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夸克点评”(ID:Quark_media),作者王如晨。36氪经授权转载。
李彦宏昨日说了几段正确的废话。但它有利于维护百度的股价、市值。
很多人已看到,它与谷歌重回中国大陆的传闻有关。
《人民日报》推特官号昨日表示,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欢迎谷歌重回中国。李彦宏接茬说,“如果Google决定回到中国,我们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赢一次”。他当然做了更多铺垫。
为什么说李彦宏说的是一种“正确的废话”?
结合多年来其他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我们认为,当初谷歌若不退出,可能不排除出现更为难堪的一面。即便再度进来,在搜索引擎业务上,它也绝不可能挑战百度的地位。
在这一层面,我们说,李彦宏的几段表达符合我们的判断。
当然,夸克这里不是否认本地缺乏更为开放的竞争。至少在搜索引擎领域,百度某种程度上缺乏更多压力。
传闻炒作的是,为进入中国,谷歌将推出适应中国法律与政策监管的搜索引擎版本。海外某网站甚至披露了新版本的代号。但夸克认为,搜索引擎虽是谷歌此刻主业,也是它商业变现与战略性新业务的基础,确实有回归的逻辑,但若结合它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挑战,以及中国市场于它的长期竞争利好面,可以判断,搜索引擎不会是它此刻最大的用心。
谷歌面临的真实挑战是什么呢?
它的搜索引擎全球市占比很高,移动转型有力,数字广告变现能力强大。但后者在整体营收与利润中的占比过高,已有依赖。
虽有涉入中国市场、扩大占比、增强变现机会的动力,但就长期的挑战而言,谷歌压力主要体现在云计算与AI层面。
云计算上,你简单对标一下两个最强敌手亚马逊、微软就好。后两者的云计算业务,已成为营收、利润的核心来源。
其中,亚马逊去年云计算业务高达170亿美元。2018年Q2,这块业务高达60多亿美元,净利17亿美元。全年云计算业务超过200亿美元应该非常轻松。同季,微软商用云业务(包括Azure公共云、Office 365办公软件、Dynmics 365商用软件等)创下69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53%。
谷歌落后许多。2017年年末公布的数据是,云计算业务每季约10亿美元。显然远不及亚马逊与微软。
你可能觉得后两者与它谈不上竞争。但你要注意到,亚马逊是一种基于泛电商形态的垂直搜索业务,它的云计算基于20多年的商业实践沉淀而成。要看到消费者消费行为,已从当初更多侧重人与信息的链接,过渡到人与商业及服务的阶段。谷歌已经局部被OTT;而微软与它之间的竞争,则在于,互联网的竞争,更多就是软件形态的竞争。借助全球PC操作系统、各种办公软件以及企业服务软件(现在你应该还没忘记当年.net的价值)建立的强大网络,微软的每一步云化,反而能享受到自身的庞大的市场基础利益。
而且,还有一层讽刺在,Cloud Computing一词,最初就是谷歌前任董事长兼CEO施密特率先提出,已近10年。
其实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苹果,之所以没有刻意提它,因为它并没有单独罗列云计算服务。事实上,有谁敢说苹果不是一种云计算架构的服务呢。只是它更多面向C端而已。
云计算业务也成了巨头市值博弈的核心。万亿美元的苹果也就算了。这里罗列一下北京时间7日下午也就是美股新一交易日没开盘前的数据。
微软已超越谷歌市值,目前为8291.64亿美元,前几天曾达到8380多亿美元。谷歌目前为8520.45亿美元。
亚马逊目前为9012多亿美元。要看到两点:一是亚马逊可是有着传统电商的印记,云计算业务显然更具市值驱动力;二是亚马逊总股本仅为谷歌的1/2强。
在与上述对手的对标中,还有另外一重战略市场布局的压力:微软、亚马逊都已在中国耕耘多年。前者可谓伴随着中国IT的历史崛起,在本地有着庞大的企业客户与终端用户群,品牌渗透非常广泛,与本地的关系虽然也有过龃龉,但整体相对温和。它的云计算服务在本地的转化,虽然也将经历一个过程,但应该非常自然。而亚马逊已经在本地建立两大据点,正在快速渗透。今年上半年,它还在上海召开了大规模的峰会,开始展示长远渗透的决心。
这里面含有很多信任。而谷歌虽然全球品牌辐射强大,当初也曾落地中国,但在经历退出之后,想立马重建信任,需要付出时间与沟通的代价。虽然《人民日报》推特那么说,在这一点上,谷歌想立马进来,一定也不太容易吧。
它可能需要某种投名状……
