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出租车司机为什么放弃赚钱的机会?
人生真是艰难,晴天出租车满大街瞎跑, 一到下雨天,连个鬼影子都见不着。
你肯定以为是雨天打车的人太多了,可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并不这么认为。
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叛逆者,塞勒也是个非主流的教授,不喜欢在家里写论文、列模型,反而对生活现象更感兴趣,喜欢出门东逛逛、西瞧瞧。
有一阵子,他忽然对纽约的出租车产生了兴趣,他发现,出租车司机们都喜欢自己给自己定指标,比如说我每天的目标是跑500美元——这就是把大目标分解成每天的小目标,非常棒的目标管理。
问题是,出租车司机拉多少客不是司机说了算,归老天爷管,今天心情好,来一天的雨,车上的客人根本停不下来;如果老天爷今天心情不好,来个风和日丽,一天的生意可就“泡汤”了。
有人要说了,这算什么发现啊,坐在家里也能想到啊。
是的,但坐在书桌前,能想到的也就是这些了,生活的复杂性,有时一定要亲自体验几次,才能体会。
按理说,雨天收成好,阴天生意差,说明雨天的赚钱效率高,相应的,闲暇成本就高,更适合用来赚钱。
相反,晴天的时间赚钱效率低,闲暇成本相应也低,更适合休息。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应该是雨天多干几个小时,晴天就给自己放个小假。既解决了赚钱问题,又让市场恢复供需平衡。
可扭了个腰的出租车司机刚好相反,雨天一完成目标,司机立刻头也不回的打道回府,对雨中苦苦等待的乘客视而不见,而晴天则一趟趟地载着空车,为了完成自已心中的指标,加班加点。
当然,后来的研究者指出,出租车下雨天不出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雨天路滑,易堵车行驶慢,但因为完成目标而缺乏工作动力,仍然是很重要的原因。
2/5、目标管理的重大缺陷
有人说我把国外的案例生搬硬套到中国。好,我承认我国出租车司机最勤劳,下雨天生意好,多载客,猛赚钱。但如果你仅仅止步于中美两国劳动人民的差异,那就错过了一个改造自己人性弱点的好机会。
目标管理是我们最常用的手段,习惯好的人,前一天晚上就计划好,今天要写完那份报告,再打五个客户电话,等等。
假如你今天效率奇高,到下午四点就完成了全天的目标。此时,你虽然如释重负,但理性尚存,脑中好像有一个小人在说:下班还早,不如把明天的任务也完成一部分吧。
但立刻就有另一个小人跳出来:明天的事急什么,好不容易提前完成工作,要注意劳逸结合啊。
虽然有一点不安,你还是开启了“假性上班”模式,看看微博,逛逛知乎,一个多小时飞也似地过去了。
目标管理的本意是让我们更好地控制任务完成情况,但此时,它反而牺牲了效率。
我们上班虽然不像出租车司机完全看天吃饭,但也有个手顺期和手背期。
如果我们是理性经济人,我们完全应该在效率高的时候多做一点,效率低的时候多多休息,用相同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或者相同的工作量用更少的时间完成。
有时还不仅仅是个时间分配的问题,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巅峰体验” 也叫“心流”的状态,通常出现在高效率地持续工作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忽然进入物我两忘的沉浸式工作学习之中,此时非常适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很多人从未体进入过“心流”状态,往往是因为工作效率高时的状态,因为低目标值而被打断,就好像刚踩油门就刹车。
没有目标,我们会盲目,有了目标管理,又打断了工作的流畅性。怎么办呢?
有人说,这么简单的事,那么多废话干嘛,强行规定自己,提前完成目标的情况下,继续干下去,不就行了?
但事情并没那么简单。你想想,在完成目标之前,我们还是个严于律已的人,可转眼间就本性毕露。我们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化学反应,让我们再也不肯往前多走一步了呢?
