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接续笔记类产品,Taguage通过标签将笔记内部思想牵引一体,自动搭建人脑中的知识思维脉络 >

接续笔记类产品,Taguage通过标签将笔记内部思想牵引一体,自动搭建人脑中的知识思维脉络

转载时间:2022.04.21(原文发布时间:2013.07.08)
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次

接续笔记类产品,Taguage通过标签将笔记内部思想牵引一体,自动搭建人脑中的知识思维脉络

通常我们会认为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变薄,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吸收到大脑里了。而在线下行为往线上迁移的过程中,能够把书读厚的产品已然出现——Evernote、有道云笔记等等笔记类产品,都在帮助你收纳各处有用信息,并附带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后一过程,即将信息由厚变薄的线上化却远远滞后了。记录容易,我们却不免困惑:记录的内容何时能被记忆、被内化为脑海中清晰的知识脉络?

Taguage想通过结构化笔记内的元数据“标签”来做到这一点。初用Taguage,用户需要先往Taguage中填入内容——可以是“点博一下”,即往Taguage中新写入原创内容,也可以从网页收藏夹或是新浪微博外部导入(见下图)。

接续笔记类产品,Taguage通过标签将笔记内部思想牵引一体,自动搭建人脑中的知识思维脉络

有了充足内容之后,Taguage系统会自动从内容当中抓取tag,并通过算法在tag间建立联系,呈现出内容之中的整体思维框架和逻辑脉络(见下图)。

接续笔记类产品,Taguage通过标签将笔记内部思想牵引一体,自动搭建人脑中的知识思维脉络

整理后的思维图谱中每一个tag,都可以看成用户大脑思维的一个神经元,它通过辐射状态与周边的神经元相联系,每一个周围的神经元又能作为中心节点引出下一张辐射图谱。同时,在整理了思维架构的基础之上,Taguage还将用户的tag与全网拓展内容关联起来,引入“相关的事”和“相关的人”模块,类似于帮助用户完成在搜索引擎里搜索某个tag的工作。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还是无法单凭阅读来了解Taguage是什么,没关系,从我对Taguage的个人使用体验说起。在我尝试使用Taguage并了解其创始人李庭赟的想法之后,觉得它至少有三点独特之处

1.与笔记类产品差异化,做到轻记忆甚至不需记忆;

眼下诸如Evernote等笔记类产品,皆在努力做到跨平台间笔记记录的平滑切换与同步,并且Evernote还拆分成记录美食、记录人等独立产品,帮助用户记录生活中全方位的内容。所以笔记产品相当于是做了记录的功能,而记录随后记忆的过程,则需要用户来完成。

但Taguage中虽然也需要写入内容,但它最核心的功能在于整理以及呈现脉络(签引一切),必要时你可以随时找到关键词来唤醒记忆。换言之,笔记产品是让你用一个产品来完成对所有事情的记录和深度记忆,而Taguage则希望用户不需记忆,它把大脑中的记忆过程和结构都交给机器完成,需要的时候看一眼激发记忆便可,这也正是Taguage所提出的“思维管家”概念。

2.用户主动参与Taguage建设的意愿将超过其它工具类产品;

作为一个写字的人,平常又没有足够时间将笔记仔细地归纳、加标签,所以当我看到Taguage时觉得这样一款帮助梳理的产品正是我急切需要的。从这一角度来说,需要Taguage的用户,会自愿不厌其烦地将所有内容都搬到Taguage中,尽量让自己的数据库足够完善以便抓取出的tag能有令人满意的精准度。

因此对Taguage的使用不存在中间状态,用户不是对其没有任何需求,就是需求很大主动往Taguage中加入完整内容,这一心理状态可以让Taguage在最初期接触这个产品时,就愿意主动贡献自己的数据,跨过入门的门槛

而用户对Taguage的主动贡献,还在添加标签这一行为中可以提现。虽然Taguage能够自动帮助用户提取标签,但它仍要求用户在加入内容时自己设定一些标签(而不是标题,如第二张图所示)。Taguage创始人李庭赟说,这是系统个性化的关键所在——如果全部标签都由系统提取,那么如果两个人同时收藏了同一篇文章,他们的标签就会完全一样。但如果鼓励用户加入自己的标签,那么用户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理解便能呈现出来,为系统理解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思路提供参照。

3.产品设计思路更符合大脑的思维过程;

接续笔记类产品,Taguage通过标签将笔记内部思想牵引一体,自动搭建人脑中的知识思维脉络

Taguage整理出的思维脉络是以辐射状呈现(如第三张图所示),而长期使用思维导图产品的人一定会有疑惑:为何采用辐射状而非树状(如上图),层层递进能把逻辑呈现得更为清晰?李庭赟告诉我,树状结构代表着完全理性的思维结构,但就人脑本身而言,是理性与感性参半的

譬如你在回忆某样东西放到哪里去的时候,会有两种思维——一种是这东西在卧室的某一个角落里的衣柜的第几个抽屉里面,这是典型的树状思维。但每个人都会有另一种思维,就是直接想到它“是在一个银色把手的抽屉内”。Taguage的思路是走向每个人最容易触动的记忆、感官思维的点,将这些tag扁平到用户大脑的第一层,想要的时候就直接看到,而不是过多的去解锁。

在理解人思维的背后,要实现这些想法靠的是Taguage团队背后的语义分析以及搜索技术,团队的核心五人多来自上海交大的相关专业,也有在微软中做过十年相关工作的成员。他们在提取tag、建立tag与tag之间的关联时,引入矩阵模型,提出类比万有引力的“牵引力算法”,正在申请专利。

根据MVP(“最简可行产品”)理论,目前以技术驱动的Taguage算是呈现了一个可用产品的原型,后台的技术架构以及产品思路已经体现出来,但产品的交互设计(比如如何让用户能轻松理解Taguage是什么)以及简化操作过程(是否可以自动提醒用户应该添加什么标签,给用户一个起标签的参照点)都还需完善。Taguage预计会在一个月后推出重大更新的版本,对它的技术以及思路感兴趣的人,不妨在这一个月逐渐体会一下Taguage算法的精准与不足。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