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蜀娟、贺文静
前言:
重庆的独立书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用精典书店创始人杨一的话来说,就像非洲大草原,没有多少树,突然来一棵就惊艳全世界。
重庆,以码头文化著称,并不是一个阅读氛围浓厚的城市。但独立书店却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在亚洲都属一流水平,其品牌的多样性在全国也很少见。
重庆为何会出现这样独特的文化现象?开书店的都是一群怎样的“异人”?实体书店有盈利模式吗?现在还有谁去书店?他们都是一些什么人?
近日,36氪重庆走访了部分独立书店:精典书店、新山书屋、南之山、刀锋书酒馆、时光里、喜玛拉雅书店。从4月9日起推出“重庆独立书店”系列报道,共七篇,致敬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也致敬在恶劣生存环境下仍苦苦支撑的重庆独立书店人。今天是第二篇——重庆购书中心、新山书屋创始人李晖访谈(以前稿件传送门)。
重庆购书中心、新山书屋创始人李晖
2018年的夏天,在重庆渝北的新光天地商圈里多了一家书店:新山书屋。
很少有人知道,这家很像台湾诚品的书店,跟重庆的一个大型民营书城——重庆购书中心,是同一个老板。它们俩看起来太不像了:一个太接地气儿,一个又太仙儿。
新山书屋很日系,很文艺,可以是成都的,上海的,甚至是台湾的,就是不像重庆的。
图片来源:新山书屋提供
它的创始人李晖,媒体记者出身,从业18年,在重庆书店行业算是中生代。在李晖身上,有一股知识分子的书卷气,哪怕内心充满焦虑,说话也轻言细语。这一点上也很不重庆。
在前几年,面对线上书店的冲击,李晖的焦虑是:未来的线下书店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来呈现?其实那时重庆购书中心做得不错,模式也是跑通了的。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无法找到未来用户来实体书店的充足理由,恐怕连继续从业都丧失了信心。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很多年。直到2012年的某天,他看到了台湾诚品,似乎看到了答案:哪怕是从一个书店创始人的角度,诚品都是让人愿意多待的书店。
李晖认为,未来人们对线下书店还有强需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亲子阅读。这可能也来自做购书中心的经验,在购书中心,李晖见惯了焦虑的父母们。
做书店越久,李晖越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特别是当自己有了小孩以后:如何把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孩子拉回纸质阅读?
于是有了新山书屋。
那一刻,李晖也只是一个焦虑的父亲。
未来的线下书店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来呈现?
“首先,未来线下书店的体量不能过大,因为书在未来不会是人的刚需品,而是在衣食住行的刚需满足之后才需要的一种软需求;其次,从书店的本质上来说,书店是传播知识、获得教育的场所,而目前获得教育的场景非常的多元化,有线上的音频和视频模式,所以传统书店走线上销售之路是必然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户还要来线下书店呢?这是困扰李晖多年的问题。2018年,新山书屋重庆新光里店开业,定位是“新型书店”,即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书店形态,这是李晖尝试给出的1.0版本的答案。
图片来源:新山书屋提供
新山书屋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图书馆式的,而是书和生活美学器物交易的商业场所。
书屋由书里书外的生活美学提案组成,书籍、杂志、优选生活器物、日常用品、文创产品以及原创城市类伴手礼应有尽有。
不同于传统书店的刻板,新山书屋舒适而开放,有高大透亮的落地窗、散发着自然气息的原木书架,还有清新雅致的艺术装饰品……
“新山书屋不仅仅是一家书店,它将探索一切的可能性,成为一个生活美学的复合空间。”李晖说。
“人们为什么还会来线下书店?是因为还有线下场景的需要。这种需要有强需求和弱需求之分,我们就尽量用强需求来作为链接,外加一定的弱需求,以增强更多用户对书店的黏性。”李晖说。
排在第一位的需求是为了让孩子精神脱贫,即让小孩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希望孩子少接触电子类的产品,尽量能让孩子来书店感受阅读的氛围;
第二种诉求是,还有小众人群依然坚持来实体书店看书的习惯,这部分人群越来越少了;
图片来源:新山书屋提供
第三类人群是偏工作、社交场景的需求,类似于星巴克这种咖啡厅。新山发现,星巴克的噪音偏高了,更多人希望一个相对星巴克更安静、更有文雅气质的场所。
第四种是,如果要约人谈事情,还是需要选一个相对安静但是又不会静到让人很拘束的地方,比如可以晒一点太阳,可以聊天;
第五种场景是,女生逛街之后想休息、打卡的场景,这些场景其实是会有品牌选择的。比如喜茶之类,更多的人希望找一个待得住的地方。
“书店就是符合要求的这样一个场所,第一有书看,第二咖啡饮品好喝,第三可以晒太阳可以通风,甚至美女帅哥比较多,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筛选条件。”
