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ID:sunbushu123),作者:安十一,36氪经授权发布。
广州近期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一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广州因为超强的人口虹吸效应,被广大媒体和网友誉为“人口收割机”。
过去十年,广州常住人口净增597.58万人,接近江苏全省增量(608.71万)、超过山东(573.48万),同时超过新加坡全国人口(约570万)。
二是前两天的一则疫情,5月20日,广州荔湾区出现一例新冠确诊病例,为轻症患者,这则消息很快登上热搜,眼看着舆论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广州接下来的一系列应对举措,把这场压力消解于无形。
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广州完成了从病例确诊、甄别、隔离、采样、留调、排查再到新闻发布会等多个环节的工作,这种高效的城市治理能力以及信息公开的速度,赢得了广大市民和网友的赞许。
有论者指出:广州披露信息太快了,让谣言都来不及传。
不愧是一线城市,广州在此次疫情应对中表现出的专业、高效、透明与温情,让广大市民和网友感到踏实。
无独有偶,观察央媒最近的报道,广州的出镜率也格外地高。从APP、微博官方账号到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等,广州频繁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中新社等近百家中央、省市媒体近期共推出1600余篇关于广州的报道,多篇报道登上热搜榜,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
那么,央媒都在关注广州的什么?或者说,央媒眼中的广州是怎样的?
总台央视记者刘润泽在一篇采访手记中讲到,采访团登临小蛮腰,看广州繁华夜景,在生物岛上体验无人驾驶汽车,在海心沙岛看千架无人机讲述湾区故事,还领略过永庆坊微改造的“绣花功夫”,观赏了粤剧表演……
为了进一步还原央媒眼中的广州,我们梳理了央媒最近一段时间和广州有关的报道,发现可以分为产业经济、与港澳互动、会议论坛、城市治理、文化旅游等几个大类。
01
央媒聚焦广州产业经济
5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三地同心 乘风破浪(大湾区 大未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报道(中)》,聚焦广州南沙新区。
人民日报指出,以南沙为圆心,粤港澳大湾区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越联越通,“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大湾区”成为现实;一年超两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和超80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量,成为全球最繁忙的空域和港口群之一……
在此意义上,南沙正成为大湾区交通网的圆心。
4月29日下午,满载高端电子产品的“港铁号”海铁联运中欧班列从广州港码头驶出,将在约15天后抵达波兰,这标志着广州港首列中欧班列成功运作。随着双向中欧中亚班列的开行,广州港将陆续开辟“日韩/东南亚-广州港-欧洲/中亚”的欧亚物流新通道。
这个由广州港开出的中欧班列,引起了新华社的注意。
5月1日,英皇娱乐大湾区总部落户广州,在香港英皇娱乐集团营运总裁霍汶希的规划下,英皇娱乐大湾区总部将立足广州大展拳脚,拓展大湾区的文化产业。这个企业的进驻,同样引起新华社的注意:
在央媒眼中,广州的电商会展频次、质量领先全国,去年在广州举办的电商会展多达100余场,广州作为的“直播电商之都”的IP更加夯实。
4月19日,广州塔旁的无人机天幕光影表演震撼湾区,1000架无人机组成“大湾区大未来”字样、湾区城市地标图案,引起了央广网的报道。
我认为,近年广州经常组织大型的无人机表演,既展现了广州优美的都市景观,也展示了广州数字经济的技术实力。
2017年,元宵佳节之际,广州海心沙出动亿航无人机,给广州市民呈现了一场特殊“花灯”表演。2018年10月,致敬改革开放40年的国庆灯光表演主题活动在广州珠江两岸上演。300架亿航无人机组成的“广州塔”与真实的广州塔并立,惊艳了广州夜空。
承包广州大型无人机秀的亿航智能,是从广州走出的、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科技企业。2019年12月,致力于实现“打飞的上班”、“无人机送外卖”的亿航智能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无人机第一股”。
除了亿航智能,广州近年涌现的的科技新秀还有“中国音频第一股”荔枝,它是我国最大的UGC音频社区。2020年,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新零售巨头名创优品等新兴企业集中上市,他们都是广州走出来的优秀企业。
此外,火到没朋友的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区块链、4K、5G等高精尖领域,广州也是当仁不让,走在前列。
截至2021年一季度,广州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03家,总市值约4.15万亿元,累计募资超5000亿元,其中境内A股已上市公司119家,总市值约2万亿元;累计新三板挂牌公司503家。
资本市场中的“广州板块”越来越凸显,说明创投资本对广州新经济、新产业的持续看好。
02
央媒关注广州与港澳互动
5月2日晚,2021年中超联赛第三轮,在广州赛区上演了一场焦点大战——广州队坐镇天河体育场主场迎战深圳队。
在这场万众瞩目的中超“广东德比”打响之前,赛场上举行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快闪活动,来自粤港澳三地的10位青年艺术家与3万名球迷合唱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配合国旗传递,全场燃爆。
