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一文带你读懂“自夸”行为(下):为什么我们忍不住要炫耀? >

一文带你读懂“自夸”行为(下):为什么我们忍不住要炫耀?

转载时间:2022.01.18(原文发布时间:2018.11.13)
98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98次

编者按:吹牛、自夸的行为我们都见的不少,自己也难免时不时爱炫耀。在合适和场合,自夸可以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让我们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如果太直白或操作有误,会适得其反。本文是一篇总结了不同自夸类型并探讨其背后原因的文章,原文中的“brag”本意吹嘘,炫耀,吹牛,自夸,自吹自擂,在中文中有细微的区别,根据语境有所取舍,如果“术语不统一”,请谅解。本文编译自less penguiny的原题为“The Best Article Ever Written About Bragging”的文章。

11. 借助道具自夸

一文带你读懂“自夸”行为(下):为什么我们忍不住要炫耀?

来源:当然是Instagram,不然还有哪里?

这张照片难道只是为了晒运动裤吗?难道背景中成功人士的象征,大大的豪车标志一点也不起眼吗?再说了,你不是一直骑自行车去上瑜珈课的吗?

想要成功地借助道具自夸,首先你得把背景里的物质财富和物理环境都准备好,利用道具营造出你想要的氛围,让道具生动地演绎你的高大上。这类型炫耀的决定性特征就在于其“无声无息”,你没有用一个字,说一句话,而道具已经道出所有。而且,借助道具不像光动嘴皮子那么简单,可信度也会更高。最后,借助道具吹牛的人可以很轻松地否认自己是在炫耀:因为假如一个人很富裕,住的很好,这就是他的现实。大家也不会指望他藏着掖着。

同样,我觉得自己有个熟人是特地在客人来家里拜访之前可以把银行对账单放得到处都是。虽然我没有证据证明他是有意的。但我知道他这人有洁癖,所有事情都是井井有条的,银行单据放的到处都是,不像他的作风。

借助道具的策略还能延伸到其他很多人类行为上,或许你也无法幸免: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买劳力士手表,保时捷和其他奢侈品呢?为什么这个作曲家要到咖啡店里去写歌,却不在自己家里写,还是不是张望看看有没有得到别人的注意?为什么有电脑有软件不用,非要用稿纸?

借助道具自夸和具有表演性质的“行动派”自夸有相似之处,因为前者中的道具可以看作是表演举动的实体化。

评分: 3分


12. 广播式自夸

广播式自夸和标准的自夸略有不同,因为自夸者在“广播”的时候,不仅是将自己的身份地位强加到对话中的另一方,甚至累及了周围的无意的听众。其实做起来很容易,比如,打电话的时候激动地对着话筒说,“可不是嘛!简直难以置信,Sting就这样出现在我俩婚礼上!”

广播式自夸不一定要借助电话,也可以是你找个不会露馅的朋友,聊天的时候把声音放大点就得了。

广播式自夸一定是强加给听众的,所以通常都发生在人比较集中的狭小空间里,比如在小酒吧、地铁车厢、桑拿房等,这样偶然听见的人也必须会在你周围逗留久一点,他们可能有兴趣听听下文。如果是人的流动速度比较快的话,自夸者的功夫就浪费了,因为听见的人很可能毫不犹豫走开。

广播式自夸可以被用来开启一段新的对话。我有时候觉得,有些比较内向的人会才采用这样的策略来吸引周围人的注意,这样就有机会结识新朋友。

说到这里,有个相关的社交现象,虽然不能完全算在自夸的范围内,但是也值得一提:有时候,成群的单身人士会集群,以便吸引身边合适的潜在伴侣。他们有时候会逼着自己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显得整个团体氛围很活跃,即使他们其实也没那么开心。这些单身集成一群的时候,会“放大”自己,笑的时候音量增加,身体动作幅度也变大,仿佛他们的目标就是成为拥挤、昂贵的酒吧里最快乐的一群人。就算他们内心没有很享受,甚至要花很多钱,他们至少表面上很快乐。

评分:4分


13. “比惨”

“我和(自闭症)慈善会关系很密切,因为我自己的宝宝就患了自闭症。所以...”

“好吧,我无法生育,所以...”

