实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高度融合的生态平台。
是上海市影响力广泛的企业,是投资者获取资讯、互动交流的上佳选择,公司有着广泛的品牌影响力,拥有全面、及时的资讯和数据,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投资理财服务!
听着是不是很炫?猎头也和我说:这家公司有很强的政府背景,资金雄厚,比肩众安保险……
我当时就震惊了,因为众安的背景的确是金主爸爸一箩筐,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三马,还有携程:
我随即去查了查这家公司的背景,一层层贯穿爬上去发现:这就是一家二人转公司。我随即放弃了面试邀约。
对了,资邦投资下最有名的产品叫做“唐小僧”,P2P,刚刚在6月暴雷
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
行业第一打喷嚏的时候,行业第五可能已经肺炎住院了。
到了互联网下半场,我们往往会发现,先发优势已经很难打破。
搜索方面,百度再烂,搜狗和360也无法超越;电子商务,基本就是阿里独大,京东怎么也追不进;社交看腾讯,共享出行是滴滴,叫外卖是美团。
一旦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固化,而你所在的细分领域里已经有一个巨头,你又排不进市场前三,即使你钱多任性,通过迅速砸钱,想砸到第一,几乎不可能。
比如原来寄希望于打破知乎回答垄断的悟空问答,如今几乎没有什么声音了,不少当初被挖走的知乎大V如今还在回流……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世界杯刷屏的广告马蜂窝,马蜂窝去年底融到了D轮1.33亿美元。但我们也清楚,其实马蜂窝的竞争对手不是携程艺龙这样的出行订票网站,而是切入到自由行服务领域。但这个领域,我们普通求职者可能并不了解,到底马蜂窝在这个细分领域排名如何呢?
检索完会发现,自由行这个领域能融到D轮已经很不错了,大部分企业还在A-B轮,只有穷游网也是D轮,融资额却只有5700万美元,不到马蜂窝的一半。那说明去了这家,可能还是会做出不少成绩的。
对于仍在A轮,甚至Pre-A轮的企业,光看融资,很难判断它的未来,根据美国的调研,A轮的企业能活到E轮的不足25%。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需要评估,企业的领军人物,到底过往履历如何。
换一家小一点的品牌,TIKI是一次饭局上一个小伙伴安利给我们的95后视频交友(yuepao)平台,面对这种公司,我们求职者心里是很没有底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这家公司也就融到A+轮,感觉不够把稳,那就再八一八创始人团队吧。
可以看到,两位创始人都是有BAT背景的,准确来说是阿里背景。
虽然阿里在社交方面成绩见仁见智,但两位创始人,尤其是吴永辉的经历和背书,足够硬,他负责的阿里旺旺和淘江湖,再怎么着,也比「来往」强吧……
至少人家是有一个不死的社交心……
说了许多,大家可能发现,我并没有提第一份工资。
第一份薪水很重要,但相比职业发展规划,还没有那么重要。我常和年轻人说,如果不是太缺钱,尽量挑大公司,而非给钱多的小公司。
我的第一步没有走好,但我的第一份工资相当高,05年毕业的我每个月拿着4000+的薪水,2000津贴,高过不少刚毕业的同龄人。
但回顾下来正是这份所谓的高工资捆住了我。让随后的职场做得非常坎坷。
所幸我一直在努力追赶,运气也很眷顾我。但我一直会想,如果第一家公司选对了,或许今天的我会发展得更好。
当年的我,太看重一个月多1000-2000的收入,却忘记了职业发展是最重要的事情。职场第一年的工资多1000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未来的钱可能要多出30-40万一年。
比如宝洁出身的营销人,最初在宝洁内部,薪资增长并不算快,但是一旦跳出宝洁,薪资翻番甚至翻两番都是很正常的。这就是他在宝洁的积淀(宝洁给他的背书)带来的质变。
我把自己的教训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
瞎说职场(HRInsight):是Sean分享人力资源行业12年从业经验感悟的地方,主要内容涉及:职业规划,个人职场提升以及求职面试建议。
Sean拥有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经验,先后供职于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和咨询公司Mercer。工作之余,Sean的身份还包括第一财经/南都周刊/领英专栏作家,知乎人力资源优秀回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