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Ling,36氪经授权发布。
最近国内某大行秋招的笔试上了热搜,四十分钟内英语三十道单选 + 五篇长阅读,然后还有三层矩阵,粒子的静态能源公式,不定积分,太阳系天体运动原理等,据说就差医学没考了。
才能还得靠运气加持挤过了独木桥,但不管你是985,211, 海外名校海归,先从数钞票的柜员干起。
不少人还可能会在柜员这个职位干上好多年,苦练多年的屠农术只能用来切蚯蚓。有人形容这个现象是“面试造飞机,干货拧螺丝”。
挺让人气馁的是不是?是不是每天起来都有开了老板去追求诗歌和远方的念头。
其实并没有这么幻灭。我在金融行业十几年,见过不少铩羽而归的,也认识有很多能做到屠龙的人。
小学生才说对和错。
在批判这种看似内卷不合理的现象时,我们要看背后的本质,然后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做出选择。
我就以一个老司机的身份来揭露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吧。
面试造飞机这种现象,在打工阶梯顶端的行业里(管理咨询,金融,互联网等)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老外用 brain teaser (脑筋急转弯)来形容这些考题。
雇主用这种方法的本质是什么?好工作报名的人太多了,海选阶段需要尽量拉开差距。
我十几年前硕士毕业找工作时就经历了几次:著名咨询公司,当地最大金融集团,头部交易公司。
先从失败的例子说起吧。那是一个高频操盘公司的交易员岗位,我抱着好奇的心态把简历发过去,不到一周就收到面试邀请。
到了面试地点,一看都不是公司本地址,本来还想着就算录取不上,至少可以去参观一下这个日进斗金的地方长什么样吧。
后来才知道人家是专门租了一个办公室用来涮人的,90%的应聘者连这个公司的门都摸不到。
一起的还有其他20多个面试者,都和我差不多是荷兰,英国,德国各大高校的硕士博士毕业生。
HR姐姐上来没啥废话,直接宣布笔试规则,第一轮速算。具体怎么评分忘记了,大致就是对一道题加分,错一道或者跳过倒扣分。
大家埋头一阵刷刷狂做,45分钟后交卷。HR姐姐把试卷拿到另外房间去批改,15分钟后出结果。我们都没有什么心思社交,毕竟马上就有可能走人,以后再也遇不到了。
“3人进入第二轮,其他人感谢参与,可以走了。” HR宣布。
我居然名列3人之间,另外有个荷兰男生学物理的,一个印度男生好像是什么博士。
马上进入第二轮笔试,大部分是数列题,这是我的软肋,硬着头皮做完了。果然没通过,最后只有印度男生进入真正的面试阶段。
通过这个经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挑选方式不一定是完美的,但对雇主来说一定是高效的。
因为同在金融界,后来我也认识了这个公司的HR姐姐。闲聊起这个面试过程,她也透露了一些背后的逻辑。
交易员工作需要很强的思维敏捷度和抗压能力,而且流动性大(压力,业绩差直接开等因素),需要不停补充新鲜的血液。
她们基本每个月组织一次类似筛选,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的新人。因为公司的名声还有诱人的收入,总是会有大把“聪明人”来参选。
在西欧能通过第一轮筛选的基本上在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上已经是“人中龙凤”了,其他那些落选并不是不优秀,只是她们需要在这方面最优的人选。
你可能会想,一考定终身不合理吧?但一个交易百万千万欧元,稍有差池损失是巨大的。所以能够在任何适合稳定发挥也是重要的特质。
在申请这份工作的同时我也拿到了大咨询公司和金融管理培训生的offer,第一轮也都是从笔试开始先涮一大批。
另外两个行业相对来说更人性化些,起码在涮人之前还会有社交环节。邀请所有简历过关的人到公司本部,咖啡点心搞起,一天吃吃喝喝。
公司大佬们会轮流出来给大家打气,说些你们多么多么优秀,我们公司求才若渴,大家一起把这个伟大的公司变得更伟大之类的话。
其中穿插残酷的淘汰过程,从早上到下午,一轮轮笔试,面试,团体面试,一对一面试,剩下来的人越来越少。
大家看到这里,有没有看出交易公司和金融咨询行业对待应聘者态度背后的玄机呢?
