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获悉,智能助行机器人产品研发商BionicM(中文:健行仿生)目前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The University of Tokyo Edge Capital Partners Co., Ltd.(总部:东京,下称“UTEC“),UTokyo Innovation Platform Co., Ltd.(总部:东京,下称“东大IPC”)及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总部:埼玉县, 下称“JST“)。
BionicM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智能可穿戴机器人的国际化研发公司,意在通过将人型机器人技术和身体的有机融合,设计出全新的机器人式智能假肢,目前在日本东京和中国深圳同时设有办公室,并在两地同步运营。
谈及创业初衷,36氪了解到,BionicM创始人兼CEO孙小军博士9岁不幸截肢,有过15年拐杖生活,2011年24岁的孙小军博士在日本残障福利帮助下首次安装假肢,随后发现诸多问题,决心以假肢用户、开发者与创业者的三重身份参与到假肢行业中。
据介绍,BionicM的核心技术来自于孙小军博士期间所取得的将人形机器人技术跨界应用到假肢开发的科研成果。
BionicM从2015年在东京大学JSK机器人实验室开启研发,经过团队成员5年的努力、约2000万人民币的资金投入,目前已更新迭代8代样机,并研发出提高下肢截肢者移动能力的全新智能电动假肢。
BionicM旗下智能电动假肢
根据孙小军博士的具体介绍,它通过假肢搭载的多种传感器来感知用户的姿势和动作,基于仿生学进行控制,提供相应的动力来辅助用户行走,从而减轻用户疲劳,避免二次损伤;同时,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对传感器获得的步态数据进行机器学习,更好地感知用户的意图和环境变化,并自适应去调节假肢来适应每个用户的步态特征,帮助用户更轻松自然地行走。
据统计,目前全球下肢截肢人数约1200万人以上,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CAGR稳步保持6%以上增长,市售产品99%是被动式假肢,只有关节与骨头,没有“肌肉“,天生三大劣势即无法交替式上下楼梯,容易摔倒和二次损伤,欧洲三大公司寡占近70%市场,技术迭代缓慢,产品自重大、穿戴易疲劳、易摔倒、寿命短等痛点。
孙小军博士表示,“ CASE”(联网,自动化,共享,电动化)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和变化,假肢领域也会发生“ CASE”一样的变化,特别是电动化和自动化,由此带来的智能电动假肢会是个巨大的蓝海市场。
首先是电动化,智能电动假肢是让电机的作用如同人体的肌肉一样,支撑起身体,并提供动力让假肢能伸缩如同人的正常腿一样自然行走。而目前残疾人所使用的假肢,基本上都是靠着自身的力气来带动假肢,用户很容易摔倒,也特别容易疲劳,不能长时间走路,上下楼梯也要一步一步地抬起来走,不能交互式。
其次是自动化,通过假肢内置的传感器自动识别地面情况和读取用户的姿势步态,让假肢做出相应的伸直、弯曲等动作;然后通过连接云服务,将假肢用户的使用数据存储在云端,可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来不断地调整假肢动作,让假肢的动作更符合每个用户平时走路的步态习惯,这可能又会牵涉到假肢用户数据共享等服务。
在产业化方面,BionicM目前已协同国立研究开发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开展共同研究,对智能电动假肢进行全面试穿测试,在实用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预计明年初将推向市场,目标市场是全球市场,初期将针对中国和日本两个市场。
最后介绍一下团队,BionicM核心成员毕业于东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庆应大学、北京大学等,并曾在SONY、P&G,三菱电机、HONDA、CANON,SHARP等知名企业任职。创始人孙小军博士先后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和东京大学。
据悉,为强化经营体制,BionicM目前还引进了popIn株式会社CEO程涛担任独立董事,王宁出任BionicM中国COO。其中程涛为东京大学信息工程硕士,并创立popIn株式会社,有非常丰富的软、硬件创业经验。BionicM中国COO王宁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曾任理光软件研究所(北京)Business Partner,负责医疗器械中国事业开发,并担任过服务机器人与医疗机器人创业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