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连续见了几位创始人,有物流行业、医疗行业,也有高科技企业,大家聊的都是同一个话题,如何转型做金融业务,包括如何设计金融产品模式、如何对接资金渠道以及如何寻找潜在的股权投资者等等。
也是在上周,为了研究一家平台的贷款产品,笔者注册了一个账户,接下来的几天,便收到了多条贷款申请的短信,清一色低利率、高额度、提现快的宣传语。
还是在上周,做校园贷起家的趣店申请上市了,差不多的时间,有记者发现今日头条在悄悄招聘消费金融风控人员,聚美优品也上线了颜值贷。
回顾这半年来,笔者见过很多不同行业的人交流消费金融的问题,有人工智能的公司、大数据的公司、SaaS系统服务商,也有很多传统产业。是的,消费金融火了,似乎已无处不在。
当前,发展消费贷业务似乎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盈利能力。在P2P平台普遍为盈利难而陷入经营困局的同时,现金贷业务的超强盈利能力无疑给互金行业打了一阵强心剂,一时间,所有人都找到了方向,大力发展现金贷业务。
但是,金融业务不同于其他,火爆往往不是件好事。金融业务始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线性的,而金融业务的发展则可以是指数级的,从趋势上看,二者总是容易出现背离。当一类金融业务变得“火爆”时,往往意味着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线性增速,便出现了脱实向虚,埋下了风险的种子。
所以,作为一个金融人,对“火爆”二字总是要心生警惕的。消费贷火爆了,火爆的背后有什么问题呢?
其实,端倪已经出现。早在今年4月份,监管机构对现金贷产品的高息和催收环节中的非法行为进行整顿;之后,全面叫停了非持牌金融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近期,各地开始严查消费贷资金流向。见微知著,消费金融可能不再是监管机构互金监管的“法外施恩”之地。
真要细究消费贷的潜在风险,还要从此轮消费贷火爆的源头开始讲起,风险的种子就藏在促使其爆发式增长的原因里。
此轮消费金融的火爆,可追溯至2014年前后,在市场广泛关注之前,消费金融便已经沿着白领和蓝领&学生两个群体开启了快速发展之路,前者以城商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为代表,后者则以各类消费分期平台为代表。
而这两类业务的崛起原因并不相同,引发的问题也不同。
就白领群体这条业务线而言,更多地是需求驱动。毕竟,对于优质白领群体,银行的消费贷产品一直是开绿灯的,2014年前后,供给侧产品端并无根本性的变化,变化的是需求端。白领的资金需求有两类,一是消费需求,一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变化是渐进的,投资需求则是可以集中爆发的,所以,投资环境的整体向好才是白领贷崛起的重要诱因。
一方面是P2P等理财产品开始大量崛起,动辄15%以上的年化利率为白领群体薅羊毛提供了绝佳的场景。典型的操作便是,从银行白领贷中以6-7%左右的利率贷款20万,转手投资到15%左右的P2P理财产品中,一年薅羊毛净赚2万元左右。更有甚者,有人转手把钱借给了高利贷,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一年薅羊毛净赚5万元左右。
另一方面则是2014年下半年A股开启牛市行情,杠杆牛下,资金短短一两个月内便能翻倍,不少人开始主动申办消费贷产品,既便利率高达20%以上,投资到股市似乎都有利可图,这一次,不仅银行的低息消费贷受到青睐,互金平台、配资公司的高息消费贷也火爆起来。
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刺激了供给侧,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消费贷产品,消费金融迎来了风口期。
与白领群体不同,蓝领&学生群体则是典型的供给侧驱动,原因很简单,2014年之前几乎没人愿意给他们贷款,2014年之后,供给侧突然出现了各类现金贷产品放在他们眼前,需求被供给激发出来了。
白领们该买的手机都买了,该升级的消费也升级了,所以投资性需求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蓝领&学生群体,对投资并无经验,也无兴趣,消费升级才是其贷款的最大驱动力,最典型的便是智能手机等3C产品。
事实上,无论是趣分期、分期乐、买单侠等创业机构,还是蚂蚁借呗、苏宁任性付、京东白条等电商系消费金融产品,最早的一批用户,大多数都是用在了手机分期上。之后,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趋于饱和,各家在业务结构上才真正实现借贷场景的多元化。
蓝领&学生群体的消费需求一旦被贷款打开,在消费欲望的趋势下,消费金融的场景开始从3C扩充至其他领域,各类创业机构打着场景金融的旗号便从各个领域开始了布局,典型的如医美贷。
由于蓝领&学生群体的贷款渠道受限,并不像白领群体那样在意借款利率,成为这些创业型消费金融机构的最爱。
从起因溯源中不难发现问题所在。
针对白领的消费贷融资产品,其原罪在于“资金用途”。2014年以来,P2P起头,股市接棒P2P,楼市接棒股市,“好”的投资标的层出不穷,白领们很“缺”钱,白领贷需求很火爆,金融机构的生意很好。
只是,没有只涨不跌的投资品。股市牛转熊后,多少白领因股票大跌背上了沉重债务?薅羊毛的人反被割韭菜;楼市开始降温后,高杠杆买房的人不得不低价割肉,来偿还沉重的本息压力。
针对蓝领&学生群体的消费贷产品,其原罪在于“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简单粗暴的业务模式。在这个几乎万能的模式下,现金贷平台几乎可以给任何群体放贷款,不需要什么场景,也不需要考虑风控问题,门槛低易复制,短短一年时间内,行业内便能冒出数以千计的现金贷平台。
蓝领&学生群体在借款消费的诱惑下,极易突破负债能力的极限,走上多头借贷、借东家还西家的恶性循环之中,一旦链条破裂,借款人身背沉重债务,放贷平台则可能会面临小范围内“次贷危机”,于双方而言,都是在走钢丝,且没人敢先停下来。
当前,我国的消费升级过程仍在持续,居民杠杆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消费金融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对于消费金融业务,整体上仍然应该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只是,局部问题仍然要纠正。对于蓝领&学生群体的消费贷产品,从利率管制着手便抓住了“七寸”,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模式玩不转,业务空间也就遇到了天花板;对于白领群体的消费贷产品,则应强调场景的重要性,杜绝消费贷款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楼市等投资领域。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洪言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