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转载时间:2021.09.28(原文发布时间:2020.02.26)
10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07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GV纪源资本”(ID:GGVCapital),作者:李宏玮,36氪经授权发布。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GGV有话说:

GGV投资笔记是GGV纪源资本关于投资、商业、科技的所见所闻所想,探讨关于世界的一切。

在这里,你可以收获:

全球优秀科技公司管理经验、一线调研;

顶级风险投资人&创业者经验分享;

大航海时代的世界人文历史、商业见闻……

以下是GGV投资笔记系列第二十一篇,每周一晚更新。

作者介绍:李宏玮(Jenny Lee)是GGV纪源资本的管理合伙人。她于2005年开办了GGV中国办公室,并于2019年重开了GGV新加坡办公室。李宏玮同时也是GGV美元募资的主导者。

在GGV工作期间,李宏玮主导投资并帮助9家公司成功在纳斯达克、纽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上市,并有大量投资通过并购退出。她目前担任流利说(NYSE: LAIX)和牛电科技(Nasdaq: NIU)的董事,同时在教育科技、金融科技、物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家公司担任董事。她的投资组合包括:海辉科技(Nasdaq: PACT)、世纪互联(Nasdaq: VNET)、兆日科技(SHE: 300333)、欢聚时代(Nasdaq: YY)、小米(HKSE: 2051)、金山软件(SSE: 300333)、UCWeb、KEEP、糖豆、作业帮、火花思维、同盾科技、扩博智能、Avidbots、Sensoro、极智嘉、Thunes等。

自2012年开始,李宏玮连续上榜《福布斯》全球最佳100位投资人榜单,2015年全球排名第十,女性投资人排名第一。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2003年SARS期间,我在香港。香港是除北京之外的另一个SARS重灾区,这里的策略是一旦发现确诊病例,整栋楼会被立刻封掉,即使是办公楼,人们也得待在公司直接隔离。当时在香港的投资氛围极其悲观,充满恐惧。

虽然当时我还没加入GGV,但后来知道,在SARS期间,因为对SARS之后的中国市场充满顾虑和悲观,阿里巴巴的一位A轮投资人卖掉了手上的全部被投企业股份,退出了中国市场。而GGV就是在那个时候(也就是2003年),买下了他们手中阿里巴巴的股份,奠定了GGV在中国VC行业的第一个超级独角兽。

那时候我领悟到:创业者要抱有长期的梦想和使命感,怀揣一颗能克服万难的心;投资人要学会在遇到恐慌和突发事件时,保持清晰的思维,坚持长线布局,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失败,关键时下得了手,之后才能修得正果。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说回SARS当时行业的情形,当时的远程办公情况和现在不同。

今天的中国网络发达,从远程办公的角度来讲,办公软件如ZOOM,以及提供带宽服务与数据服务的企业都已经发展得很完善,近期它们的股票甚至也因此受益。

而SARS那时是2g向2.5g迈进的阶段,沟通方式更多还是靠电话会议,基本没有视频会议的概念。SARS期间“看项目”唯一的办法是请我们一位不在香港、还可以出差的合伙人与创业者飞到一个相当安全的城市去见面,见面时不握手,直接开会。

当时的创业氛围不算浓郁,全球化趋势和氛围刚刚形成,互联网也刚刚起步,被投项目以IT服务、制造业等为主,线下的零售业、制造业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大。长达8-9个月时间里,投资基本上是停滞的,募资也被放缓。

但危机后,新机会四处崛起。SARS让大家意识到几件事情:一是远程办公很重要,二是加速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带宽升级,三是加快了一些产业往线上转移的发展速度。

2003年之后,我们加速进入了PC互联网时代。博客、视频陆续起来;网游也开始起来——2003年之前网游的场所主要是网吧,而不是在家中;招聘业务搬到了PC上;而电商成了SARS之后最大的受益者,2003年后加快了电商的所有环节乃至于物流、配送、仓储的发展。所有百分之百依赖于线下的生意都线上化了。

今天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当年遭遇SARS之所以使我们有不同的感受,源于2015年中国进入了O2O时代,线上线下实现了彻底结合。今天的飞机已经飞得更快、更远,创业公司也习惯于多地部署研发或客户中心,这也导致疫情对创业公司的影响范围更宽泛,危机四伏。疫情的发生也让大家重新意识到,虽然现在业务大多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但一旦对线下的依赖过高,对业务确实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当然,很多人会问,疫情之后的机会在哪呢?

