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教育、创业都是对未来投保,前者像储蓄,收益稳健;后者像炒股,收益高风险也高。
离校创业就是一笔经济账,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离校创业成本= 创业风险 +上学潜在收益 - 创业潜在收益 。成本越低,越适合离校去创业。
天才的创业风险最低
天才们离校创业,风险约等于0。他们往往聪明异常,学校培养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已经自学习得。 这些人能力卓著,即使没有一纸文凭,也不缺好工作,不怕没地方创造社会价值。
反而是在校花费四年时间、甚至大笔的学费, 不仅潜在收益微乎其微,还有可能错过稍纵即逝的好时机。
23岁时就成为百万富翁的乔布斯,是天才的代表。在Reed大学读了6个月之后,乔布斯就选择了退学。高昂的学费可能会花光养父母全部的积蓄,还会浪费学习真正技能的时间。
退学之后的乔布斯学习了美术字课程,开发了MAC机,25岁时就成了亿万富翁,实现了财务自由。后来还创造iPhone,重新定义手机,改写了历史。
与乔布斯一样, Peter Thiel 也被认为是个天才,创办过Paypal,投资过Facebook、LinkedIn等独角兽公司。看到“教育泡沫”后,他创办了有争议的“20 Under 20”基金,寻找18到20岁的“天才”年轻人,提供10万美元的创业基金,条件就是要从大学退学。
今年22岁的张添乙,2013年成功申请到了这笔“奖学金”。当时,20岁的他从美国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系退学。那之前,他曾做出过类“Google Glass”的智能眼镜,比Google还早了两年。高中时,还为Leap Motion写过算法。
还有另一类“天才”,他们被放错了位置,离校创业的成本也不高。
他们上大学,收益也不大。这些人往往智商情商不错,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可能去了不好的学校,既不能保证学到技能,还不能保证有一个好未来。
既然现有赛道上已经落后了,不如另换赛道,也许还能抢到先机。高阳现在是国内程序员社区SegmentFault的创始人,他就在新赛道上抢跑成功了。
2008年高考失利, 2009年他通过成人高考“加入一个3流技术院校”,学习数控机床专业。年底,去了创业公司MagnetJoy Games实习后,学到了比学校更多的知识,毅然退学。
后来,加入了PE.VC,负责Tech2IPO和 AngelCrunch 平台的社会化营销。2012 年 6 月,全职创业,与好友一起在杭州创立了SegmentFault,现在已经成为最大的中文开发者社区。
不过,并不是所有“放错位置的天才”都适合创业。创业是一个少数人做的事情,创业者光鲜亮丽的背后,往往是无数个苦逼的日子,需要更强大的学习能力,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带领团队破千险万难。
“好学生”休学创业最纠结
休学,对“好学生”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他们离校创业的成本有点高:在校读书,能有稳定的“收益”,离校创业,收益不定,风险较大。
这类同学,往往聪明、勤奋、好学,与千军万马一起挤过独木桥,进入好学校,学到好专业,在赛道上抢了先,毕业后往往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他们有能力创业,但要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
离校创业,不仅应该想清楚目的,还应该想办法将风险降到最低。
小D(化名)刚刚从一所名校休学,开始全职创业。这个项目(需要保密,暂不愿公开)已经做了两年多,即将量产。这时还不全职,很可能错过明年的黄金窗口。小D现在也在招聘全职的团队,希望在休学结束后保证团队的正常运作。
陈文白是CellRobot的联合创始人,刚刚办完手续,延期回校一年。去年休学,主要是希望做一款机器人,家长、老师也支持。现在,他们的项目已经完成A轮融资,产品即将登录Kickstater众筹,团队也扩大到了30人左右。最近,陈文白还总结出了各地学分转换、转校的规则,也在考虑申请转学到海外学校,尽可能多地平移学分,时间损失最小化。
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生并不适合创业。36氪的CEO兼创始人刘成城大学开始创业,这些年接触了一些大学生创业者。他认为,很多大学生“社会商”比较低,缺少社会阅历,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客户在哪,不知道去哪里找客户,甚至不知道怎么办公司,因此创业有局限性。相反,西方国家的大学生,从小都是被看做独立的个人对待,社会商与职业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
还有一些大学生,把休学当做了逃避的手段。但创业维艰,逃避型的休学就像提前将定期储蓄取出来消费,一时开心,但最终很可能受损。即使去加入一家早期创业公司,也很可能收益微小。
十一期间,小L(化名)还在等待办理休学手续,去面试了一家智能硬件公司。一本学校读书的他,因为家长的意愿才决定上大学,不懂软硬件,也没有市场、运营方面的经验,最终没能加入这家小创业公司。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告诉36氪,相比于大公司,早期创业公司更需要成熟的全才,“现在还没有那么多精力带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