如果不弄清楚这一点,我们是战胜不了自己的。
幸好,行为经济学家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3/5、赚钱机会VS.闲暇时光
上周我在《花钱时千万别心痛,这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的》中提到了“损失厌恶”的理论,大意是说,失去100元对你造成的心理损失,大于得到100元的满足感;明明有更好的人在追你,却总是下不了决心与现任分手。
这个行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揭示了人性的一个普遍现象:即便我们明知风险小于收益,也仍然不愿意放弃现有的东西,选择未到手的东西。
损失厌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你拥有的东西。塞勒教授认为,它不仅仅指你现有所有的,还指“你认为将会拥有的东西”,比如说,即将完成的目标。
什么意思呢?出租车司机给自己定了个晚上十点下班前做500美元生意的小目标,没想到老天有雨,六点就完成了,这就相当于司机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四个小时的闲暇时间。
如果他决定趁势继续做下去,他将失去他“已经获得”的闲暇时间。根据损失厌恶的理论,他赚到的钱也无法弥补这个损失。
那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他不去厌恶“失去四个小时赚钱的机会”呢,这也是一种损失厌恶啊。
原因在于,从他确定自己肯定能提前完成任务的那一刻起,他就一心想着下班后,找个酒吧喝好好两杯。一旦产生了这种心态,他“拥有”的东西就变成了即将到来的闲暇,而不是“四个小时赚钱的机会”。
你灵机一动说,如果此前,有一个有钱的游客,要求坐着出租车逛几个小时的纽约,那他不就拥有“赚钱的机会”而不是“闲暇的时光”了吗?
一点没错,只要你不去想闲暇这件事,你就不会“拥有”闲暇时间,你就不会对继续工作下去产生强烈的厌恶心理,你就能把时间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
所以扭了个腰的司机一完成任务就回家的现象,很少出现了中国的出租车司机中,因为我们“好劳恶逸”的中国人,一到雨雪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多赚几个钱,而不是提前收工喝一杯。
就像彩票广告的诉求永远是中彩之后的生活,就好像你真的即将拥有一样,让你忽略了它极低的中彩概率。
4/5、解决目标管理弊端的两个方法
听完了上面的例题,我们就可以一起解决目标管理的弊端——提前完成任务时,因为“损失厌恶”不想继续工作的不理性心态了。
假如我今天定了一个目标,下班六点之前完成PPT的第一部分。因为今天效率高,四点就完成了。剩下的两个小时,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上上知乎刷刷朋友圈,多收获了闲睱时光。
第二个选择是趁今天效率高,继续做第二部分,万一明天效率低,刚好休息。前面说过,如果我们是理性人,我们就应该这么选。
通过对出租车司机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让我们失去理智做出第一个选择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贪玩,而是在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心想着“今天居然提前完成任务”这件事,就在不知不觉中,把下班前享受二个小时“磨洋工”的闲暇,看成是已“拥有”的收益,从而厌恶失去它。
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将计就计”,设计出一系列方法,诱导自己继续干活。
方法一:在预计今天会提前完成任务时,暂停第一部分的收尾工作,直接开始第二部分。
通常,只要不是流水线或计件工作,必然存在工作规划。规划是对未来工作成果的想像,在想像的过程中,下一部分工作就成了你“拥有”的东西,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任何停止工作的念头,都会成为一种损失,让你厌恶。
方法二:在更早一些的时候,发现自己今天工作状态奇佳时,立刻为自己上难度,挑战一下平时不敢尝试的方法。比如,学习一下更快捷的操作方式,或者再深入理解事物更深层的联系,或者为自己补充一些论据,等等。
说不定就进入了宝贵的“心流”状态。
方法一立足于未雨绸缪,合理分配时间资源;方法二立足于挑战个人极限,完成未知领域的突破,都是目标管理的重要补充。
二个方法有一个共同点:让“损失厌恶”的非理性心态和资源配置的理性选择,产生方向上的一致。
5/5、理性小人与非理性小人
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律障碍,通常我们只是把它当成意志薄弱的结果,传统经济学家则将其视为非理性的短视行为,并认为它会在长期的博弈中,自行消除。
事实上,人类的不理性行为没那么容易消灭,我们绝大部分的自律行为,不过是为了之后能好好放纵一把。好逸恶劳、急功近利、因循守旧,这些弱点伴随了人类几十万年,相信还将继续下去。
理查德•塞勒认为,人的内心潜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理性小人,负责计划,一个是非理性小人,负责行动。
我们必须让他们配合起来,在决策之前,发动理性小人,规划好未来的路线,一旦决定,立刻退居二线,任由非理性小人横冲直撞。
总之,我们的理性必须要好好设计一下,如何与非理性配合默契。
比如今天的文章写得真顺,居然提前了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我该刷两集美剧呢?还是继续研究一下非理性行为呢?
真是一个既明显又困难的选择啊。
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首发,每周两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与目标管理相关的其他文章
我们应该“活在当下”,还是好好“规划人生”?
扎克伯格:有目标感的人,天生具有影响力,哪怕你是一个新人
如果可以预知未来,你还会继续努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