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郭一璞、十三,36氪经授权发布。
只有一半博士生对现状满意,过半博士生想换领域换导师,40%受抑郁焦虑困扰……
没错,这就是中国博士生现状。
Nature在两年一度的博士生调研调查后,给出了上述结果。
“痛与希望并存”,是这份针对中国博士生调研的概括性评价。
核心要点有二:
中国博士生在完成学位课程时面临巨大挑战;
在许多方面,中国博士生的境遇比世界其它地区的学生更困难。
接下来是一个强有力的数据。
在接受调查问卷的690名中国博士生中,只有55%学生对自己的博士生涯表示满意。
而在境外5630个受访者中,这个数字提高到了72%。
调查中甚至还有一些极度负面的评论:
不要在中国读博,没人会帮助你,更没有人会理解你。就仿佛被关进了监狱一样。
当然,调查结果也不都是坏的。
一些受访者在接受调查时,也指出了中国博士生课程的积极一面。有些学生这样写道:
和其它领域相比,博士生的学术体系还是相对自由、具有创造力,对于失败的包容度也更高一些。
这个体系还算是相对自由、公平,博士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总体感觉还是满意,但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或许,正如Nature报道的那样,中国博士生现状就是如此矛盾。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新增博士生95502人,博士生总数达到389518人。
相比之下,2013年只有7万多的博士生入学,2009年这一数字只有不到6.2万。
Nature报告中提到,一些观察人士认为:
博士生的供应量,超过了中国目前教育体系或就业市场的需求量。
正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副教授陈迪所说:
整个基础设施需要改革。我个人认为减少博士生数量可能会有所帮助。
博士生的队伍越发的拥挤,间接也表明了博士学位课程仍是受欢迎的。
然而,调查中的一项数据却与之截然相反。
当博士生们被问及读博期间想要采取的做法时:
22%的受访者表示会更换导师;
36%的受访者表示会改变研究领域;
7%的受访者表示不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与此同时,45%的受访者都表示他们的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
而在中国境外,这一数字只有36%。
难道就没有学生会认为博士课程超出了自己的期待值?
有,只有5%。
而在世界其它地区,这一比例是我国的两倍多。
南开大学的化学教授周其林表示:
通常情况下,大家的期望从一开始就过高了。
许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会认为科学研究是美丽和浪漫的。
当他们开始做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Nancy Li是国内一所顶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她主动放弃了攻读药剂学博士。她并不惊讶于国内众多学生在读博期间”痛苦挣扎“的现象。
正如她所说:
相当多的中国博士生并没有做好攻读博士学位的充分准备。他们需要更多像职业建议和心理咨询方面的指导。
这些中国博士生们抱的期望高、科研压力大,心理压力自然也不小。
参与调查的的中国博士生中,有40%表示读博的学业压力给他们造成了抑郁或焦虑,并寻求了了相关的帮助,而在全球,这一数字平均是36%。
不过,当这些心理状况欠佳的博士生们寻求帮助的时候,学校/研究机构内部的心理咨询中心却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其中只有23%的人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过帮助,而且大部分都没啥效果,更多人选择了外面的机构。
但全球其他地区,当博士生们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46%的人都可以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其中一大半都感到不虚此行。
而这些鼓足勇气走到心理咨询中心门口的人中,不少人发现自己吃到了闭门羹,感到心理状况欠佳的博士生中13%的人都经历过这种体验。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国内读博,因为课程压力太大,内心感到焦虑抑郁,跑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会有超过1/3的情况吃闭门羹,超过1/3的情况感觉没啥用,只有少数幸运儿才能获得一些帮助。
因此,16%的博士生“放弃治疗”听起来仿佛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了。
虽然心理压力大,不过中国博士生们的人际环境似乎要比全球平均状况好得多。
只有15%的中国博士生说遇到过欺凌行为,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一数字是22%。
遇到过歧视或骚扰的的中国博士生有12%,全球其他地区这一比例是22%。
中国博士生们的学术压力似乎也要稍微小一些,有53%的博士生表示每周搞学术的时间超过40个小时,而在全球,这一数字是79%。
如果你觉得身边“清闲”的博士生没有那么多,明明整个实验室的人都每周干活超过40个小时了,那可能是因为:
很多在职博士充当了分母,他们除了做学术,还要搬砖养家糊口,自然不能在学术上付出那么长时间。
而且,超过一半(54%)的中国博士生都认同自己的学校/机构有加班文化,有时候会干到半夜。
甚至,还有一位已经去了曼彻斯特大学的清华化学博士说,她读博的时候每周工作6天,每天最长工作时间达到了11个小时。
不过,她似乎已经习惯了,“加班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毕竟这个时间比起996来似乎还轻松一丢丢。
因此,在全世界社畜都头疼的work-life-balance的问题上,中国将近一半的博士生(45%)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平衡,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一数字是38%。
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博士生最头疼的问题是找工作,将近九成中国博士生将未来职业不确定性列为他们最头疼的五个问题之一。
不过,相比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中国博士生们对自己毕业之后的学历背景更有自信。
27%的在读博士认为有了这个学历背景,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会有非常显著的提升,相信学历可以让自己鲤鱼跳龙门;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这一数字只有20%。
另外,觉得读博让对自己找工作完全没用的“读书无用论”者,国外有2%,而我们国内,Nature给出的比例则是一个都没有。
至于毕业之后想去什么地方工作,中国博士们表现出了强烈的体制内愿望:
68%想留在学术界;
想去医疗体系和政府体系的分别有16%和11%;
想去工业界的则只有20%。
如果如果考虑到医疗体系中也有不少民营医院的话,算下来中国博士们超过八成倾向于去体制内工作。
而在国外,想留学术界的只有55%,对于医疗和政府部门感兴趣的博士生也没中国这么多,想去工业界找工作的人更多,达到了29%。
当然,中国博士生们的这种倾向不免受到了家庭和老师的影响,不到一半的博士生是自己决定的,29%的博士生是听了老师的意见决定的,28%的博士生是听了家里的意见决定的。
最后,如果你想了解Nature今年博士生调查的更多信息,量子位此前的文章解读了整个报告的内容:
《Nature官方劝退读博:全球七成博士对前途迷茫,36%自认有过心理疾病》
参考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631-z
(封面图片来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