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蕉太郎,36氪经授权发布。
最近,看到一个瑞银的研究报告,超过80%的中国女性已经非常注重投入管理自己的短期财务事宜,也就是“理财”。
而过去那些关于“女性更爱花钱、消费买包”的论调也越来越站不住脚。
事实也确实如此。
随着前一阵股市大涨,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不管有经验还是没经验,全都跃跃欲试。
不过大家对理财这事也存在诸多误解,网上有一个回复,直接把人看笑了:
Excuse me?
这位朋友你对理财的理解可有点狭隘呀——怎么就不把攒钱当理财了?
广义上讲,凡是涉及到管理财富的,就可以叫做理财。
而理财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手上有钱,不管自愿或被迫,大部分人都是已经半只脚踏进理财圈的人。
只是绝大多数夭折的理财,都死在了攒钱这一步。
作为一颗在理财路上茁壮成长了4年的老韭菜,我想跟大家分享几个不太成熟的攒钱经验。
经常听到同事抱怨,一到月底钱就不翼而飞。可能是朴素的攒钱道理都懂,可就是管不住这手啊。
其实,月光的根本原因是每次花钱时都觉得卡里还有剩。
但不好意思,都是幻觉,不如开始记账吧。
需要强调的是,记账的重点不在于记录每个月花了多少钱,而在于每花出一笔钱时,提醒你当月预算还剩多少。
当你挑好一件时尚小衫准备付款,却看到预算只剩下1%的时候,你摸着自己的良心问问,对钱包下得了这个狠手吗!
要知道,记账是个放长线钓大鱼的活计,别记了两天就抱怨看不到成果,先练它半年以上再说。
按照这个思路,你最好有一个记账APP,且必须有2个模块,一是预算,二是类别,最好是这样式儿的:
注:截图中这个app已经由于年代久远、疏于更新下架了,但是你可以寻找任意具有上面两项功能的app,实在不行,把应用商店里排名前5的都下一遍,挑个最顺眼的即可。
这时候又有人要问了,每月预算如何确定?
几个办法:
每月收入减去想攒的钱数。
举例:8000(工资)- 3000(希望剩余)= 5000(预算)
把上月花了多少钱作为标杆。
举例:月底卡里剩1000,意思是花了7000,暂时拿这个数当预算也行。
环比多个月的消费总数,去掉最高值去掉最低值,取平均数。
举例:半年中有三个月花了5000左右,而另两个月分别花了2000和8000,那么预算定5000。
预算定了,花钱的时候就要随时比对着预算来。
假如月中看中一条800块的裤子,这时候打开记账APP,发现预算还剩1000,接下来就要核算一下,刨去这800之后还剩的200,够不够你过完后面半个月的?
攒不下钱的第二个原因是觉得攒钱没用。
有多少人听信了谗言,说放在银行利率过低,又跑不过每年3%的通胀,钱最后都会变成一堆废纸。
不好意思,但我就一个问题,没有本金拿啥理财?空气啊?
很多人抱怨攒钱痛苦,花钱痛快,我倒觉得应该用反向思维改变这种心态。
攒钱的时候,绝不能想是在逼着自己攒钱,得反过来想,是在躺赚啊!
很简单的算一笔账,假设你的年收益是10%,如果每个月多花2000,一年就多花24000,算下来少赚了2400呢!
如果上面的数字显得有点可怜,那再算一笔账。假设一个月能攒5000,一年攒下来就是60000,乘以年收益,躺赚6000。
如果再把本金提高提高,以后挣得多了,一个月能攒下10000,然后一年就是120000,净赚12000!换部新手机,或是出去旅游的经费,全有了!
而与日俱增的通胀率也为我们提供一个极好的参考标准,那就是,不管你的理财计划是什么,它的收益率都必须能跑赢通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产不缩水。
攒不下钱的第三个原因是觉得必需品实在太多了,每个都必须买。
拍着胸脯问问自己,真的吗?
这时候消费分类就派上用场了。
预算可以帮你勒紧裤腰带,随时提醒自己别花超,而分类则可以帮你提前计划,哪部分的钱能省则省,哪部分钱必须得花。
做一张表列出来自己每月的开销和具体类目,把每个类目、每个月花了多少钱,一笔笔算清楚,然后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在零食上能花几千块、护肤品能买小一万、连咖啡奶茶都能喝出去小一千。
这表具体该怎么做?
通常来讲,社畜的消费类别还是比较有规律的。无外乎是分成购物、早中晚餐、咖啡饮料、娱乐电影、图书等几个大类。
当拥有了3个月以上的记账记录之后,基本就可以摸清自己的习惯性消费结构了。
随便拿出一张纸一根笔,或者打开Excel,把3个月里的每一笔,注意,是每一笔消费记录,按照类别完完整整地填进表格里。
表中黄色部分表示未超预算,红色部分表示超过预算。
上图是我自己的测算表格,你可以设计自己的,条目清晰明了就行。
统计好后,开始计算几个月以来,每个类别下的平均消费。
如果每月想省下更多的钱,那么就要一项一项来分析,哪个地方的钱可以省下不花。我盲猜都知道,通常是购物拖了后腿。
那么,购物这一项咱们不妨再拆解一下,比如每月的必需品,如护肤品、日用品、衣服等,具体都需要花多少钱?
哪些必须要买,哪些可以降级。
比如可不可以把一支精华用完了再买,或者换一支平价的替代品,而不是一次囤好多;比如衣服是否可以从每月2件减少到两月1件,从商场大牌换成优衣库。
这么一计算,惊讶地发现有些地方花的钱,每一笔都不起眼,加一块吓死人。比如我在咖啡饮料这一项竟然每月能花426.4元?
Hello?我是什么高级富婆吗,我怎么配拥有这种奶茶和咖啡自由?
反思之后,我的补救方式是设定购买频次,规定自己一周只能购买一次饮品,咖啡还是奶茶无所谓,只是每周在饮品类别里不能花超60块,这样才能保证一个月不超过250。
如果你这一周忍住了没买,那么下一周你就可以奖励自己喝两杯。
这种方法不仅省钱,还能持续锻炼延迟满足的能力,当你每次都为了节省预算而劝阻了自己,那么慢慢地,不管是在消费时还是生活中,你都能逐渐品尝到延迟满足带来的喜悦了。
其他品类也是同理。把这张表里每个类别你每个月能买几个,能买多少钱全都背下来,严格执行。
算完之后,该吃食堂吃食堂,别老点高级外卖,该薅瑞幸羊毛薅瑞幸羊毛,别动不动外卖星巴克。
从此之后,你的世界充满冷静,因为你发现,随便去超市买个网红冰棍,这个月甜品的预算都会超。
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都太需要自律了,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那我再提供一个杀招。
现在大部分理财APP或是证券APP,全部都有定期转账功能。根据设定的日期、钱数,你的钱可以在还没焐热的情况下,瞬间流入市场购买理财。
主动的不行,那就被动的上。
就当这也是种逼迫自己打开普遍意义上“理财”的大门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