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深网”(ID:qqshenwang),作者:李儒超,36氪经授权发布。
“戴威是这盘棋中最大的变量”。
一位匿名财务投资人如此告诉腾讯《深网》。过去三个月,围绕滴滴ofo是否合并等关键问题,他与ofo管理层及多名投资人进行了数轮正式或非正式沟通,但缓慢的进展,让他陷入空前的焦灼。
这一切源于戴威对ofo控制权异乎寻常的坚持。一位ofo内部人士告诉腾讯《深网》,戴威与另外四名联合创始人所构成的ofo创始团队非常团结,“他们几乎保持着创业之初的节奏,没有架空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这家公司被资本介入的程度,要比想象中小”。
这与竞争对手摩拜的情况截然不同。熟悉摩拜管理层的知情人士透露,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对公司重要决策干预很少,另外两位重要人物李斌与王晓峰,分别是投资人与职业经理人角色------资本意志在摩拜内部占据着绝对地位。
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合并”这一单车领域看似最为顺理成章的未来,在两家企业遭遇了完全不同的阻力。腾讯《深网》从多个信源了解到,目前合并整合已成为摩拜、ofo背后众多投资人的共识,只是在控制权上,各方争执不休;但作为ofo创始人,戴威的想法直到现在,仍是谋求独立发展。
“清除掉共同的障碍,资方才能分得各自的利益”,一位投资圈人士如此评论。
矛盾已经在不断激化。去年11月,多名滴滴背景的高管及员工从ofo离职,虽然ofo官方否认了与第一大机构股东滴滴的内斗传言,但ofo创始团队对滴滴系高管深度介入的不满,已经是内部公开的秘密。
另一方面,滴滴也不愿坐以待毙。腾讯《深网》从一位滴滴内部人士处获悉,为了应对来自ofo的不确定性,滴滴内部已经成立了一个共享单车项目组,为了做“最坏的打算”。
“阿里这一轮进入,极有可能将威胁滴滴在ofo董事会的地位”,一位接近ofo高层的人士称。据透露,在ofo最新一轮10亿元融资中,阿里的资金已经到账2亿;剩下的资金,由于事关控制权的问题,双方还没有完全谈妥。
戴威仍然不想丢掉控制权,这依旧是阿里与戴威的争论焦点。
最大的困境在于,在补贴盛行、营销管理费用高企不下的现状下,共享单车企业此前设计的盈利模型已近乎崩盘,融资资金几乎已经成了企业唯一的输血来源。
如果没有阿里系资金的杀入,ofo内部目前占优的滴滴系资方,因为把握了钱这一命脉,迫使ofo创始团队让步只会是时间问题。留给戴威的选择,或许只有引入阿里,增加与滴滴等资方的议价筹码后,尽可能拿住ofo的控制权。
商业模式的崩盘,是此次共享单车大变局的底层诱因。
共享单车原本有着健康的商业模型。根据今年3月腾讯《深网》进行的测算,单辆共享单车日均使用频次约为2次,取当时的客单价0.5-1元,每辆车每日最多可获2元收入。以一年作为考察周期,如若将冬季及雨天、三伏天等极端天气算作一个季节从总使用时间中刨去,一年约有270天有效骑行日;再乘以每日2元收入,一辆共享单车一年可获得的总收入最多可在500元上下。
而500元,可以大致覆盖共享单车的单辆成本。按照共享单车所宣称的3年设计使用寿命,一辆共享单车在后两年的营收几乎等于净利润。在这个模型中,只要运营成本能控制到与收费打平,即可实现正向现金流。
然而,经过一年的运作后,这一模型已被证伪。
一位曾在某家单车企业担任高层的人士告诉腾讯《深网》,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是一方面:在如何降低车辆损毁率,降低车辆维修及人员调度成本方面,忙于应对竞争的单车企业,尤其是ofo,并未取得显著成果。
“原先我们估计,精细化运营与产品细节优化会成为后期单车市场的竞争关键,但事实上,我们都错了”。
在资本驱动下,疯狂的资本游戏再度上演。原本被戴威视作“并不重要”的补贴,在今年年中后,成为了整个共享单车界重要的常态。
“对手的车几乎免费,我们收费,就算我们的车服务再好,也没人骑”,一家中小型单车企业负责人曾向腾讯《深网》坦言。这种竞争不仅拖垮了众多二三线玩家,同时,摩拜ofo自身也几乎丧失了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此消彼长,共享单车此前的商业模型面临崩溃。
一家位于天津王庆坨的供应链厂商告诉腾讯《深网》,近几个月来,共享单车厂商的账期普遍有所拉长,“一家友商,在年中某单车企业刚宣布融资时去要账,对方还给的比较爽快,但仅仅一个多月后再去,就开始拖了”。这在他看来,共享单车企业应该是烧钱太快,使得自身的资金越来越周转不灵。
恶化的现金流,将压力不断又转嫁到资方。然而,资本从来都不是活雷锋。当单车企业财务状况进入恶性循环,资本就在谋划如何止损以及如何退出获利。事实上,从9月开始,包括朱啸虎在内的多位单车企业投资人开始频繁发声,呼吁合并。
“在我们看来,发展到现在,共享单车已经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上述匿名财务投资人称。