夸克不了解它与中国监管机构幕后的沟通。但有些机巧还是能够看出的。比如,2014年以来,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或其他重大纪念日,谷歌基本都会在首页面做出小小呼应,撩拨一下温情;比如,借助安卓在中国建立了比较广泛的移动互联网关联,虽然google play每隔一段就炒作要直接进来而不得,整体回归传闻也是不断;比如,尽管主业在外,中国大陆仍有多家广告代理机构合作,并设立中国AI研发中心;在中国香港建立据点,渗透云服务,并暗示会为服务中国内地而努力;放弃一项与美国军方备受质疑的合作……
上半年一个动作有一定看点,即资本联姻京东。而最近两个动作更有说服力,即在云服务领域与腾讯、浪潮建立战略合作……你结合腾讯B端转型尤其冲刺云计算市场体会一下合作的意图。关于浪潮的案例,其实更有一丝隐秘。这是一家具有70多年历史的国企,几乎每届国家领导人都会在特定的实践窗口视察它。浪潮可是中国政务云的关键承接企业。加上专门为适应中国监管而开发的搜索引擎传闻,这里面,不排除有谷歌的某种投名状在。
当然,谷歌来中国,也有别的压力。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是,它在欧盟等诸多区域市场遭遇了反垄断调查,虽然巨额罚款谈不上导致财务面压力沉重,但想再延续过去的路径已经相当困难。而后者恰恰就是谷歌商业模式的危机反映。
当然一切还是要回到业务上。我们罗列这么多,不是否认谷歌云计算与AI的力量弱,恰恰相反,我们认为它有强大的实力,但缺乏更多落地的场景。而中国,相比美国,恰恰具有数据与场景的土壤。
其实,过往一季财报里已经隐含着某种信息。Alphabet CFO露丝·珀拉特(Ruth Porat)在财报披露后,特意强调了云计算将成为未来新的增长业务,认为,这可以让外界了解公司的增长前景。
你再体会她这一句:(云计算)这事关搜索和广告,这事关新业务,对机器学习也很重要。考虑到我们的增长前景,我们正在寻找更多计算能力与合作场景。
寻找更多计算力与合作场景。这无疑是在暗示区域国家或地区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动向。它绝不可能持续漠视中国大陆的存在。此外,谷歌也多次暗示中国在AI领域具有更多人才优势。
可以这么说,谷歌重回中国应该是迫在眉睫的事了。只是说,目前难题还有一是如何获得中国市场的信任,二是如何面对美国保守势力的拷问。
写到这里,你不觉得李彦宏的话其实是一番废话吗?
我们的判断是,李彦宏确实不担心谷歌回来。他也不会担心谷歌冲击百度搜索之外的新业务,尤其是AI布局。但是,他一定担心资本市场的影响。
前几天,百度公布了不错的上季季报。而随后外界却爆出谷歌打算推出适应中国监管的搜索服务、重回中国的消息。当天,百度美股股价一度大跌逾8%。
最近3天,中间虽有小幅修复,但市场似乎已有些忌惮的情绪。夸克认为,《人民日报》推特官号昨日的表达,无论隐含多少政经用心(可局部瓦解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一丝压力),无论美国方面如何阻挠、嘲讽谷歌,对谷歌全球来说,无疑是一次正面暗示,这对其全球化战略、关键业务的空间拓展会有刺激作用,而资本市场必定也会有正面响应。
那侧面的信号就是,资本市场上,百度股价一定还会遭遇压力面。这时候,李彦宏若不站出来表个态,那百度股价很可能会再度波动。
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李彦宏的表态是一种接茬蹭话题,它可以安抚投资者,并给整个公司灌注信心,产生市值维稳的作用。
再度强调一下,我信服他的观点本身。甚至可以延伸更多。
比如说,谷歌重回中国,即便是整个服务体系都来,它也很难复制全球的影响力。
因为,它退出之后,10年不到,整个行业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刚才说了,搜索引擎虽然依旧具有价值,能创造巨大收益,但已被多路竞争力量OTT掉。而云计算、AI等关键领域,则需要本地化的数据、场景、生态支撑,需要精耕细作,这个不是一个广覆盖、游牧型的美国互联网巨头所能真正渗透的。因为,除了一些关键行业较为敏感、参与必定有限外,还涉及到具体而微的行业数字化转型与终端体验,里面有太多体制、具体土壤与文化的壁垒。谷歌只能通过合作伙伴的力量持续、缓慢地渗透。当然它也会合纵连横,你看它牵手腾讯与京东就能体会到一些东西。它肯定不会与百度牵手,与阿里之间当初也有过节,联姻京东后就更明显了。它的本地拓展之路可能会引发一些新的合作模式。
当然,面对中国市场,谷歌也只能采用更多开放的路径。我们虽然不怎么看到它的未来表现,短期,它甚至不排除沦为政经博弈的工具,但一个如此庞大的巨头,如果心胸足够,愿为区域市场妥协,我想,应该也能产生巨大的赋能作用。
事实上,中国大陆也不是谷歌最近唯一强化云计算的区域市场。前一段,它跟埃森哲推出了一个合资公司“埃森哲谷歌云业务集团”,后者将帮企业使用谷歌云技术。这也是埃森哲行业咨询服务与Google云技术的结合,初期将主要侧重北美、欧洲以及日本市场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