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36氪领读 | 《哈佛大学经济课》:用经济学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

36氪领读 | 《哈佛大学经济课》:用经济学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转载时间:2022.03.22(原文发布时间:2018.01.29)
130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30次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36氪领读 | 《哈佛大学经济课》:用经济学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经济课》是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的精华集要,涵盖了哈佛大学经济系前沿的讨论和思考。

它以记者视角记录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学方式、课堂互动以及治学精神,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哈佛大学的课堂,聆听哈佛教授的讲解。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提炼了曼昆、莱布森、费尔德斯坦、卡特勒等四位哈佛大学教授的讲义精华。

其讲解从生活实例入手,引入经济学原理,剖析经济现象,概念清晰,深入浅出,篇幅短小,没有公式,即使没有经济学基础,也能轻松理解。一本书就能帮助我们用经济学眼光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作者简介

陈晋,留美华人学者,前财新传媒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前《哈佛笔记》专栏作者。曾任《世界时报》(World Paper)记者和研究员,哈佛商学院研究员,网络杂志《视角》(Perspectives)的资深编辑,学生杂志《哈佛评论》(Harvard China Review)主编和主席。代表作有《哈佛经济学笔记》等。

书籍摘录

行为经济学入门

2011年年初,就在中国人即将欢度春节的时候,哈佛大学的春季课开始了。在残雪堆积如山的小路上,学生们匆忙地奔赴各自的教室。这个学期,哈佛经济系教授戴维·莱布森(David Laibson)为本科生讲授《心理与经济学》这门课。莱布森是行为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是多个学术杂志编辑部成员和多个顾问委员会委员。他1988年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获经济系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1994年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从此在哈佛大学经济系任教,2002年晋升为正教授。他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多次供不应求。

行为经济学是过去20年间新兴的领域。《心理与经济学》这门课关心的问题是:心理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行为经济学家不关心人们说什么,只关心人们做什么。人们即使主观上完全诚实,言行不一的时候也屡见不鲜。例如,人们都知道锻炼身体重要,从主观上说也愿意去健身房,但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落实不到行动上。

行为经济学家对影响人们行为基础的信仰、偏好感兴趣,同时也注意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希望从那里得到启发。他们认为,古典经济学对人们行为的假设太极端了。在古典经济学中,人被想象得太理智、自控能力太强、太自私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别人生活的好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自己;人都有禁不住诱惑、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的时候,也有不清醒、犯错误的时候。这意味着行为经济学模型含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更接近现实的同时,也更复杂。

行为经济学家注重试验,利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博弈论和统计学来分析试验结果。例如在一个游戏中,你的最佳策略经常取决于你的对手的行为。如果你觉得对手和你一样聪明,那么你有一个最佳策略。如果你猜测对手不如你聪明,甚至还不明白这个游戏的规则,那么你有另外一个最佳策略。

你对对手聪明与否和聪明程度的估计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如果在这个游戏中,你有很多对手,那么这些对手聪明与否的分布仍然是一个概率问题。你要把不聪明、不理智的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然后计算出你的最佳策略。这就如同物理学家不是在真空里做实验,而是把摩擦和大气压力等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最终推导出的结论会更贴近实际。

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社会学与行为经济学有什么不同?莱布森引用诺贝尔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1930年生于美国,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话作答:经济学家的研究单位是(孤立的)个人,比较他在做选择时的取舍得失,然后做最佳选择的过程;社会学家把个人看作社会框架里各种关系的中心,进而解释他为什么没有选择。莱布森说,这句话虽然不全面,有些牵强,但基本解释了两个领域的区别。

行为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并不矛盾。它们的前提假设都是:决策个人是聪明的;市场机制给予人们不同的行为动力(incentives),这些动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市场能比政府更高效地分配资源。行为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手段也一样:使用数据与建立模型,所以计量学是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学生在选学莱布森这门课之前,应该有基本的计量学知识。助教会在分组教学中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这部分内容。

在建立模型方面,莱布森说明,模型不是越逼真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越能回答你想解决的问题越好。例如,地球仪不是越大越精细越好,对于有些问题,一个大致形状的地球仪就足以了。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的关键在于你的问题是什么。好的模型为人们思考问题提供洞见,没有不必要的复杂,禁得住数据的检验,有一定的预测力。

你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吗?

销售者和消费者是一个交易的两个方面。卖方想与你有长期的商务关系,就会在前期给你一些好处,愿者上钩。消费者如果不精挑细选,很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事后才成为诸葛亮;有的消费者甚至事后还执迷不悟。例如,买房子的人因为房价低就买了房子,事后才意识到这个房子的保管费(暖气费、空调费等)很高。有的电话公司为了让你以后用它的服务,免费提供手机。有的旅馆表面价格很低,你住进去以后才发现,所有服务都要收费。有的银行给目标客户群赠送礼品券——例如,用这个券可以在某家高级餐馆免费吃饭——等你真正在这家银行开户后,才发现所有的服务都费用很高,才明白“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航空公司、租车公司、信用卡公司等都经常运用这种营销手 段。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惠普公司在网上卖打印机的定价策略。最便宜的彩色打印机(DeskJet 3747)才29.99美元,每月可打印500页。你也许在想,价格这么便宜,恐怕连生产成本都不够,公司怎么赚钱呢?