但若要实施合并,首先需要双方同时坐在谈判桌前。这在资方势力占有的摩拜自然没有问题,但在ofo,却成了一件难题。
知情人士告诉腾讯《深网》,ofo方面积极运作合并事宜的从来都不是创始团队,而是第一大机构股东滴滴。“滴滴的想法一直是将ofo纳入滴滴的战略体系,但ofo方面却希望双方是战略合作关系,这一矛盾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显现”。
彼时,滴滴通过多笔融资已跻身ofo第一大机构股东,拥有近30%股份和两个董事会席位;但滴滴APP中的ofo模块,却拖延数月都未曾落地。有内部人士称,这背后围绕用户体系以及模块出现后的各自定位,双方出现了一些分歧。不过,这一说法并未获得双方正面证实。
但需要注意的是,直至2016年4月27日,这项功能才开放,这距离前年9月滴滴入股,已经半年有余;与之对比的是,摩拜早在2017年2月就已接入腾讯的微信小程序,并一度成为小程序上的明星应用。
而双方矛盾出现激化,则出现在2016年7月滴滴向ofo“派驻”高管后。根据当时的报道,滴滴高级副总裁付强加入ofo,担任执行总裁,直接向戴威汇报;滴滴市场负责人南山进入ofo负责市场;财务总监Leslie liu分管ofo财务部门。
由于这批职业经理人直接接管了市场、财务等数个关键部门,令创始团队在内部的地位颇为微妙。最终,在11月,这批高管均从ofo“被”离职,双方矛盾首次公开浮现。
这只是矛盾的开始。在合并案上,接近ofo高层的人士向腾讯《深网》透露,与滴滴积极的态度相反,截至目前,ofo创始团队并未将与滴滴的合并纳入考虑范围内。
“他们的想法可能很简单,只要合并,即便出任联合CEO,也必然会最终出局”,该人士称。
考虑到滴滴与摩拜股东腾讯的紧密关系,腾讯系资本在合并后的董事会中势必会占据上风,ofo创始团队或将最终出局;而这并不是戴威希望见到的结局。
如此,一个日渐明晰的事实是,只要继续坚持不合并,ofo管理层可能将站在摩拜和ofo几乎所有投资人的对立面上。
在本月20日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戴威再次重申了不想合并的立场,称“竞争对行业是好事,希望资本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这被视为对资方的公开喊话。
然而,随着资方耐心的不断降低,通过私下、公开渠道各种方式对戴威团队的施压,可能已经或即将来临。
一位曾在ofo任职的员工评论到,曾在北大担任学生会主席的戴威,常常有着掌控一切的自信,这甚至会让部分初次接触的人有所不适,“他应该认为自己能在几方势力之间成功斡旋”。
这一次,戴威希望试图引入阿里系资本与滴滴进行抗衡。
在今年4月,阿里系资本蚂蚁金服首次对ofo进行注资,这在外界看来,ofo或将有意向阿里系倾斜。然而,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诉腾讯《深网》,彼时阿里的注资数额并不多,极有可能仅有几千万元人民币的量级,而ofo官方也对投资金额与占股比例闭口不谈。双方首次合作的浅尝辄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戴威立场上的摇摆不定。
“戴威并不想站队阿里,其目的只是想手上多一份筹码,向滴滴施压”,该人士表示。
即便在7月的E轮融资中,ofo宣称阿里对其领投,在数额上也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在持股比例上,也远未威胁到位居第一大机构股东的滴滴。
腾讯《深网》进一步了解到,截至目前,阿里系股东仍未进入ofo董事会。而根据《财经》此前的报道,滴滴在ofo董事会中拥有两席,但不控股;ofo五名联合创始人均在董事会中。
可以看出,此前戴威有意引入阿里系资本与第一大机构股东滴滴抗衡,但在控制权的出让上,却并未予以实质性让步。
这让阿里方面有了顾虑。如果无法获取ofo的绝对控制权,“滴滴快的合并”的案例极有可能再次上演。
“这一轮阿里会进入董事会”,知情人士告诉腾讯《深网》,目前的难点在于,阿里希望对滴滴股份进行回购,与此同时,砍掉戴威的一票否决权。而一票否决权正是此前“赶走”滴滴系高管的杀手锏,让戴威放弃,并不容易。
继续僵持对于谁都不是一个好选择:缺乏资金来源的戴威正被滴滴掣肘;而今年10月高管促成了哈罗单车与永安行合并、并成为其实控人的阿里系资本,同样亟待破局。陷入控制权之争的ofo,几乎是其唯一标的。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阿里系资本成功入主董事会,滴滴等既有资方也会进一步施加阻力。
当然,这些资方当前的立场也并非完全一致。有投资人向腾讯《深网》指出,即便摩拜ofo合并顺利进行,考虑到腾讯开放的态度,也不会对合并新公司过多干涉;但极力撮合合并的滴滴,如果为了整合出行市场试图控制新公司,将引发其他股东不满。
等待ofo与摩拜背后所有入局者的,依然是一场生死未卜的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