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人们对科技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你属于哪一类? >

人们对科技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你属于哪一类?

转载时间:2021.09.22(原文发布时间:2014.03.18)
20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07次

人们对科技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你属于哪一类?

“你出生的时候已经存在的东西就是正常的,没什么特别的;在你30岁之前发明那些不可思议的、有创造性的事物是值得你投身其中,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在你30岁之后出现的新事物对你来说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你认为这将是文明的终结,直到十年后你逐渐发现这个东西其实还是靠谱的。”

这是英国科幻小说作家Douglas Adams在1999年论述人们对于互联网的态度时做出的判断,现有十几年过去了,这篇《如何停止焦虑,学会爱上互联网》(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Learn to Love the Internet)仍然值得一读。原文最早刊发在1999年8月29日的The Sunday Times的新闻评论板块。


几年前,我在BBC的一档名叫Start The Week的节目作嘉宾,节目中有一位优秀的记者特别权威的跟我说,互联网特别愚蠢,也就能火一阵,就好像50年代玩业余无线电(ham radio)的,他认为如果我觉得互联网会带来巨大的变革,那么只能说明我太幼稚了。他的态度倒是很符合英国的气质,失去了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如今对于变化总是充满疑虑。

但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今天,我觉得不会有人再说互联网对人类生活无足轻重了。然而,互联网对于人们来说依然是个新事物,人们对互联网存在着顾虑。当报纸上报道有人通过互联网联络策划了一场犯罪,人们的神经便紧绷起来。但是他们没有想过,犯罪分子也可能通过打电话等其它方式策划犯罪,甚至是在喝茶的时候也可以图谋不轨,人们却没有怪罪电话或者茶。

我相信前人在面对电视、电话、电影、广播、汽车、自行车、印刷术、轮子等等新发明的时候也是这样难以接受,但是你可能会想,人们是怎么适应这些的呢,我认为是这样的:

  1. 你出生的时候已经存在的东西就是正常的,没什么特别的;

  2. 在你30岁之前发明那些不可思议的、有创造性的事物是值得你投身其中,做出一番事业来的;

  3. 在你30岁之后出现的新事物对你来说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你认为这将是文明的终结,直到十年后你逐渐发现这个东西其实还是靠谱的。

把这个法则适用到电影、摇滚乐、文字处理软件、手机,算算你有多老。

说到互联网时,"互动性"(interactivity)这个词常常出现,为什么它会火起来呢,因为这个世纪出现的娱乐形式都是非互动性的,比如电影、广播、唱片、电视等。而传统的娱乐都是互动性的,比如喜剧、音乐、体育等,参与者和观众是在一起的,即使是默默观看的观众也会对喜剧表演形成无声的影响。那时候是没有互动性这个词的,因为这就是最正常的现象,就好像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只有一个头的人。

我希望历史会证明20世纪的"正常的"、主流的媒体都是不对的。在未来,可能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老师,你是说20世纪的人们只能做在那里看而什么都干不了?难道没人觉得孤单、奇怪,感觉被忽视吗?"

"是的,这就是他们在“大复位”(the Restoration)之前全疯了的原因。"

“老师,什么是“大复位”呢?”

“就是20世纪末,从那时候开始,人们才开始找回互动性。”

互联网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非常新鲜的事物,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它,容易把它和出版或者广播这些我们熟悉的东西混为一谈,因此,人们总抱怨网上说互联网上垃圾太多,或者说互联网被美国把控着,或者互联网上读到的内容是不可信的。想像一下,上面这些批评应用到电话是不是也是成立的呢。当然,你在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比你从电话上,明信片上或饭店里获得的信息更不可信。

实际上,辨别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是人脑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奇怪的是,面对报纸、电视上那些需要人们费很大力气做出来的东西,人们自觉地关闭了大脑的这个功能。互联网上的内容没有白纸黑字的写出来,所以是不可信的。你可以拒绝相信这些内容,但是,当心你养成了一种危险的习惯,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什么就信什么。没有哪个记者能做到完全正确。

关于互联网,你应该学会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互联网没有"他们",只有"我们",人人都是参与者。

当然,互联网还有很多不足。其中一个就是,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接入了互联网。我最近听到,一些专家在电台上争论,互联网是否会成为又一个贫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电脑本身就很贵,人们还需要买调制解调器等设备,并且不断升级软件,需要花钱的东西太多了。但是这种论调却经不起推敲,电脑的价格曾经跟喷气式飞机差不多,现在基本上已经降到了彩电的水平,而且价格还在像自由落体一样快速下降。调制解调器现在基本上都是内置的,个人电脑已经非常便宜了,以至于像Hayes这种只生产电脑的公司已经快要破产了。来自微软和网景的软件基本上都已经免费了。在英国,电话费还是很贵的,但是美国的本地通话已经免费了,这个例子说明,通讯费用已经趋近于0,原因很简单,网络的价值在于,互联网每增加一个用户,网络的价值就提升一分,互联网的接入费用会逐渐下降,最终所有的人都会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

网络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仍是一项科技,但是就好像计算机科学家Bran Ferren所说,科技就是“还没有投入使用的东西”,我们现在已经不把椅子作为一种科技了,我们只是把它当作椅子,但是曾几何时人们并没有搞清楚椅子应该有几条腿或者有多高,人们坐在椅子上经常摔倒。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电脑会像是总摔倒的椅子一样,需要经历许多尝试和失败。事实上,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会回看最近十年,对人们把互联网当作生产力工具而感到奇怪。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现在仍是互联网的第一代用户,我们可能发明了互联网,但是仍然不得其法。在《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这本书中,Stephen Pinker 解释了一种不完善的语言经过代际交替如何完善起来的:洋泾浜语(pidgin)是一种极不成熟的语言,它是殖民统治时期由说不同母语的奴隶因交流需要而自行发展出来的,没有什么语法;但是,在说洋泾浜语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却自行发展出一套语法及其完备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作克里奥语(creole)。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通信科技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在使用第一代洋泾浜版本的技术,鄙视着桌上放的这个冰箱大小的东西,并不清楚email去哪了,咒骂着手机的嘀嘀声。但是,我们的孩子却会用互联网做出完全不同的事情。Risto Linturi 是赫尔辛基电话公司的研究人员,他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中描述着赫尔辛基街头孩子们的行为:他们都拿着能发短信的手机。他们并不为了谈生意,只是在交流,保持联系。

Risto说:“我们是群居动物,这些孩子们通过手机联系着他们的同伴,他们总能知道自己的伙伴在哪里。” 他认为,普及的无线通信将会“把我们带回自然的行为方式,而摧毁因技术局限导致的行为模式。”

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一个小小的社区里,大家互相都认识。但是随着社区变得过大,人们很难再感觉到自己是属于社区的一部分,科技也没能改变这一局面,但是现在情况正在改变。

互动,多对多交流,普及的网络,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一些基本元素的新名字,我们曾经拥有过它们,只不过当时并没有给它们命名。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人们对科技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你属于哪一类?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