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催收复工难:在家办公效率降低30%,开工需备2000口罩 >

催收复工难:在家办公效率降低30%,开工需备2000口罩

转载时间:2021.06.08(原文发布时间:2020.02.19)
26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65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作者:欧拉,36氪经授权发布。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催收行业要复工,比其他金融行业难得多。

他们面临层层的复工申请,同时还要准备足量的口罩,即便这样,可能也只能“半复工”。

业内人士预估,目前只有一半催收公司复工,复工后,效率也降低了30%左右。

因此,整个行业可能只保留了三成多的催收能力。

受疫情影响,逾期率在上升,而因为催收能力的不足,“逾期可能还会攀升”。

“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三个月,90%的催收公司可能被淘汰。”多位业内人士对此,均不乐观。

危机之下,也有生机。

最近,智能催收机器人的业务量开始上涨,它们也获得了积累数据的黄金时间。

催收行业正在危机中,点滴重塑……

01 开工难

2月10日,催收行业开始陆续复工。

“现在开工的催收公司不足一半,复工的人员数量只有大概30%。”北京一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冯修文只能延后开工。

申请复工就要经过一个繁琐的过程。

“我们和物业、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反复沟通,填写了十几份材料,才被允许半复工。”一家催收公司的创始人丁华称。

所谓的半复工,是只允许一半的员工到岗。

“全公司200多人,物业只能发100张出入证,目的是为了降低员工的密集度。”丁华称。

在只被允许半复工的同时,丁华发现,能够到岗的员工,也确实只有一半。

一些员工被困在村里,出不来;还有一些员工害怕传染,“直接辞职”。

半复工的前期工作做完,丁华很快就遇到了第二个问题——口罩。

2月11日,国家发改委称,复工企业要为职工配发口罩等防护用品。

“想要复工,居委会要求我们先准备500个口罩。”四川一家催收公司的老板汪亿帆称。

可是,他们根本买不到口罩。

通过很多渠道,丁华终于找到了买口罩的渠道,但这些口罩却是天价。

“一个KN95口罩要30元,我们公司100人每天的口罩费用就是3000元。”但为了复工,丁华只得重金购买了2000个。

过关斩将之后,丁华的公司终于在2月13日复工了。

如今,一排20个工位,只坐了10人。

因为每天需要消毒两次,84消毒液的刺鼻味道,在整个办公室弥漫。

几个大窗一直开着,保持空气流通。温度很低,丁华只得让员工多穿衣服。

所有的员工戴着口罩打电话,“说话不清楚,呼吸也不顺畅,有时候遇到难缠的,催收员一着急就把口罩取下来了”。

丁华很着急,冲上去让他们戴上口罩,“因为监管部门时不时来查,看大家防护得如何”。

还有一些催收公司,选择了让员工在家办公。

“我们公司原本打算购买一批口罩就开工,但公司所在园区却因为疫情被封了,只能线上复工。”福建一家催收公司的员工称。

最终没有买到口罩的汪亿帆,也只能选择让员工在家办公。

但线上办公,也是困难重重。

“甲方公司都不太同意,因为催收员有比较严格的监控体系,在家办公很难监控,容易出问题。”北京一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透露,他因此失去了两家银行客户。

就算甲方体谅,在家办公的效率也不高。

“我家的孩子会找我陪他玩,我只能一边哄娃一边工作。”一位催收员透露,他现在的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之前的一半。

汪亿帆为了让员工不“迟到”,“几乎每天都上微信、钉钉叫员工起床”。

为了让员工保持效率,他还每隔一会就看看员工的拨打量,并且每天早晚各开一个电话会议,要求员工汇报工作进度。

几位催收公司的老板透露,在家办公的效率降低了30%。

“行业复工率只有50%,加上效率降低了30%,整个行业实际上只保留了三成多的催收能力。”丁华称,在疫情的影响下,金融的逾期本来就在上升,而因为催收能力的不足,逾期将进一步加剧。

