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日,由北京市住建委起草的《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特别指出,当租金快速上涨时,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措施调控住房租赁市场。
在此之前,“租房自由”一直是每个北上广打工人的白日梦。
每逢中介+房东疯狂涨房租的季节,我眼睁睁的看着西二旗一间合租房的房租从6月中的3000涨到了现在的3700,但仍然供不应求。
尤其现在普及网上签约,可能你前脚刚看好的房子,出了门就被别人预订了。不少毕业生都感叹,上学时候觉得抢课难,毕了业才知道抢房更难。
好不容易抢到了心仪的房子,才发现自己刚刚完成新手村任务,邋遢的合租室友、商用水电、黑中介、黑房东;以为多交服务费,找大平台有保障,结果暴雷的时候,跑得比谁都快。
嫌大平台中介费太高,去闲鱼豆瓣一不小心就踩二房东的坑,作为初出茅庐的新打工人,平衡品质与价格到底有多难?
前不久,58同城、安居客发布《2021年毕业生就业居住调研报告》,通过对一线及部分二线城市高校毕业生进行调研显示,超过六成毕业生仍在求职路上,82.7%的毕业生租房租金不超过2000元/月。
尽管不同于购房大额消费,租房在部分毕业生眼中也需要“荷包”支持。在参与调研的毕业生中,三成需要父母家人的资金支持,其中11.3%的毕业生需要家人支付全部租金。
晓悦毕业于北京某985高校,考研失败后,她开始转战职场,第一份工作月薪6K,工作一年后跳槽上涨到8k。尽管和室友在北四环合租一套房子,但是有着两年工作经验的晓悦,仍然需要父母支持她的房租支出。
关于“啃老”晓悦有自己的理由:“中介费2000+卫生费800+押一付三10000+搬家500,这还是只是第一关,工资刚发俩月就要交下一个季度的房租,将近1万的支出到底要怎么攒才存的下呀。”
贝壳研究院按样本城市75%分位数租金和30%房租收入比,测算出了十多个重点城市的整租自由线。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要月收入要达到2万左右才能实现整租自由,在广州、杭州、珠海等城市,整租自由线在1-1.5万区间。
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城市中排名第一的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过72232元。
既买不起房,又实现不了整租自由,那生活总可以自己决定吧。对不起,“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这句话,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从你签好租房合同,踏上新家的那一刻开始,所谓的“自由生活”就被标上了截止日期。
就像在前段时间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由江疏影饰演的王漫妮的那段经典深夜独白一样:
“一台饮水机一百块,我拥有的只是个饮水泵。让人负担不起的,不是这些东西的价格,而是带着它们一起搬家。比起房租涨价,更让人害怕的,是不停不停地搬家,是你永远都没法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
小于是从大四开始来北京的,一开始实习到现在有稳定的工作,在互联网大厂兜兜转转也绕了好几圈。用他的话说:“全北京没有我没住过的地儿。”
当然这种特殊的人生体验是通过每三个月一次的搬家频率换来的,小于有着自己独特的租房理念,就是专门找个人转租房源。
他说这种房子一般不需要押金,价格也很低,都是别人着急搬家,但是又不想被房东或者中介扣钱的房源,这种行为我们一般称之为:“捡漏”。
尽管像腾讯、字节跳动、快手这样的互联网大厂设有针对员工租房的定向补贴,即在划定范围内租房可享受不等金额的补助,但是一般这种房子的价位也要比不在房补范围内的高不少。
以字节跳动为例,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距离办公地步行30分钟,自行车或地铁20分钟范围内租房,每月可获公司提供的1500元补助,其他城市以步行30分钟以内为标准。
很多中介专门做大厂员工的生意,房源信息直接发布某某公司房补范围内。但是同样的房源隔了一条街道,一边在房补范围内,另一边不在,价格天差地别。
本来租房补贴是员工福利,但是却变成了中介涨房租的合理借口,甚至员工要被“光明正大”的强制加班。
距离公司越近、房租越高已经成为共识,西二旗虽然地处北五环外,但是一间合租房单间的租金已经达到3000元以上。想省钱只能住的远,通勤时间与租房成本是每一个职场租房人难以平衡的痛。
北京平均通勤距离11.1公里,平均通勤时间47分钟,58%通勤时间在45分钟以内,26%通勤时间在60分钟以上。上海平均通勤距离9.1公里,平均通勤时间42分钟。深圳平均通勤距离8.1公里,平均通勤时间36分钟。北京上班族堪称“最奔忙的上班族”。
对于很多没有户口的北漂而言,在武清、固安、燕郊等地买房已经非常普遍,他们双城通勤,活在高铁时间表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0年度全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在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
对于双城通勤的人而言,每天4个小时,相当于一年有一个月的时间都在上下班路上。
B站一位up主@我是刘梦娜 采访了7位上海租户,有6平米的合租小次卧,月租金1100;50平米的一室一厅,月租金7000;80平米的独立摄影工作室,月租金13000;270平米的双层独栋小别墅,月租金13000。
这里面有从小城市来勇敢追梦的年轻人,有海外归来的留学生情侣,有为了艺术扎根上海的异乡客,也有追求生活方式从市中心搬到郊区开Airbnb的上海土著。
其中小余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她觉得在老家做着普通的工作,还不如来上海闯一闯,万一留下来了呢,拿着母亲给的两个月生活费只身一人来上海打拼。尽管只有大专文凭,但仍然怀揣扎根上海,买房的梦想。
我有个朋友刚来北京实习的时候,为了省钱,租了一个厨房改的小次卧,大概也就5-6平米的空间,房间里面还能看到煤气表和水表,床铺也是简单的折叠床。但是他并不在乎,刚毕业的年轻人永远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有个热搜话题叫#为何工资不高还要留在大城市生活#,高赞评论说道:大城市的包容性更大,在这里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大城市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想沟通就不沟通,无需考虑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包容每个人奇怪又独特的小兴趣。
每个周末有展览、话剧、live house任君挑选,换工作和转行也可以随心所欲。没有人对比公务员和白领哪个更好,当老师是不是最优选择。挤地铁,赶公交,点外卖,我们拥有最陌生的群体感。
或许工资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考虑大城市的唯一吸引力。我们也追求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方式,天然的成长环境,独立的自我空间。不是小城市不好,而是我们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无数可能性。
无论是在格子间还是工作室,6平米亦或300平米,能够不被工作和世俗负担裹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工作和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实践自己的野心。
张颂文在采访中说,自己40岁也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但他很开心。当一个人的内心力量足够强大时,房子是买来的还是租来的,便没那么重要了。
尽管户口、房贷、房租、通勤是压在每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身上的大山,但也恰恰是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才让这座城市变得鲜活生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旺仔,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