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转载时间:2021.08.26(原文发布时间:2017.02.10)
191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91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ID:openmindclub),开智学堂,培养未来的创造者。转载请联系开智学堂

中国人吃饭,一双筷子就可以。它可以盛饭,可以夹菜,可以分餐,可以串串,也可以喝粥。筷子,从可供性上讲,比刀叉多出许多可能的功能,它提供了勺子,叉子,夹子,甚至有时是刀子的功能。

可供性,就是物可以提供给人行为的可能性。它是生态心理学的奠基人詹姆斯·吉布森所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生态心理学主要研究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它认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与其所经历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的感受实质上是不同的。而可供性则是让人们关注物的属性在某个环境或者情景下的可能用途,而非物的特定属性所限定的单一用途。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就拿筷子这个例子来看,由于它是两根细棍,就像人的两根手指的延长,因此平时它就可以代替手指,「抓取」常温食物,是一种餐具;而因为它可以承受高温高热,于是在油炸或者熬制汤品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来翻动食材,是一种烹饪工具;因为它坚硬而细长,在刚刚煮好的玉米出锅,很难用手拿着的时候,可以用一根筷子插在玉米棒里趁热食用,是一种临时辅助用具;甚至,筷子还可以用来开啤酒瓶盖,这是利用了它的坚硬和杠杆原理…

筷子,可以是木质的,竹制的,金属的,塑料的,象牙的…它的功用并非受限于它的原本材质,而取决于它的坚硬、细长和可单可双的性质,以及在不同环境和情景下可能提供怎样的用途。

可以说,中国的古人应该早已精通可供性,不然不会发明筷子这样一个具有极佳可供性的日常物品来。

实际来看,可供性的确也更符合东方的思维。在东方哲学中,世界是有着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的,尤其是在佛教的观点中,人的内心与外界也是无时无刻相互影响着的。而可供性能够在产品设计中被愈发重视起来,也是因为日本设计师们,尤其是深泽直人的重视和普及。深泽直人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非常重视对人的行为与习惯进行观察和研究,以设计出被其称为「无意识设计」的产品,即让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就能使用。他在自己所写的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可供性,可见它对其影响之深。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少即是多,这个被大众都耳熟能详的设计理念,其实更应该是可供性理论的应用。或者说,一个很好的应用了可供性理论的设计,才应该被称为「少即是多」。

筷子,是个典型的「少即是多」的设计。中餐只需要提供一双筷子,最多再加一个汤勺,而西餐则需要刀叉勺至少三样,可能讲究一些的还会多把不同用途的刀子。就餐时,西餐会摆满餐具…

智能手机,则是另一个很好的可供性设计。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电话了,还是游戏机,音乐/电影播放器,随身听,遥控器,电子阅读器,钱包……原来需要很多设备才可以满足的功能,现在通过它一个就可以完成了。

当然,可供性这个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很多设计师所知晓和掌握,我想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它很难有一种类似其他心理学理论,比如格式塔心理学那样能够有一些通用的原则性经验可以应用。可供性具有十分高的灵活度,它完全取决于设计师对环境、物、和人三者的洞察和理解。每个设计师由于经历的丰富程度和内生性知识的覆盖广度,而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比如,钥匙,在很多人看来,它就是开门开锁使用的。而它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平口起子拧螺丝,也可以作为刀子拆开塑料袋包装;如果它的重量是标准的,还可以作为一种配重;它甚至还可以被用来作为识别人的性格和职业,因为拥有钥匙的多少和钥匙佩带的方式,磨损程度都可以被用来大致判断一个人的生活特征。而这些,对于筷子而言则会是全然不同的结果。

如果说设计是「Part Art,Part Science」,可供性,则是 Part Art 更多一些,尚缺少普及应用的工程化过程方法。这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何分析环境、物、人三者的相互作用,是否存在一套可以广泛适应的分析方法?如何分析人的内在与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寻找出比较普适的规律?

虽然说可供性在应用上还缺乏切实可行的工程化方法,现在主要还是靠设计师的个人觉悟。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可供性的确是一个可以让人打开眼界,用更多可能的方式去看待事物,这是十分有利于创新的。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对可供性在设计中应用原则的一些考察,也许可以有抛砖引玉之效果。

让单一物品具有多种隐喻属性

可供性这个主要内涵就是物可以提供给人行为的可能性。那么,一个「少即使多」的好设计,自然应该可以提供给人更多使用的可能。要确保这一点,那么就需要保障物具有较多的隐喻属性。

隐喻,是一个事物可以与另一个事物或者行为被联想起来。

以筷子为例,它虽然只是两根细棍,但是它所具有的隐喻属性相比刀叉多很多。比如,它一头细一头粗,这就是一个「针,钎子」的隐喻,可以用它来戳或者扎东西;它如果是方形的,那么它也可以很容易的形成一个简易的力臂隐喻,开启酒瓶就比较容易;它也可以单只使用,就像有了两个工具。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而智能手机能够具有较多可供性的原因在于它附带了很多传感器,摄像头,麦克风,扬声器,GPS,三轴陀螺仪,加速度感应器……加上它通过一块屏幕而具备的可以根据任务而专门呈现的界面隐喻,使得它虽然从外观上十分简单,但是由于可动态变化的界面操作和功能组合,而让它有无数多的隐喻属性,从而具有更多的可供性。

在一个核心上强化外延属性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要提高可供性,不是把所以的属性都添加进来就好?比如带有橡皮的铅笔,可以做轿车也可以做越野的城市 SUV……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物所可以提供的核心功能上,增加它的外延属性。

只是这种方式,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它并不是可供性的范畴。因为它们所支持的其实是人们的同一种行为、比如带有橡皮的铅笔还是用在写字上,SUV 还是用在出行上,它们并没有提供超越它们核心的行为。

但是,这种方式其实在产品设计中却是可以工程化的。我们在设计和开发一个产品时,都会对用户的任务进行分析,从而设计出能够让用户简单易用的产品。如果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增加对这些核心任务所需具有的功能,还可以完成哪些其他相关的外延任务的话,实际上就可以提高产品的可供性。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比如,微信的核心功能是即时通讯,人们可以用它来分享文字,图片,语音,链接信息,而后来又有了支付,文章阅读,甚至有地点分享,这些就让微信的可供性比起其他即时通讯应用大了很多。

虽然设计界中经常提要专注,就连创业/投资圈都默认「一次只干一件事」是赢者的法门。所以,现在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应用,仅图片处理的应用会有几千个,日记笔记应用也是有几千个,它们大多数都是在某一个功能上做到了极致,但是你同样也会发现,可以容纳亿万用户的,其实它们的可供性是更大一些的。

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可供性不仅是一个可以启发创新的方法,其实也是可以让一个产品能够拥有更多受众的潜在的理论。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