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稀缺的注意力:你的「丧」和「虚无感」从何而来? >

稀缺的注意力:你的「丧」和「虚无感」从何而来?

转载时间:2022.05.05(原文发布时间:2018.08.20)
37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37次
稀缺的注意力:你的「丧」和「虚无感」从何而来?

编者按:本文来自“宽带资本”(ID:bjkdzb),原文来源 Medium,编译 C位君。

原谷歌设计伦理师Tristan Harris在一场TED里说,如果任何产品是免费的,那是因为有人在为你买单,或者说为你的注意力买单。你的注意力有多值钱呢?打个比方,你每打开一个网页,背后都有一场竞拍在进行,每天高达上亿次。

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的是美国的Michael H. Goldhaber。他认为,既然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如何利用稀缺资源,那么对当今社会来说,最稀缺的就是人们的注意力。

不管是微博、Facebook、Netflix、Snapchat,还是各类游戏平台,所有工程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更好地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战利品的注意力,或者说人本身,处在信息泛滥的环境里,很容易被困在「信息茧房」而不自知——以为根据你的喜好打造的信息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一段时间没刷手机,就感觉错过了整个世界。一天不刷手机,就能引发严重的「戒断反应」。

参与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就意味着你与世界紧密相连了吗?事实上这种参与感很脆弱,人们的注意力被牵引,思考被牵引,被动而非主动,自由思考的能力逐渐被消解。独处的时候就觉得生活空白,缺乏意义感和方向感。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里说,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源自无法独自静下来思考。本期CBC热读将带你反思远离社交、静坐思考的意义。

希望大家能用「内在生活的严肃性」对抗「丧」和「虚无」

稀缺的注意力:你的「丧」和「虚无感」从何而来?

▲photo credit: giphy

『一』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死于39岁,而他作为伟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地位早已奠定,他在流体力学、几何学和概率论领域都成绩斐然。帕斯卡尔的贡献甚至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现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门类也是在他奠定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有意思的是,帕斯卡尔的大部分成果都完成于青年时代(C位君:数学似乎默认为年轻人的事业,菲尔兹奖就是专门颁给四十岁以下的数学家的)。成年以后,他将宗教生活引入学术,开始研究心理学和神学。

帕斯卡尔死后,其零散的论述集结成册,名为《思想录》(Pensées)。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数学家对人生信仰的选择和思索,但更让人好奇的是他对人类处境的清醒反思。在心理学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之前,帕斯卡尔的论述已经勾勒出心理学的雏形。

帕斯卡尔从各种角度考察了人类的本性,书中不乏发人深省的名句,有一句总结了其论述的核心:

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无法独自静下来思考。

『二』

如帕斯卡尔所言,人类渴望存在感,害怕无聊而开始漫无目的的消遣,找不到根本的解决办法,只好从情绪的牢笼堕入虚假的精神安慰。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明白静坐思考的重要性。

在今天的社会,帕斯卡尔的思想愈见其明。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100年来最大的改变,那就是「连接」。

信息技术指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从电话到广播到电视再到网络,为了编织更紧密的联结,人类发明了各种通讯手段。

我坐在加拿大的办公室,用Skype就能将讯息传递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样的,无论我在世界的何处,上网一搜,就知道加拿大最近发生了什么大事。

通讯的便捷无需再夸,人人深有体会。但是,过度连接的副作用也日益显现。除了饱受非议的个人隐私和数据采集问题,还有一个更隐蔽的坏处。一波接一波的热点裹挟着大众,宗教、娱乐、风口火热,响应者众多,却挤压了个人自由思考的时间。

『三』

如果帕斯卡尔的观察没错,人们正在丧失独自静坐思考的能力,因为身边从来不缺占据注意力的选择,在各种媒介的催化下,这种现象如今已经放大了几个量级。

然而,身处人群未必不孤独。越不能静下来思考的人,越难认识自己。于是,为了排遣孤独感,就得四处安放注意力。一旦有什么可以把人从漂浮不定的状态里解脱出来,人就沉迷其中。

我们跳进扰攘的世界,尽力掩盖独处的不适,却不能假装它不存在。

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长处短处。事实是,只有少数人做到了这一点。也只有这些人明白,自我能有多浮躁,一个人独自思考多久才能有所了然。

人们戴着面具也能轻松过完一生,安于设置好的生活,不作深想;这是很多人的处世之道。

这虽然不对,但确实不能奈他们何。

『四』

如果我们像帕斯卡尔一样看问题的根源,会发现,对静坐思考的背离其实是对无聊的排斥。

很多时候,人们玩手机不是为了满足什么特别需求,很多事吸引人也不是因为它的好处胜过害处。躲避无聊而已。

无事可做的虚无感,允许一些事控制自己的人生,不在乎是不是有害。只是活着。寻求娱乐,寻找陪伴,假如还是不行,就去寻找更刺激的消遣。

无法直面虚无感和无法面对自己是一回事。

幸运的是,有一个解决办法。接受无聊的存在,静观其变。在无聊中听见你自己的思想,在千百种意外事件的干扰中,发现自己的存在。

一旦越过了最初的障碍,你会发现独处不是一件坏事。无聊反而可以获得思考的乐趣。

习于安静的时候,你在自己的环境里获得自恰,而不再顺应外界的刺激。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层层剥落间,你看到事物真实的样貌,完整的、矛盾的、陌生的。

最煽动人心的事情未必最重要,有很多事其实更值得你关注。待在一间安静的屋子,远离兴奋的叫喊,也许你能思考得更深入。

有时候,拒绝从众可能将你引向一个不太愉快的处境,在内省时尤其如此——剖白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疑虑和希望——但长远来看,避而不思只会导向更糟糕的境地。

拥抱无聊可以让你发现寻常事物的不寻常之处;就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所见的世界处处是惊奇。当你承认无聊作为一种情绪的价值,它就不再难捱。

『五』

帕斯卡尔把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无法一个人静下来思考,虽然有夸大的成分,却是有价值的警示。

媒介与人捆绑得越牢固,人与自身就分离得越远。向外挥霍注意力,思考的主动权束之高阁,无法和解的内在把人推向越来越孤独的境地。

有意思的是,病因不是对刺激的过度索求,而是对虚无的恐慌——在「不无聊」这件事上人们执念太深。我们本能地拒绝简单的存在。

看不到静坐思考的价值,忽视了无聊中蕴藏的创造力。唯一的办法是每天或者每周抽出时间,安静地坐一会儿,想一些事,让情绪自然地流淌。

这世上最古老的哲学智慧是: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你不认识你自己,就不可能与外在的世界健全地相连。不解决这个问题,生活就缺失了赖以支撑的基础。

与社交相比,少有人来教你如何独处,如何内省。但其实后者比什么都重要。

静坐思考不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它是解决问题的开端。

以上。

稀缺的注意力:你的「丧」和「虚无感」从何而来?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稀缺的注意力:你的「丧」和「虚无感」从何而来?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