对此,新华社刊发一条标题为《雨中,3万人放声高歌……》的报道:
近期,广州多项举措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交流合作,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如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开工建设;推进大湾区高校学分互认;此外,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共有37所高校参与其中等。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今年将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从招生录取、学生培养到毕业去向等对校区办学进行优化升级,探索国际化办学的新路子。
另外,广州交通大学建设项目获批,央媒称此举符合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为优化升级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便利化通关措施、营造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广州边检部门还推出了多项通关便利新措施。
4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寄语大湾区年轻人: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03
央媒关注广州会议论坛
近年来,在广州举办的高端峰会与国际论坛越来越多,同样引起央媒的关注:
大家知道,广州是千年商都,有广交会这个蜚声国际的大展,但长期以来广州没有充分打好会展经济这张牌,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有展无会”。
受益于广交会的号召力,广州每年要举办海量的交易会,但交易会重在交易、弱在交流。换句话说,广州缺少彰显城市话语权的高峰论坛,也因此有人戏言“广州这座城市会生孩子,但不会取名字”。
不过,最近几年来,广州很明显在补齐这方面的短板。
例如,2017年举办了财富国际论坛,2018年举办了世界航线大会,2019年举办了世界港口大会、“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而以广州为永久主场的会议,还有国际金融论坛、从都国际论坛、小蛮腰科技大会等。
通过对广州会议论坛活动的报道,强化了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品牌形象与城市魅力。
04
央媒点赞广州城市治理
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报,对2020年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216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30项奖励支持措施。广州市黄埔区、从化区、增城区获得4项督查激励,其中黄埔区两项工作获得督查激励,是全省唯一获得两个领域督查激励的区县。
此次黄埔区受到国务院督查表扬的两项亮点工作分别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成效明显、创造典型经验做法。
在国务院办公厅此次通报中,广州市从化区入选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名单,成为该领域全国17个获得督查激励地区之一,也是广东唯一入选的区县。
5月5日,穗康码全新升级,居民接种完第一剂新冠疫苗,穗康码中间将显示一朵黄色的木棉花;接种完第二剂新冠疫苗,木棉花将由黄色转为红色。广州市卫健委透露,小小木棉花不仅代表持有人已受到新冠疫苗保护,这朵英雄花更是对主动接种疫苗群众的褒奖和鼓励。
2021年五一假期,广州电信诈骗类警情环比下降17.5%,引起央媒报道。
05
央媒报道广州文化旅游
今年五一黄金周,广州文化旅游业大放异彩。新华财经联合携程网发布的《2021“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今年五一的十大热门航线中,广州独占4条航线。
在新华财经发布的五一黄金周十大热门城市中,广州的旅游人气,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广州的旅游收入超88.96亿元,全国第四,接待旅游人次1084.76万人次,排名全国第三。
06
央媒展示了怎样的广州形象?
全国媒体对广州的系列报道,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怎样的广州形象呢?
首先,通过对广州产业经济的报道,集中展现了广州在新基建、新能源汽车、文化娱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新面貌,传递了广州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城市的实力与决心。
其次,通过对广州与港澳互动的报道,凸显了广州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中的桥梁效应,在帮助港澳青年在湾区就业、促进粤港澳文化交流中的加速器效应,展现了广州作为门户枢纽城市的优势与担当。
再者,通过对广州会议论坛、城市治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报道,强化了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连接全球的魅力与影响力,刷新了外界对广州城市能级与城市形象的认知。
简而言之,以低调、内敛而著称的广州,这一次终于借央媒之口,发出了自己的城市最强音,一个更新、更锐、更温情、更立体的城市形象呼之欲出。
有理由相信,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作为门户枢纽城市的广州,必将发挥强大的支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