“艾滋病,我有艾滋病,所以我的宝宝不但有自闭症,还有艾滋病。”

“比惨”武林大会的目标,就是决出最惨的境况,越惨,比赛中的“地位”就越高。“数学考试太难了,我没及格,唉!!!”这种“炫耀”一般和“高你一茬儿”是相联系的(或者,应该说“矮你一茬儿”)

我们要“比惨”和另外几种表面上相似的行为区分开。如果你吹得是自己喝醉酒,喝到脑子空白,实际上炫耀的是自己疯狂和好玩的一面,这只不过是正常的炫耀,但你对身份地位的理解可能和大众有偏差。另外,有些看上去是在比惨的话,其实是自嘲、黑色幽默。

评分: 8分

14. 诱惑式炫耀

我:“最近工作怎么样?”、

诱惑者:“工作很卖力,时不时也会给自己一点奖励。”

我:“(出于好奇心)什么样的奖励?”

诱惑者:漫不经心地掏出兰博基尼的钥匙,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

诱惑式炫耀是所有吹牛、炫耀类型中最虐的:炫耀的人知道问题的答案会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先诱惑对方提出问题。由于直接回答问题算不上是炫耀。假如没人注意到他们的伎俩,诱惑者还能显得一副谦虚的样子。

举个更接地气的例子。有时候,诱惑者会在一群人面前抛出一个问题,凡是明显没有期待任何人的答案,开始自问自答,这时候,你就知道他们其实不在乎别人的答案,只是为了炫耀自己。

评分:3分



15. 叙事型自夸

在一个商务场合,我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大人物,奥里昂。如果他的水准不高,资历相同的话,可能会这样自我介绍,“我有三个杠杠的理学学位,读书期间,我还开了一家电子游戏公司,后来很快卖了$$$。你呢?” 但是奥里昂没这么做,简直太仁慈了,因为他的经历几乎样样都很精彩,我要想和他比,简直螳臂当车。

奥里昂给我讲了自己的故事:

“我住在郊区,每天都很无聊。于是我11岁开始学习编程,而且因为我喜欢打游戏,所以我开始鼓捣游戏引擎。我在这方面一直很有兴趣,于是上大学我也学了计算机,因为自己编程很多年了,所以课业上花的时间不算多,于是我开始修其他学位,学数学和物理,压力很大,但是我尽量选学科之间有重叠的课程。在上学期间,我遇到了后来的商业伙伴,我们去年一直在编程,自己创业,第一次破产了没做成。我们吸取教训,重头再来,尝试第三次时,运气很好,我们的应用在应用商店里有超过百万的下载量。”

叙事型自夸将一大堆让听者抵触的炫耀整合成让人可以感同身受的故事,做法非常优雅。通过讲述成功过程中的挣扎和艰辛,最后才取得现有的地位,叙事型自夸实则是一种效率很高的交流方式,让他人在听到你的成就的时候,也不觉得那么扎心。这是让我最后很崇拜说者的、少有的例子。

同样,我有另一个朋友,布莱南,最近我们一块吃午饭时,他提到自己一生中遇见过的“最强大的女性”XXX,但是他说的时候,没有故作停顿来看我吃惊的反应,而是继续说自己当时的心情,他的表情还停留在当时的震撼中,他有时低下头,真的非常谦逊的样子。在他讲述的过程中,重点一直是他的感受,而他见的虽然是大人物,却模糊在故事的背景中了。如果是爱炫耀的人,可能借着大人物来给自己脸上贴金,来表达“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和这样的大人物对话”的潜台词。我的朋友布莱南没有老掉牙地炫耀自己能见着这样重量级的人物,他的故事更容易让人感同身受,他即使在炫耀,也不会让人觉得那么不自在。

保罗·格雷厄姆写过一片经典散文《为什么技术宅不受欢迎》,他写道:

我这支“潜力股”在上高中期间终于慢慢开始涨:迎来了青春期,足球踢得不错,我还创立了一份丑闻百出的地下小报,这么说来,我还是知道受人欢迎是什么滋味的。

一文带你读懂“自夸”行为(下):为什么我们忍不住要炫耀?

保罗·格雷厄姆,美国著名程序员、风险投资家、博客和技术作家。他以Lisp方面的工作而知名,也是最早的Web应用Viaweb的创办者之一,后来以近5千万美元价格被雅虎收购,成为Yahoo! Store。他的著作包括《On Lisp》(1993),《ANSI Common Lisp》(1995)和《Hackers & Painters》(2004)。

格雷厄姆告诉我们,上了高中之后,自己终于受欢迎了。他这么说,是不是有小小的炫耀意味,一边拯救高中之前不受欢迎的自尊心?其实不是。因为他提到了足够的细节,最后总结“我还是知道受人欢迎是什么滋味的”,可谓合情合理。但是这里确实有可以吹嘘的空间:如果某人非常坚定要吹牛,他们可以编出一系列故事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旁人听来也不一定觉得是吹牛,毕竟说者也给出了很多“必要的细节”来给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好铺垫。这一点在PUA身上就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会事先准备好一系列有框架的叙事,每个故事都能向约会的对象传递自己身上的某个特质,比如爱冒险(被熊追杀),勇敢(无辅助攀岩)或者懂投资理财(比特币早期投资者)

