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每日经济新闻网”,作者:沈三 陈清;36氪经授权转载。
分化,已经不可避免。
更多的资源,更优秀的人才,向更繁荣的区域聚集。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三大最具实力的城市群之外,各地的中心城市,将成为随后的赢家。
回到陕西,在西安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发展壮大的同时,宝鸡、渭南、铜川等地市该如何寻找自己的经济定位和增长动力?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给出的建议是:抱紧“大西安”!
01
资源向中心城市的聚集,已经越来越显现。
2018年,西安全年新增落户人口79.5万,60%以上来自于关中其它地区。
市场主体方面,2018年,西安新增突破50万个。
而据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刚介绍,周边地市,这两年市场主体增长相对较慢,甚至有负增长现象。
“随着发展,西安承载力和吸纳力更强,产生了‘虹吸式’效应。”吴刚说,“这让周边的很多产业更愿意布局到西安来。”
人们奔向更美好的生活无法阻止;商业流向更利润更高的地方亦无法阻止。
与此同时,一个显著的现象是,各地市与西安合作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继“西咸一体化”,“西渭一体化”之后,今年3月,在《宝鸡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出了“西宝一体化”。
事实上,陕西省对“大西安”建设,在自身做大做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之外,一直有引领周边城市发展的要求。
这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核心主旨之一。
未来经济,一定是围绕中心城市展开的区域差序格局。根据区域内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协作分工,实现城市群的共同繁荣。
无疑,中心城市将成为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力量。拥抱“大西安”,也将成为未来周边地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之一。
只是,该如何拥抱“大西安”?
等待中心城市的自然溢出效应,显然太慢、太被动;
而目前政府推动的区域合作项目,如富阎一体化等,多以西安周边区域为主。
大西安的带动效应,需要突破空间限制。
以跨空间合作的“飞地经济”也许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2
5月20日,深圳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与西安市高新区签署协议,将引入大量前海金融机构,导入前海金融创新政策,共同打造“丝路(西安)前海园”。
对高新区乃至西安来说,借助这一平台,将可直接对接国内最前沿的金融力量,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红利。
而对前海的金融企业来说,将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扩展业务版图——相关政策有前海经验的加持。
这就是典型的“飞地经济”模式。
“飞地经济”,即两个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区域,通过跨空间合作,共同进行经济开发。
其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带动效应尤为显著。“飞出”优势资源的一方,借此将可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分成收益。
周边各地市对西安资源“飞入”的需求显而易见。而西安各城区同样有“飞出”需求。
以碑林区为例,作为城三区之一,经济密度高,早已无可开发用地。但经济升级中,需引入更多总部经济和研究机构。
一个企业,在迁徙总部和研究部门时,如需要配套的工业生产能力,碑林区就会很为难。
与周边地市,以“飞地经济”的方式合作共建产业园,自身吸纳企业总部和研究部门的同时,为周边地市带去新项目落地,就可以形成一个三赢的局面。
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飞地经济”可为地市带去更为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在保障企业获得高质量落地服务的同时,更可增强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03
早在2011年前后,陕西曾兴起过一段“飞地经济热”。
随着区域经济联动越来越密切,近两年,“飞地经济”也开始重新被重视。
6月3日,陕西省发布的《2019年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同时要求西安市国家级开发区、杨凌示范区至少共建或托管2个以上园区。
各地市方面,就“飞地经济”,延安已经与杨凌展开合作;安康则借助飞地经济整合自身区域内力量,迅速推动了市区的发展。
而铜川,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飞地经济”更成为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高频词汇之一。
但整体而言,飞地经济以“西安”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作用尚未真正显现。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即需对顶层设计的注重,更需要“飞入”方的积极主动。
一方面,对资源优势方而言,并没有足够的跨区域协同发展动力,因此就需要额外力量的推动;另一方面,“飞地经济”中的合作开发及利益分享的机制,非常考验双方政治智慧和沟通技巧。
我国“飞地经济”发展20年,成功案例很多,失败案例也无数。其中核心多在共同开发时的协同机制难以理顺。
而“飞入”地的积极主动,往往能带来更好的效果。毕竟作为落后一方,更了解自己的需求。
以浙江衢州为例,其通过在上海和深圳反向设立研究“飞地”,以为本地医药生产企业服务,进而吸引了更多医药企业落户。
如今,《2019年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已给“飞出”方足够的动力;协同机制方面,国内也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能动性将成为关键。
谁能抱紧“大西安”,完全看自身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