就是这个社交环节的区别。
一个是冷冰冰,粗暴直接。补充一点,被涮的人一年之内是不可以再次申请的。
一个是热情,让你被涮之后还会回味它那明亮现代的办公楼,美味的点心和成功大佬们的形象。
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员这个圈子相对封闭,它不需要和普通大众过多接触,维持它的神秘感也很重要。
而金融和咨询是服务性行业,说不定这些被涮的面试者中会有以后的客户呢?我现在还经常代表甲方和这个咨询公司有业务往来。
而且这天同龄人在一起吃吃喝喝,也是networking。金融,四大,管理咨询其实是个小圈子,以后很大机率会抬头不见低头见。
我与几个当时一起面试的同学还有联系,他们现在都做到了中高层管理职位。大家互通有无的时候,还会偶尔谈起在这个公司的面试经历,无形中就为它做了品牌宣传。
所以啊,资本家的狡猾总是会超出常人想象。
归根结底,面试造飞机一个是为了快速挑选,还有打造公司高大上或神秘的外界形象的过程。
说到金融,应该是普罗大众眼中最接近百万年薪的行业了吧。最近几年国内的新闻,动不动就是某券商平均年终奖百万之类的新闻,甚是吸引眼球。
金融从业者真的是个个年入百万吗?或者毕业生可能会这么问,在选择这个行业的时候,我想给大家看两个现实。
第一:就是金融是一个头部效应特别显著的行业。
头部效应就是你成为某个系统的头部,系统就开始产生正反馈——微小的优势会带来更多的名声。
名声会带给你更多的机会、更高的收益,这些又让你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继续扩大优势,最后的结果就是头部的人获得最高的增长率。
简单来说,金融行业的收入差距是非常大的,1%的人盆满钵满,其他人也就是混个温饱,你不能只看最光鲜的,这里有个概率问题的。
第二:金融行业的淘汰率远比你想象的高。
我在业内干了十多年的战略整合转型,做了不少流程自动化的项目,亲眼看到每年都有许多岗位被取代。
自动化,人工智能和高科技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而且会越来越大。
就拿荷兰这个金融行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来说,在过去的15年中,至少50%的柜员工作已经消失了。人们更加适应用网上银行,电子交易,很少有人去银行办理业务了。
欧美国家投行的工作岗位也是以每年7%的速度减少。
全世界最大的基金公司贝德莱(Blackrock)总资产低于10亿美金的基金都不需要基金经理了,全靠算法交易管理。
金融界高层管理最喜欢用的一个指标就是:cost (成本)/income (收入)比率。行业竞争是越来激烈,所以增加收入很难,那减少开销(cost)是必须的。
金融行业不像制造业,成本以实物为主(厂房,设备),金融行业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如何用低成本的人(机器)取代高成本的人就是管理者和股东永恒的课题。
中国的金融业现在还处于初期发展时期,还有许多人力岗位,但我可以大胆地预测,以后大概率会把欧美的路走一遍。
所以,如何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并做到收入百万的岗位呢?我简单说二个建议。
第一,不但要拧螺丝钉,还要拧出花样来,快速提升有不少高学历的毕业生入职以后对dirty work(看似简单重复,不光鲜的工作)很反感,不愿意做。
有次我和一个刚入职不久的金融硕士聊,他说现在的工作太简单(做客户投资报告),他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坐到他经理的位置。
有野心很好,但我们也要看现实情况。
这里我说句实话:他这种心态在老板眼中就是眼高手低。
这份工作看上去很简单,收集数据,验证数据,但要做好非常不容易。
你能够充分理解并解说出这些数据背后的逻辑和联系吗?你能够保证每次交付都没有任何差错吗? 这里面每个数据都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和客户的投资决策,不要小看了它的价值。