在我看来,远程办公软件、网络设施和模式又会迎来新一波发展;新的5G带宽会得到新的商务应用场景,也会得到更多肯定;更多的线下业态又会开始转向“O2O”,而这次是“offline to online”,线下转线上,再次提升数据业务和网上安全的重要性。

今天先从我自己专注在投资的健身、教育和5G智能自动化几个领域来谈谈看法。

在我看来,健身行业线下的场景是不能被完全替代的,因为线上并不是万能的。但是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设施与智能硬件足够强大和充足的情况下,线上产品的缺点还是可以被弥补的。

举例来说,如果健身房闭店的话,我们能不能做一个虚拟健身直播,跟其他人一起在家在线健身?不会再担忧健身房不够大,也提高了健身的效率,省去了路上的时间,省去了等设备的时间,省去了需要跟陌生人拥挤和被搭讪的烦恼。我们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公司Peloton,它们就是线上直播健身课+线下健身器材产品的模式。

谁说健身直播不能火起来?抛开社交因素,像2003年大家从喜欢在网吧打游戏慢慢变成喜欢回家打网游一样,人们一直在场馆健身的习惯是否能有新定义?事实上,很多新习惯被改变定向后,是可以成为新常态的。

另一个领域是教育,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在往线上转移了。我们GGV已经在教育领域投了近10家2.0版本甚至3.0版本的教育创业公司。从应试教育到非应试教育,尤其数字教育,我觉得以后还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如果说学校停课,正在学画画的孩子跟老师没法沟通,能不能通过视频和直播让老师在旁边看着孩子画?在家学习的体验越个性化,越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越受家长欢迎,这样一来,家长对线下场景的依赖也可以减少。

当然,教育能不能完全做到远程,要看服务模式和两侧的供应端。从需求端来说,家长市场接受程度会越来越高、付费意愿会越来越高,使用习惯一定会提升,还会从一线城市往二三四线渗透下去。

从供应端来说,教育服务公司是否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要看服务商或教育公司的商业模式。如果商业模式偏轻,只需要AI老师教学,有AI算法或自动化的产品,那课程的上线扩展时间和力度会更快。但如果教育服务公司需要真人老师出场,那就还需要集中招聘和培训教师,并在教学的时候提供专业的场地和直播间。

疫情后,我相信教育行业的供应端会涌现一大波创新,这对每家公司来说都是机会。教学模式对老师和教学场地的依赖程度,会决定公司商业模式的优劣势,科技赋能的教学能力对模式的影响程度,会决定商业模式的利润空间和规模化能力。

在教育领域的创业者们要好好思考一下,不要被短期的新的高峰用户增长所蒙骗,这是一次对于商业模式更长期的考验。疫情后会涌入新的竞争者,想想看,你们的长期优势在哪里?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再说到机器人领域。与SARS期间不同的是,现在机器人已经能够服务于“无人”这个场景了。在国内的5G部署下,我们通过云端实现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技术已经不再是门槛。

机器人化或自动化,在必要时能很好地补充人力资源,也意味着减少人员损失和伤害。我们在海外投资的一家生产扫地机器人的企业告诉我们,最近亚洲客户最大的需求是:公司所生产的扫地机器人是否能承担消毒的工作?商户和消费者对使用机器人的态度已经从恐惧到惊讶到习以为常。

机器人带来的成本降低也更值得关注了。举例来说,在疫情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类机器人属于服务型机器人。服务型机器人有很多不一样的场景,比如相对简单的点到点配送,可以送餐也可以送药品。这类通用机器人产品如果能够复制、应用到不一样的现实场景,也能带动足够大的产量,尤其在前期推广的产量达到拐点时,成本就能够急速下降,又能继续带动更多销量。

疫情之后,医院里是否能大批量采用机器人来做消毒清洁的工作,分发药品,解放医护人员?大型公共场所设施和场地是否能让机器人来承担清洁和消毒工作,提高效率?工厂、写字楼、餐厅是否能认识到机器人服务员的优势?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不管是安全还是危险的地方,机器人的使用率都可以得到提高。疫情之后,这一板块是否能通过市场需求提高而形成行业拐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接下来有一些对创业者的建议。其实很多中小型企业目前也面临很多不一样的情况和场景,用合适的手段去应对是更重要的。打个比方,病人也会分成重患者,轻患者,压根没病却比较恐慌的“患者”。

2019年我们做年终总结的时候感叹,这真的是一个“多事之年”。当时我们跟创业者的沟通频率就特别高,时时刻刻提醒创业者对现金流要严格把控,因此今年疫情发生的时候很多被投企业刚刚结束了上一轮融资。目前来看,GGV被投企业里有70%的企业现金流长达12个月以上,属于健康状态,20%现金流在6-12月,属于轻症,10%现金流少于6月,属于重症。

