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搭建家校之间的桥梁,校朋想做一个中国版的 ClassDojo >

搭建家校之间的桥梁,校朋想做一个中国版的 ClassDojo

转载时间:2022.03.19(原文发布时间:2016.06.22)
15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55次

随着高考和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一步步推进,“271”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学校引进。所谓“271”,就是课堂上 20% 的时间为老师的讲解、引导和点拨,70% 的时间让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0% 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提高,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271”课堂内的座位再也不是以往整整齐齐的样子,学生会以小组的方式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

在这样的改革环境下,家长想要对学生的了解又多了一个层面:除了学习成绩,还想知道学生在学校内的具体表现情况。目前幼儿教育市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 36 氪曾经介绍过的贝聊、智慧树、云中校车等等,K12 以上的家校沟通大多还在微信群内实现。

但是微信群沟通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对老师来说,一个班级内的学生人数往往在 50+,很难跟每一个家长直接沟通;而且微信群内最常出现的情景是,家长们往往追着一个话题和热点聊个不停,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默默潜水。

校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款教学互动工具,旨在用简单便捷的方式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行为大数据,从而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类似旧金山的驾校互动交流平台 ClassDojo(这家公司已经在今年 4 月完成 2100 万美元的 B 轮融资)。

美图秀秀.jpg

具体来说,校朋目前主要能实现 3 种功能:

  • 班级创建、分组打分:代课老师可以在校朋上创建不同班级,然后进行分组设置(分组方式老师可以自己自选)和打分,打分项及分数也可以自己定义,比如“努力学习”、“积极乐观”、“有团队精神”、“动手能力强”等等,每天的分数会生成一份报告发送到家长绑定的微信中。
  • 课堂签到、布置作业:校朋的这个功能很好的满足了签到需要(类似功能在针对大学的产品中使用更普遍),老师可以随时记录缺勤和迟到情况,同时通过文字或拍照的形式布置作业,每一次操作家长都会收到提示。
  • 朋友圈: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功能将学生的上课情况、活动情况拍照上传,方便家长及时了解。

作为中国版的 ClassDojo,校朋很好地 Get 到了 ClassDojo 的核心功能:通过线上光荣榜帮助老师管理课堂、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但是现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能被解决:课堂人数。美国一个班级的人数在 35 左右,一些私立学校则在 20 人,所以老师可以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评定,但是国内公立院校大多数班级无法实现小班教学,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实现起来比较有困难。

校朋的 CEO 秦金锋说,公司已经和 10 所私立院校和 2 个教育集团(每个集团下分别有 10 所学校)达成了合作意向,这些学校将作为校朋的第一批用户免费试用,但整体路径将是私立院校、公立院校、教育机构。

横向对比国内的其它产品,主要有和三大运营商合作的家校通、基于 QQ 群实现的 QQ 群作业等,虽然有巨大的流量入口和政策推动,但是产品功能比较单一,还是以发送通知和作业情况为主。

再看国外市场,除了 ClassDojo,36 氪曾经还介绍过家校沟通平台 Remind,Remind 的亮点是隐藏了用户的电话号码,老师和家长通过一个特定的教室代码联系,而且只能由老师单向联系,极大地保证了公平性,避免了某些家长“借题发挥”。

而教育通讯软件 Bloomz 的某些理念和 Remind 类似,旨在为家长及老师营造一个安全、私密且操作方面的通讯环境。主要功能包括IM、照片共享、家长会报名以及一些志愿工作的协调功能。

另外还有家校互动云平台 Permission Click,不用下载 App,学校就可以在平台上创建注册信息、请假条模板,或者发起筹款项目、二手书回收,甚至同步其它学校的活动。这些消息可以实时同步到家长手机中,家长只需在线填写 Approval 表格,学生就能自动注册;其它产品还有 FreshGrade、Kickboard 等等。

总体来看,国外的家校互动产品以“单一功能”取胜,每款产品都只针对性地解决一个问题,和国内产品的设计理念有很大差异,但核心都需要考虑“落地”的问题,即在不加重老师使用负担的情况下,让老师和家长都更自愿地使用。

校朋已经获得 100 多万种子轮融资,由团队自己完成,目前正在筹备天使轮。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搭建家校之间的桥梁,校朋想做一个中国版的 ClassDojo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