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聊聊?”
就这样,四个字,微软和诺基亚长达八个月的收购商谈开始了。如果说有什么无形之手一直在命运的道路上将微软和诺基亚拉得越来越近,关在一个画地为牢的圈子里,那一定是微软与诺基亚过于趋同却又分离的工作——同样地为各自旗下手机投入经费、同样地为应用开发招揽开发者,而重复工作却分离进行。
这种重复性浪费带来的恶果是,Windows Phone 的市场占有率仅仅为一位数,让微软在 Google 的 Android 和苹果的 iOS 对移动市场的高占有率面前被渐渐边缘化,而在股票和财务方面表现出颓势的诺基亚,作为一个独立企业存在的未来也备受质疑。
最终,这两位在移动时代混得并不如意的昔日巨人只好抱团取暖,微软给出了72亿美元生火费。
微软和诺基亚未来会因为趋同而重掌市场吗?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无论是手机,还是以移动化为代表的智能设备开始出现了让人不喜欢的趋同性。今天小米正式发布了小米3手机,其中不乏大家关心的新一代硬件配置:夏普 /LG 5 英寸全高清 IPS 视网膜屏—— 441PPI,1920×1080 分辨率,16:9 主流比例。全视角、OGS 单玻璃全贴合技术,触屏屏可以让手指带水直接操控。
多么酷的想法,带水操控电子设备。但这样的小惊喜一下就过去了,当我看到文章下有读者(@鸡蛋仔)评论如今的手机趋于同步地想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本身是在鄙视消费者品味时,却颇有认同感。早几年苹果还不火的时候,夏普、诺基亚、摩托罗拉还会出出直板、全键盘、翻盖、滑盖、侧滑、旋盖,但现在出场的触屏手机无非是——你屏幕多大?我比你更大。你边框多窄?我比你更窄。
而即使切换了屏幕大小的智能手表,也仍在走和智能手机趋同的思路。今天三星的Gear和高通的Toq同时发布,在大家满心期待惊喜时,三星和高通交出的答卷似乎有点意料之中了。意料之外的惊喜在哪儿呢?就像王佳梁在现场体验中说的那样,为什么我们要给一个硕大的智能手表充电?为什么我们要在手机几乎随身带着时,多一个智能累赘?为什么我们需要用一只手腕上戴着的东西来听歌、来看短信,甚至记录笔记呢?一只优秀的智能手表,怎么不检测脉搏、健康指标等数据,做到手机无法替代之事呢?
或许,在设备可能性的一致想象被彻底打破之前,我们都只能见到一个仅仅是屏幕比智能手机小一点的智能手表。
所以想想今天我们能看到不一样的个人电脑,苹果真是功不可没。当微软、IBM盛行的时候,笔记本们看起来都那么像一个方方正正的米黄色塑料盒子,盒子里面有什么、如何构造,普通人根本无法知道。于是苹果团队采用了半透明材质的塑胶,透过外壳,你能看到颇具未来感的电脑内部构造。这不仅仅是一种设计风格上的转变而已,这意味着原本冰冷的科技公司,开始意识到设计对用户的重要性,它有种人文的意味,并且开始把苹果带向一家被设计拯救的公司。
但如今乔布斯也已离开,苹果前工业设计团队主管ROBERT BRUNNER开玩笑说:”如果我死了,就会在墓志铭上刻上这么一行字:这里躺着曾经雇佣了 Jonathan Ive 的那个家伙。”
还有人可以雇一个乔布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