最近网上有不少专家人士都给了企业对抗疫情应该采取的措施,我觉得创业者都应该仔细学习研究,但在使用这些“招数”时一定要先认清自己的企业是属于健康,轻症或重症阶段?药不对症,后果严重。

疫情下的创业者不用急着将自己的企业从行业角度去归类,我认为重点是根据现金流来判断自己的状态。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现金流储备超过20个月或者刚好春节前已经融资到位的创业者,你不是“患者”,你是一位健康人士。你要做的事情是把“阵”守好,“局”步好,确保员工的安全性,确保远程办公的流程,产品研发的周期,供应链恢复的时间。

对于健康人士来说,“守”完“正”,你有机会“出奇”,第一是加快团队的优化和建设,第二是如果业务以线上为主,那么抓紧这个窗口期测试流量。所谓的“出奇”,不是倡导创业者去收费,去接广告,而是看你的新产品或功能能否在短暂的时间得到快速的反馈。疫情期间的流量带有“sandbox”特性,不一定具有长期代表性,但却是个试错的好窗口。

如果你是健康的,这个时候你不要让恐慌引导你们每天的情绪,更多的是了解自己要经历什么,寻求新的学习点,新发力的地方。在这个时点,只要阵能够守好,其实是可以发力的。并且通常在大家“恐慌”的时候,很多企业可能会“错杀”良才,所以也是你们找优秀人才的好时机。

现金流剩8-12个月的创业者,你可能只是“轻症患者”。如果是一家硬件公司,原来的预算是打算今年销售产品并且获得收入,但因为疫情关系影响了供应链或者落地、交付能力,比如工厂停工、库存缺失、无货可卖,那你就需要经过对疫情时间的预测精打细算,做积极的“节流”工作,包括申请贷款,延缓应付,降低固定和人工费用等,原则是尽可能保住能力去为疫情之后的工作开展做准备。

但这类公司我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把轻症当作是重症而下猛药,要积极但千万别太过激进,比如认为研发部门或客服是最大的成本部门而砍掉。一旦砍得太激进,疫情恢复之后,你的核心就缺失了。这时你要做的是认清企业的心脏在哪里,集中资源“养心”,提高免疫力。对于长板,加长加深,对于短板,该砍就砍,最关键的核心在于认清企业的心脏或长板是什么。

现金流即将断裂的创业者,你是“重症患者”,可能你的融资节奏被打乱了,或者还没找到product-market-fit,就剩不到三个月的现金。你面临生死的问题,需要重药,需要与疫情的时间赛跑,让你能够存活的时间长于疫情恢复的时间,也会遇到很艰难的决策。“砍”手“砍”脚,保住造血的业务。

所以这类公司,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想清楚,今天在做的事是不是可以持续?一般有两种选择,第一就是在今天的基础上不做业务了,照顾好员工,把该处理的事情处理了,疫情后的新世界可能是你的新启航。第二就是继续做今天的事情,产品要出炉了,融资要到位了,就差“转角”的资金。 这时,在努力“砍手砍脚”、护住“心脏”后,好好跟你的新老投资人讨论过桥贷款。这时不要纠结估值,面子也不重要,你要博得一个all-in的机会。一起创业的兄弟们忙了大段时间的成果,需要面市的机会。重症的公司,先活着才是王道。也请创业者理解,这段时间投资人救不了每个重患者,子弹有限,也只能“护心”。

最后,创业者一定要在非常时期努力“开源“,无论是寻求商业化收入,还是贷款等其他方式,都是我们鼓励公司去探讨的。比如公司之前研发的芯片是为了自己服务的,在这种情势下,芯片是不是能卖出去成为收入?手上的销售或店面人员或老师是否可以众包把服务租出去?闲着的教练们是否能开直播课?……等等。就像亿航无人机曾经做过的事情:把作为产品的无人机从销售飞机转成飞机提供服务,这样产品就直接变成赚钱的工具了。所以从开源的角度,我鼓励创业者改一改传统的思维逻辑,寻求破局货币化方式。 

疫情带来的挑战有危也有机,但机会是留给淡定的、能对症下药的创业者。失败不可怕,疫情终会过去,机会会再度崛起。但这段时间千万不要败给了恐惧,不要败给了悲观,不要败给自己的情绪而乱了阵脚。这是2020年给创业者带来的一个新考验,我和GGV会和你们一起度过。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亲历SARS投资人:要积极,不要激进——GGV投资笔记第二十一期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