不过,这类人满嘴跑火车,现场编一段也很有可能。

评分 1分

16. “激情”炫耀

我记得有一次跟一群销售员在外就餐,其中有一个手机响了,他掏出手机,然后大喊一声,“太好了,又成交了!”他几乎是一时按捺不住对自己喊的,但是我听到了也会为他拍手称快。不过,如果他是12小时后告诉我说,“今天我做成了10单,我真是太牛了!”我肯定嗤之以鼻。但是,正是因为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脱口而出,这样的炫耀也更好接受了,这样因为新信息发出炫耀,肯定比精心算计后的炫耀要来的真诚。

一时按捺不住的“激情”炫耀就跟谋杀案辩护中说的“激情犯罪”很类似,是在强烈的激情推动下实施的暴发性、冲动性炫耀行为,属情感性炫耀。

有时候我看到facebook上朋友的照片,记录着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自己写的书签订出版合同,完成博士学位的学习,或者得了大胃王比赛冠军...这样的内容算是在炫耀吗?很难说。他们的动机很可能只是想让自己的家人朋友知道自己最近做了什么,生活状态如何。另一方面,他们真的想分享的话,可以私发,也用不着让自己的1200个认识的人都知道。不过说到底,他们这些内容你看着不会觉得扎心。有时候,他们的喜悦会顺着网路溢出来,让你也感受到同样的好心情,再怎么说,不至于让你和他们结下梁子。

评分:2分

17. 类玩笑式炫耀

山姆常常开大个子的玩笑,因为他自己个子也不小。每次我们要是遇到满身肌肉的人,山姆就会开玩笑说,“伙计干得好”或者“他知道谁最威风”。虽然我知道山姆是在开玩笑(我希望如此),但是我总觉得,如果他不要开口,或许更威风的就是他。

这一类看似玩笑的炫耀因为比较夸张,你很难分辨对方是认真的,还是开玩笑(恰好我喜欢的人都有这个特征)。所以这类炫耀有个好处,要是别人说你在炫耀,你可以否认说,这很明显是在开玩笑。

评分:1分

四、宁死不显摆的反面典型

在我收集身边所有的自夸、炫耀的同时,我也发现了这样一类特殊的存在,他们想方设法避免提及能抬高自己身份地位的信息。

我记得自己和米切尔的谈话,真是纠结。我们只见过一次面,每次我问他问题,想知道关于他的信息,他却拐弯抹角地不回答。他甚至假装没听见我问的话。

我:“米切尔,你上的是什么大学?”

米:“在英格兰。”他那纯正的口音女王听了可能都自惭行秽。

我:“嗯,很明显能听出来。但是我想知道具体是哪里?”

米:“...”

我:“你可能没听到我的问题,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

米切尔拒不回答,开始转话题。

我的内心很崩溃,真的很想抓住他的领子,不就是问你上的哪所大学吗?!有那么难回答吗?!

正因为他避而不答,我肯定越来越好奇,最后我借口去洗手间,查了他的领英档案。果然跟我想得一样,他是牛津大学毕业的。

我们先怀着善意,假设他这么做的是为了不让其他人因为身份地位的差距感到焦虑。假设这是真的,我还是很好奇,难道他对自己的学术水平看重到这种地步,觉得透露这方面的信息会让普通人因为跟他相差太远而觉得焦虑。这样的世界观也很自大,不是吗?

再者,就算我们假设他是出于善意,他这样的避而不答的做法实则没有太大效果。正因为他不愿意透露,谈话的自然节奏完全被打乱了。其实,还是有要避免对方觉得焦虑,也有很好的办法,比如,他可以自嘲,“我去的是牛津大学,要是有人跟你说招生处不收礼,他们肯定没问对人。”或者可以开个玩笑,也不要假装听不见:“小丑学院,花了七年时间才毕业,以为独轮车一直学不会。”正是因为他想尽办法不显摆,我反倒对他失去了兴趣。

五、为什么我们会想炫耀?