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卖方有办法从你腰包里赚到钱。当你买了这台打印机后,你需要一条线连接打印机和电脑。这条线长2米,价格是19.99美元,几乎是生产成本的10倍,外加运输费用4.99美元。如果按照打印机的使用寿命是4年计算,每页纸打印成本0.10美元,每月打印500页,那么打印成本总共是2400美元(0.10×500×12×4)。

多数消费者想不到这么深、这么远,更不会四处搜索信息计算出打印每页纸的成本,只会看表面价格——这台打印机太便宜了。田野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的消费者在购买打印机的时候询问墨水的价格。

卖方的想法是,只要你买了这台打印机,就必须买与此配套的打印墨水,每瓶价格在20美元以上,这样你就上套了。厂家就是要在墨水上赚取最大的利润,而且持续不断,源源滚滚。既然利润这样丰厚,为什么其他厂家不生产同样的墨水?因为惠普事先已经为这种墨水与机器的衔接申请了专利,在专利的保护下,他们不担心任何竞争。

精明的消费者会怎样办呢?他又想买最便宜的打印机,又不想付2000多美元的打印成本。他的办法是节约用墨,节约打印。他把打印质量设置在草稿质量,这样不但可以节省一半墨水,还可以节约打印时间。最佳消费策略是可不打印,就不打印;可打印草稿质量,就打印草稿质量。

惠普这种定价策略的结果是:人们会过多地购买打印机,不情愿购买墨水,使墨水消费不足。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这种定价的反馈会使财富重新分配。一般来说,越是有钱的消费者越精明,越精明就越知道如何省钱;越知道如何省钱消费,就越有钱。反之亦然。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运用这种定价策略的厂家之所以得以成活,甚至利润丰厚,就是因为不精明的消费者在补贴精明的消费者,同时补贴提供价值但也谋取利润的厂商。

怎样成为精明的消费者呢?试验表明,做聪明决策的人不是智商最高的人,也不是最有时间消化信息后才做决定的人,而是最有经验的人。也就是说,聪明从实践中来。经历越多,经验就越多,人就越聪明,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当一位有经验的销售员遇到一个没经验的消费者时,成交的可能性就很大。这算不算欺诈消费者,利用别人的弱点占别人的便宜呢?莱布森说,这里的程度很难界定。一般来说,每项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占人们总收入的比例并不大,人们也不会用太多脑筋分析每一项花销是否最经济划算。然而,正是这种不计较的心理让厂家有机会谋取最大的利润。

这么分析的结果是不是鼓励人们斤斤计较、比来比去呢?从某种角度说,“货比三家”就是经济学;它是权衡利弊、比较得失的学问,它有非常庸俗的一面。可谁又能超脱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完全否定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的精打细算呢?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为什么并购或竞标成功者往往出价过高?

☆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如何出价交易?

我们经常要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很多重要决策。例如,你是A公司的老板,在考虑是否购买B公司。你知道B公司的老板安德烈(Andrei)要价100元才肯出售,你也知道B公司对你的价值要比对安德烈的价值多出50%。B公司的真实价值可能是0~100元之间的任何一个值,你完全不知道哪个值更有可能(即真实价值的概率分布为均匀分布)。而你必须一次性出价,或者安德烈接受,或者你放弃交易,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机会。你应该如何出价?

如果真实价值在0~100元之间均匀分布,那么B公司的均值是50元;它对你的价值是75元(50×1.5)。于是,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的出价是在50~75元之间。少数人为了一定能收购B公司,愿意付100元,或者是75~100元之间的一个值。

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最精明的算计。假设你的出价是b元,安德烈接受你的价格,那么你就知道B公司的真实价值是在0~b之间,其均值是b/2。B公司的价值对你来说是(3/4)b,即1.5×(b/2),而你付出的成本是b,那么你会亏损(1/4)b。只有当b是0的时候,你才不会亏损。当然,如果你的出价是0,安德烈肯定不会把B公司卖给你。但以上在给定条件下的推理说明,你应该把价格压得非常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公司在战略并购中出价过高,事后输血赔 本。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非常普遍。健康保险市场、汽车保险市场、旧车市场、二手房市场等都存在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的问题。简而言之,谁最需要买健康保险?身体条件最差的人。谁会卖车、卖房?很多情况下是因为这个车或这个房在某一方面不好,主人才要卖,而这个信息买方是不知道的。所以,你在出价时,一定要把这个可能性考虑进去,尽量压低价格。

☆ 在拍卖市场,为什么成功购买隐藏着危机?

假设你是一家大石油公司的执行总裁,政府要拍卖一块地皮的开采权,你是十家竞标公司之一。每家竞标公司都派各自的地质学家研究这块地,然后把自己的出价放在一个信封里交上去,竞标公司互相不知道其他公司的出价。你的地质学家告诉你,这块地可以开采出5000万美元的石油。你在竞价的时候,小心地打出一点富余(竞标的人都会这样做),出价在5000万美元以下。拍卖结果揭晓的时候,你发现你赢了。成功竞标的第二天,你得知另一家石油公司愿意出5000万美元从你手里购买这块地的开采权,而且你还知道买方的地质学家不可靠,一贯臭名昭著,你卖不卖?

你成功竞标本身就是一个新信息。你在决定是否出卖开采权的时候,要把这个新信息考虑进去。成功竞标告诉你,你的出价是最高的,你的地质学家的估计是最乐观的,其他九家公司对这块地的估价都低于你。这说明这块地的真实价值很可能低于5000万美元,也低于你的出价。当有人愿意出5000万美元买这块地的时候,你应该赶快脱手。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设计竞标方案的人有时会规定,出价最高的人获胜,但按照竞价第二高的人的出价付钱,这样就给获胜的人留出一些余地。尽管如此,以上的推理逻辑仍然成立:成功竞标的人往往出价过高。

所以,当你的地质学家告诉你,这块地可以开采出5000万美元的石油时,你应该在出价时打出很多富余,例如出价2500万美元或2000万美元,而不是只打出一点点富余,出价4500万美元或4000万美元。当然,出价越保守,成功竞标的概率就越小。但竞标失败未必是坏事,成功竞标未必是好事,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36氪领读 | 《哈佛大学经济课》:用经济学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