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朋友圈感悟分享,请大家笑纳:
至于很多人不同意说再用心老板眼瞎也没用,这就是一个眼光的问题。就像投资一样,你是想赚短线的钱还是赚长线的钱。
如果你一直秉持着我现在做了多少工作就该马上拿到多少回报的心态,那永远不可能赚大钱,因为赚大钱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对于老板而言,他的思维方式是“你首先要证明自己,然后我们再来谈条件”,但员工的心态是“我们先把条件谈好,我再好好工作”。
这种先有鸡还是先蛋的问题没有争论的意义,也争不出一个满意的结果出来。
索性不如暂时退一步先证明自己,你吃点亏能有多大损失,把一个项目咬牙拼死做好做出成绩来,拿着成绩去找老板谈你腰杆子都会硬一些。这个时候老板要还不认账你大可投入竞争对手公司的怀抱。
为什么?
因为你手上有筹码啊,你有实打实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走到哪里都吃香。
反而那些啥成绩都没干出来的人,每天就抱怨老板亏待自己,试问你做出了多少业绩,签约了多少客单,谈下来多少客户,有多少不是靠公司的平台和资源而是靠你自己争取下来的?
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你根本就不会考虑老板对你好不好这件事,因为你有的是办法让他后悔。
不要眼高手低,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谦虚一点认真做事,比啥都好。
因为除了给你当下省事,还能给你的未来省很多事。
打个比方,如果你接到了一个工作需求,按道理说本来不是你干的,你只是出于有空帮忙或者做善事的心态答应了,那以后这个事不管是不是你的就都会给你做了。
因为人都会有惯性思维,第一次找你他心里也许会觉得不好意思,明明不是你的工作范畴却丢给你做,你会不会拒绝,会不会有点不大好,甚至他都做好了你拒绝以后的plan B 准备。
但你要是答应了,第二次开始,对方的心态就完全变了,他会觉得上次你做得不错,与其把这个事情交给没有经验的别人来做,不如就安排给你好了,这样大家都省事。
可他倒是省事了,你的麻烦事一点没少。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你第一次太不坚决,没有果断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也没有事先说明你这次只是帮忙下不为例。
就这么不清不楚糊弄过去以后,边界感被破坏了,人家这才觉得你好说话,心地善良甚至好欺负。
你自己开了这个口子,后面别人当然一窝蜂都来找你了。
所以说,不要轻易松口,守住自己的底线边界,帮忙不代表以后这个事都归你做。这些都要事先说明白,不然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分享个小技巧,叫“步骤拆分法”。
核心要义就是把安排给你的任务,拆分成一大串小步骤,并且步骤的颗粒度越细致越好。
因为领导安排任务的时候,他通常不会想的那么细,只是觉得哦这个任务都给你做就好了,但他对这个任务具体要花多少时间多少人力,是没有概念的,因为他没空理解。
这时,你就要帮他理解,完成这个任务是多么费时费力,最后让他感觉到“哦原来这个任务这么麻烦啊,看来是我想简单了”。
这个时候,他才有可能帮你去安排更多的人帮忙,或者延长完成任务的时间等等。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向领导证明你想问题很周到仔细,是因为确实任务太复杂才导致你没法一个人按时完成。
不然你想想如果直接跟领导说对不起我做不了,领导心里会怎么想?
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我找你来干嘛了?领导布置任务都不会想那么细,你就要帮他理解地那么细,这样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什么叫特别喜欢搞事?
我说几个特征,比如很爱表现自己,明明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偏要在老板面前说自己居功至伟。
再比如领导布置个任务,很简单的一些要求,非要追着领导问东问西,问来问去也问不出个所以然,但是却通过这种方式想让领导记住自己,显示自己对待工作任务很认真。
或者心里很多小心思,喜欢打听周围同事的私事,谁和谁关系好,谁和谁不对盘,谁在部门里说话有分量,谁的工作很重要等等。
以上这些,我都称之为“不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油腻感”。
就像宫斗剧里那种着急想上位的小丫鬟一样,能力不强的时候,野心还特别明显。
这样的新人,周围人其实并不喜欢,因为合作起来会很累。聪明伶俐可以有许多种表现方法,也不一定非要聚光灯时刻都打在你身上。
我之前有个老板教育我一句话,记忆很深。他说,刚进入公司的时候,3个月内不要随便发表意见,先去听去看去了解这里的工作方式和流程,等你熟悉以后再发表意见。
聪明并不是有话直说,聪明是要过过脑子。说出来的话有什么作用,说了会不会产生反效果,听话的人心里会怎么想,这些都叫“情商”。
审时度势,不要咋咋呼呼,你会活得更久也更舒服。
很多时候明明不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结果,却偏偏在这个原因上花大力气,浪费时间。
比如我经常收到客户这样的要求,怎样打广告能让自己的产品一夜之间成为爆品。
每次收到这样的需求我心里都很绝望。你有这个钱,不去好好研究一下怎么把产品做到极致,怎么把用户体验做到最优,怎样把你的差异化卖点打造好,偏偏想投机取巧靠打广告就成为全民皆知的网红产品,就算广告打得再好,你红能红多久呢?
产品有问题,最后大家一样会抛弃你。
这就是错误归因,明明决定你成功的因素不是广告,广告只是锦上添花,最关键的是你的产品怎么样,技术行不行,对用户的价值到底有多少。
大家可以看看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所谓的网红产品,是不是大多都是这个毛病?
错误归因,本质上就是偷懒。
不想勤奋思考,喜欢用大而化之的框架去套,去照葫芦画瓢,不去深究其中的差异,不根据现实环境和情况去思考可行性,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跌到沟里。
对此,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多停下来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和“凭什么”。
为什么这事儿别人能成,为什么我照着做就成不了,凭什么人家可以有这些条件和资源,我差在哪里,凭什么是他抢到了这个先机,我那时候在干嘛。
多剖析剖析自己,别整天去分析别人,你一定会有一大堆收获。
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