谈到炫耀的原因,我不得不做猜测,因为这方面的研究不算多。于是,我要充当一把心理学家,从人的心理出发来分析一下。

动机1: 觉得自己渺小

我回顾自己收集到的这些例子的时候,注意到几个倾向。首先,容易紧张的人倾向于炫耀。有时候,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紧张。还有些时候,我知道他们的背景,知道他们过去有精神方面的失调。第二,年轻人比较喜欢显摆,因为他们普遍社会地位较低,又有很强的证明自己的需要。第三,显摆在双方刚开始了解对方的时候发生的很频繁。

综合考虑以上倾向,炫耀、吹嘘背后的一个主要动机就是说者想给对方留下好的、强有力的印象,但是因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方式,要是没有吹牛注入的能量,他们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再深入一点,说者究竟为什么觉得有必要用上吹牛带来的“额外”能量呢?简单的说,可能他们本身就低自尊,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好。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分享自己情感生活,有一项研究探寻其正是背后的原因,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那些有依赖型焦虑的人几乎都是研究者口中的“关系高度暴露”的人,他们的朋友也会抱怨这类人频频发合照喂狗粮的行为。

那么,以下描述的情况是否听起来很熟悉?假如有两个人在聊天,其中一个在某一方面远比另一个成功,而另一个人恰好很在意这一方面,对此感到焦虑(比如金钱上的成功),那么他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威胁。于是另一个人产生了吹牛的迫切需要,要么编造虚假信息(胡说式吹牛),要么从别的自己更有优势的方面来弥补自己的地位的缺失(“冷不丁”开始吹牛,说自己有音乐才能或者是千里眼之类的)。总的来说,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先办法让被人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以抚慰自己受伤的自尊,尽管这样的交流是非必须的,甚至是强加到对方头上的。

动机2 自我营销

前美国副总统加纳说,“有时候,你必须吹吹牛,就算是在自家亲戚面前。想要成功,没有营销寸步难行。”这样的感叹,在今天似乎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是“稍微”有吹嘘自己的。

一文带你读懂“自夸”行为(下):为什么我们忍不住要炫耀?

“在过去两年内,本届政府的成就几乎已经超过我国历史上任何一届政府。”

我有朋友是职业会议主持。每次活动之后,他都会在Facebook上发观众席的照片,感谢观众的配合和支持。虽然这种做法作秀的成分很大(明显的祝贺式炫耀),但是我相信他的自我营销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同样,我自己在全职工作中有时候也需要和不认识的人吃工作午餐。这类活动本身就有吹嘘的成分在,我和对方都明白,我们都是为了交流自己能提供的价值。

这个动力因素和成本-收益分析有很大关系。我知道吹牛、显摆可能会惹到对方,让他们不愉快,但是,如果我的可信度够高,我就可能鹤立鸡群,也就更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动机3 害怕被抛弃

爱显摆、爱吹牛的人表面上看上去是有“优越”情结,但吹牛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脑中想象的原型是这样一个人,他似乎只有在让周围的人都相信自己获得了超自然的成功,有原力,是高高在上的神,这样他才能觉得自己是完整的。他的自尊全然取决于别人相不相信自己的观点,或者有同样的观点,在没人的场合,自信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存在的。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个类型。和他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他都要夸大自己。和他聊天,他说的第一句是关于自己的话题,第二句就开始吹。过了一阵子,我就开始看穿这层牛皮,意识到其实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比别人好,但是出于他的社交焦虑,加之不折不扣的精英世界观,他觉得如果自己在世界上不是样样领先的话,就会被社会所抛弃。而且最惨的是,他的很多朋友就因为他聊天时把自己捧上天,把他抛弃。我也是其中一个,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这样做也不妥,但是和一个永远不满足,时时刻刻需要别人认可的人相处,实在太难了。

动机4 分享带来的多巴胺快感

人们吹牛、炫耀还有一个常见的动力因素——自我暴露带来的快感。201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为了透露自己私人信息的机会,人们愿意放弃金钱。正是因为强烈的自我暴露的渴望,即使他们知道这么做可能不妥当,但有些人还是会将自己的身份地位信息强加到别人头上,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我渐渐意识到有些行为看似“高你一茬儿”的炫耀背后的动力可能很单纯,就是与他人分享的冲动。比如,如果我们在聊登山,你爬过的那座山比我爬的山高,你可能只是为了让对话继续下去,从自己的经验中拿点料,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爬山的能力。所以,还是要看说者的情感动机,才能决定算不算炫耀。

动机5 缺乏社交方面的意识

大部分人运气都还不错,成长在有爱的家庭里,父母会赞许你每一次创造,不管实际上是平庸还是出色。对于这些父母,看到你学会自己去洗手间,都会很高兴。但是,我们长大之后才发现,身边的人不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看到我们“成功”就兴高采烈。而每个人意识这一点的时机也不同,于是有些人到了20多岁,30岁甚至40多岁都没意识到,该炫耀还炫耀。