他的经理是个非常优秀的人,名校毕业,谦虚踏实。可以在大客户面前侃侃而谈,又能把一个excel报表做得无可挑剔。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做得到他那种程度的。
所以不是为Dirty work存在的意义硬找理由,而是Dirty work更像一面“照妖镜”,是大神还是小妖,一照就能现形。我的表姐就是在四大行之一工作,当年从柜台做起,做了两年。
柜姐、大堂经理、客户经理助理、到支行副行长一路打怪升级上来,成为同批入职员工里升迁最快的人。
别的新人整理账户资料就是单纯操作,她会思考观察,提出一个优化流程;别的新人做大堂经理时,就是指导顾客填单子、协助取款,她会优化人员分流、更好的做进门营销;
别的新人做客户经理助理时,就是帮经理安排日常工作、整理文档,她会在整理之余去思考二级市场产品的投资逻辑是什么?理财产品的结构、风险点在哪里……
很多人只是单纯去做Dirty work,但像表姐这样的员工能在Dirty work中另辟蹊径,洞察部门的业务重点和深层业务技能。
面对琐事,一个是抱怨的员工、一个是做好且还从琐事中摸索出更多门道的员工,你是领导,升职你会选谁?
没有人喜欢做职场上的边角料,但正如电影《爆裂鼓手》里那句经典台词所说,“如果你想当核心,靠实力说话。”
银行不相信学历,因为进去的都是高学历,它只认可你的价值。你如果对它有用,你就是人才,否则,就是根黄梅天的废柴,别说拿来当栋梁,就连烧火都嫌不够旺的。
第二, 不断学习提高核心价值,不要在重复性的工作上停留太久
前面说过,金融行业以后大部分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随着技术的提高和计算机算法的成熟,以前高深的知识都很容易被机器取代,或者是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
我最近听说了一个经历,真实性有待考究,但可以用来解释这个概念。疫情期间欧洲美国许多公司员工都在家工作,有个程序员接到任务后就发给在网上认识的中国程序员,做出来的质量也很高。
所以这个欧洲员工就拿着高薪水,整天在社交网络上娱乐摸鱼,只需要付给中国程序员相对来说很低的费用,就可以把工作完成了。
这个工作他做和中国程序员做都没有太大区别,这个岗位就已经商品化了。一旦公司管理层发现可以商品化的机会,那这个岗位就有可能被取代。
反过来我们来看看不太容易被商品化的工作。
1.涉及大量非标准化主观判断和洞察力的职位(企业家,高级管理,政治家,高级非标中介等)
2.涉及大量有关个人的高级/敏锐/复杂情感体验的职位(上层商业,个性化咨询,未成年教育)
3.开创性科研工作
这些工作,说白了就是需要高度情绪参与,和跨领域的复合认知。
工作做到最后,都是和人打交道的。
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多了解自己,增加自我认知;多了解他人,洞察这个社会的运转规律。这就需要不断的深入学习。
怎么学?
少碎片学习,经典著作反复看,反复体会,反复应用;少道听途说,花钱花时间去和真正的业内专家请教,获得第一手信息和经验。“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
就算是作为一个很大可能拧螺丝的工作,你却具有造火箭的思想和部分能力,说明你对于深度是有追求的,不至于一点小问题就彻底卡住了。而这种不断的提炼就是附加价值的体现。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一样去战斗,要能从自己的头脑和心灵里招兵买马,不气馁、有朝气,才能最终收获内心更广阔的天地和自由。
更多时候,我们就像是骆驼,默默地穿越撒哈拉沙漠。脚下没有现成的道路,内心甚至也不知道终点究竟在哪里。
此时唯有倾听内心的声音,告诉自己别着急慢慢来,要求自己像一支队伍一样战斗下去,也提醒自己永远不要丢失心中那股最初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