新山书屋新光里店分割为两层后,使用面积有800多平米,投入也有800万元,相当于一平米投入一万。之所以投入那么高,是因为新光里店就是模式打样的。但在重庆的1.0版本上,李晖发现很难跑通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这固然有早期投入过高的因素,也可能是模式不完整,或者规模太小。
因此诞生了2.0版本——成都万科城市广场店。成都店把“餐厅”加入其中,形成“书+咖啡+餐厅+分享空间”新模式。开业当月即实现了盈亏平衡。
“成都店于2019年底才开业,开业即遇到疫情,但当疫情结束后,同业态的其他店铺只恢复到两三成的时候,新山就已经恢复到七八成了,可见消费者对我们2.0版本的认可度非常高。”
这还测试出第四种可能:市场的因素。这就尴尬了:成都二店,远比重庆这家旗舰店更出名,很多人是去了成都店后才倒过来考察重庆店。2020年12月,新山书屋获评“成都友善优雅文明阅读示范点”称号。“无论C端用户,还是政府层面、商业地产,我们在成都得到的回应,远比在重庆多。”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实体书店图书报告》显示,成都以书店数量3522家排名全国第一;重庆以2312家排第五。“如果重庆的市场是1,那成都就是3。”新山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成都即将开第三家店了,重庆只有一家店。
还有一个小例子,“从大众点评的评论来看,重庆这家店是1400+评论,成都店晚开一年半,现在已经1500+评论了。从小红书的热度来看,成都店也比重庆店踊跃。”
新山在成都开了两家店,接下来还会开一家,每一个店都带有餐厅。
开餐厅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大家在社交的时候喝下午茶、吃甜品、吃轻食的需求,“我认为未来书店的模式,就是要迎合人们在书店里面的场景需求,而不仅仅是人要什么书,要跳开书本身。”李晖说。
目前新山书店营收占比,确实已经“跳开书本身”:书只占30%、餐饮占了70%。这种模式已经可以盈利,但未来还会做更多尝试。
图片来源:新山书屋提供
其实关于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李晖也有困惑。
以前,传统书店做的其它业态,只是给书店做配套。不管是餐食还是咖啡,本身都是远超图书市场之外更大的一个红海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即便传统书店有餐饮,做得都很粗糙。
新山书屋的作法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咖啡和餐饮非常有品质。新山有专门的咖啡研发办公室,有专门的研发人员,每一款产品都有标准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包括在成都店的厨师,找的都是洲际五星级酒店西餐部的大厨。
这带来两个悖论:
一是路子是不是走绕了啊?为什么不直接做餐饮呢?新山也陷入过自我怀疑,最终还是回到初心——初心就是做书店。“也许把每一样都做专业了,也垫高了门槛吧。”李晖无奈地挠挠头。
二是想把每一块都做得专业,人力成本是一个很大的困扰。这就需要经营者不能把规模做小,势必要连锁;而连锁,势必人力成本更高。这陷入了一个怪圈。
在新山火了之后,有许多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找到李晖,希望新山可以进一步扩张。但对于李晖来说,新山更需要夯实基础,立足成渝,多跑一些模式,再考虑往外面走。
2021年2月12日,牛年大年初一,新山书屋的第三家门店亮相成都邛崃文脉坊,这是新山书屋关于“书店+文旅”模式的新尝试。邛崃是成都的一座千年古城,经济排名虽不高,但有2300年的历史,以及邛酒等特产。“我们在邛崃的人气,比在重庆和成都都旺盛,这将会做一个文旅项目示范。”
图片来源:新山书屋提供
李晖认为,未来书店的发展路径分为两条,一是往生活方式上面走,二则是回归到书店的本质——教育。
“以往我们受专业的教育一般是在大学里面,或者是在书店,现在受教育的方式多元化以后,人们就不一定到书店里面来了。为什么不到书店里面来了?我认为是因为目前没有哪一个书店构建起‘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李晖认为,未来哪一家书店可以率先构建起终生学习的服务体系,这家书店就会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从商业角度来说,做书店其实算不上一个特别好的生意,但是我依然对新山的未来充满憧憬。我希望未来人们可以跟着新山一起去旅游,甚至在一些著名景点都可以看到新山的身影,这是我一想到就会兴奋的场景。可能不同的城市,新山的外观是不一样的,但是当你进入新山后,你会觉得人和人的感觉,阳光、绿植、呼吸新鲜空气的自在感觉却是一样的,那就行了。”这就是李晖心目中完美的生活美学复合空间。
李晖坚信,无论时代怎么变,纸质图书这种介质的嗅觉、触觉、视觉的感受是不会消亡的,既然不会被消亡,那么就会以一种更适合时代发展的形式存在。“我和我们团队的人做了接近20年时间,就是去探索这一条路。正因为线下书店的处境愈发艰难,所以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路来,这也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