动机 6 侵略性

也有人就是痴迷于主导一切,他们就喜欢看不起别人。好在这一类人不在多数。不过,如果我们只把吹牛、炫耀归结于以上提及的温和的情感动机,就太天真了。我自己就有所体会,有些人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就是为了奚落你。所以,就算他们是以为自己内心很苦,嘴才这么毒,我也很难同情他们。

六、结论

看过本文第一稿的读者非常关注我对自夸的定义涵盖的范围,尤其是该定义下,他们自己的某些举动可能会被贴上“炫耀”的标签。比如,我的女友就担心,如果在社交媒体上发自己做引体向上的视频,算不算炫耀。她之所以担心,是因为社会对吹牛和爱炫耀的人很严苛,有惩罚。没人希望自己因此受罚。她和某些读者担心的本质是:社会上有没有对待特定行为的惯常处理方法?他们的行为会不会导致别人觉得自己不谦虚,不礼貌,导致自己不受喜爱?

我个人觉得,光是发自己做引体向上的视频,女友应该不会引起众怒。一方面,能做引体向上在身份地位的影响上不是太大,不会有人看到后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但是,如果她炫耀的是比较经典的地位象征物,比如新买的度假小屋呢?一般来说,看到他人的成功,就会引起我们的嫉妒心。最亲的关系之间,这个机制可能不生效,但是它生效的频率远比你想象的高。就连血浓于水的兄弟姐妹,一路以来都没有断过联系的至亲(如果你相信轮回转世的话,可能是你几辈子的手足)也可能因为相互嫉妒,圣经中不就有手足相残的故事吗?假如确实有的人很高尚,思想很开明,他们也是少数,不会是多数。所以,虽说我的女友分享跟自己相关的展现能力的内容,无意引起他人的嫉妒,但是还是不可避免会有人感受到他俩间地位的差异,从而嫉妒。

那我们可以完全回避讨论身份地位相关的话题吗?不幸的是,社会不是这样运转的。第一,人天生喜欢分享,不然为什么要聊天?再者,有些地位相关的话题很难不提及,你有一艘游艇,众目睽睽,往哪里藏?第三,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够多了,比如商务场合或者30岁后找对象,有时候,有品味地展示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不然你就可能被另一个光鲜亮丽、功夫做足、愿意吹嘘自己的家伙抢走了机会。请不要误解我的观点:我並非觉得社会应该看重个人的身份地位,但是现实如此。

我们总结一下。我们不认可炫耀的行为,不是因为我们知道了自己和对方在社会地位上有差距。炫耀带来的“扎心”和痛感与炫耀本身无关。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别人炫耀,是因为我们觉得对方的吹嘘或炫耀不是出于分享的目的,而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也就是说,在社会开始向炫耀者开炮之前,首先会解决他们是否真的“罪名属实”。吹牛、炫耀的人是有意的,还是偶然揭露了相关信息?后者是社会可接受的。而爱炫耀的人之所以千方百计掩饰自己在炫耀的事实,给自己留有否认的余地,就是为了避免他人的不认可。

古怪又不招人待见的“牛魔王”是那些不仅要把自己的地位强加在别人头上,还要贬低他人的人。了解到朋友的收入是你的十倍,和他们在你面前张牙舞爪、耀武扬威,还是有实质性区别的。后者例子会给你留下对方觉得自己比你优越的印象,这可不好受。

这就是我一开始遇见文初的“自我感觉良好”博士,那个三周在酒吧轻松学会德语的陌生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但是,在收集例子、深入思考之后,再回顾那次经历时,我发现有些不对:如果这个博士真觉得自己比我优越,他为什么花这么多功夫,就为了让我看得起他?也许我之前想错了。也许他并不觉得自己比我优越,反而觉得自己不如我。也许他认为,如果他不这样向我和其他人传达自己的社会地位,我们就看不上他; 如果他不显得很厉害,我们就不喜欢他。

我上个月在一场会议上偶遇了这个学者,有机会验证我的猜想。他还是一点都没变,我还没开口问,他就开始讲起了自己最近创业多么成功,现在客户已经多到不用每单必接,可以自己挑选客户了。

他说的听起来可信度不是很高,但是我知道,这不是他传达的重点。重点是,他需要别人的认可。所以我满足了他。

“那实在太厉害了!”我说道。

他的眼神顿时就亮了。

  • 相关阅读:一文带你读懂“自夸”行为(上):炫耀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一文带你读懂“自夸”行为(下):为什么我们忍不住要炫耀?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