02 命悬一线

“很多甲方公司的逾期已突破两位数,目前还有上涨的趋势。”丁华称。

很多用户都表示,自己受到疫情影响,没有了收入。他们还会给催收员发封路、封村的照片。

有人甚至还会提供体温计的照片,表示自己发了高烧。

“催收员根本没法核实真假,而且遇到这种自称受到疫情影响的,催收员还得态度温和。”丁华称,否则一旦被投诉,就要受到“道德谴责”。

他认为,很多自称被疫情影响无法还钱的人,“都是在撒谎,听语气就知道”。

“硬催的话,外界会骂我们冷血、没同情心。这个时候只能温柔提醒。”汪亿帆称,如果对方态度不好,他们就只能挂掉,第二天再打。

多位从业者均认为,现在催收行业处于“压抑状态”。

尽管有些人利用疫情逃避债务,但还是有人借钱也要还。

美牙分期市场运营总监乔立香称,他们有一位客户,开的美容院和齿科诊所双双停工。

但他将自己和家人所有的钱凑出来,还了最低还款额。

复工难,催收率降低,这让催收公司倍感艰难。

“现在催回率低了20%,回款也减少了很多。”丁华发现,他现在大概要用原来三分之一的钱,养着和原来一样多的200个员工。

“几乎每天都是亏损的,一个月得亏上百万,账上的钱撑不过三个月。”他说。

还有近一半的催收公司没有复工,它们连“三分之一”的收入都没有,只能硬撑。

“问题不在于你能撑多久,而是在于你愿意撑多久。”在汪亿帆看来,及时止损很重要。

一些公司在开源节流,一些公司已开始裁员。

有些催收公司跟员工协商,工资能否打折,比如8折、5折、3.5折,甚至只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

有些公司对于不能复工的员工,不发工资。

一些催收公司已经开始裁员。它们预备在行业好转之后,再重新招人。

而有一些老板还是想养着团队,“重新培养一个催收员的成本,不会低于8万”。

这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

“公司通知,假期先是延迟到2月2号,再延迟到2月10号,之后延期到2月17号。”

“最后,公司没有了。”

在贵州做催收的吴程程没想到,这个段子竟然成真了,并且发生在自己身上。

2月10日,公司通知他,开工时间延期。

没过几天,他又收到通知:“由于行情不好,公司决定关停。”

催收公司的老板们,寄希望于甲方“根据现实的情况,调低KPI”。

“我们的甲方有的不再考核,有的任务量调低了一大半。”有人表示。

另一位催收公司老板则称,自己的甲方对任务量做了微调,但于事无补。

丁华预估,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三个月,“90%的催收公司撑不过去”。

03 智能催收

在行业被逼入绝境之时,新的生机开始迸发。

推行效果一直不太好的催收机器人,最近却攀上了风口。

以前,催收机器人普及得并不好,主要原因是初期效果不显著。

在老哥圈,曾流行着一个游戏,名为“猜猜他是不是机器人”。

刚逾期时,他们接到电话,都会调戏一两句:“你是不是机器人?你怎么证明你是人?”

面对老哥们的调戏,催收机器人“一般三句话露馅”,老哥们该不还,还是不还。

曾经试用过催收机器人的丁华甚至认为,“用机器人催收,和发个短信提醒还款,效果差不多”。

但实际上,机器人的催收效果,是缓慢呈现的。

机器需要在场景中反复学习、升级,才能变得越来越像人,效果越来越好。

因为初期的效果不好,很多客户都放弃了,因此催收机器人的应用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客户少,没有数据养料喂养,行业推进越来越慢。

但现在人工催收跟不上,一些金融机构不得不将眼光重新聚焦到催收机器人上。

“从正月初六至今,陆续有数十个客户主动找过来谈合作。”深圳一家智能催收公司的老板严松称。

市场需求,倒逼着智能催收行业加速奔跑,不断迭代功能。

严松称,他们对智能催收系统做了迭代,以应对疫情的特殊情况。

比如,如果债务人说自己生病了,机器人在沟通的过程中就会更加柔和。

同时,这段需求爆发的时间,给机器人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场景和时间。

严松认为,疫情对于机器人来说,是一段黄金时间。

不止是催收行业,各行各业在强制线上化的时候,都会将大量的数据“养料”,提供给智能化领域。

因此,不止一位专家认为,疫情,会推动“线上中国”的出现。

疫情后的逾期潮,目前正处在M1(逾期一个月)的阶段。

一般来说,催收机器人在M1的效果更显著,所以它们在这个阶段迎来了“黄金时间”。

如果逾期进入M2、M3等阶段,一些新的催收方式可能会兴起,比如纯线上化的法催。

疫情如同一个齿轮,碾压过原来的传统产业链,推动着催收行业的重塑。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催收复工难:在家办公效率降低30%,开工需备2000口罩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