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3个技巧:更有高度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

3个技巧:更有高度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转载时间:2022.06.03(原文发布时间:2017.05.19)
21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1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圈外”(ID:iquanwai),作者孙圈圈 ;36氪经授权发布。

在之前咨询公司做项目经理的时候,我老板经常跟我说这么一句话:你很聪明,专业能力也很强,但是要想往上发展,还得更有高度。

然后我就问她:什么是高度?怎么才能有高度呢?她一时也回答不上来,说:反正就是一种感觉,就是站在比客户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过也可能是你阅历还没到吧,慢慢来,过几年就好了。 

而多年后的现在,却经常有朋友(包括很多职场资历比我高的人)来问我:为什么每次一有问题,听了你的回答,就觉得豁然开朗?你为什么可以那么有高度呢? 

回头看看,“有高度”固然需要更深的阅历、更高的认知、更多的知识……但是,只需要掌握几个小技巧,也能够将高度提升到一般人之上。 

因为普通人的思维模式都很趋同,只要找到那几个关键点就好了。这里我总结了三个技巧,看完文章就能用。

技巧1:对问题本身进行质疑    

大多数时候,让我们陷入困境的那些问题,都不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问题本身隐含了思维定式。

比如说,关于择偶这件事,我们都喜欢讨论“如何找到Mr./Mrs. Right”、“我该不该选择ta”等等。

所以大多数人所处的感情困境,都跟“选择”有关,每个人都在纠结:是不是要选ta结婚?选择“我爱的”还是“爱我的”?跟不合适的人结了婚,要不要离婚? 

但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表达过不一样的观点:爱的能力比爱的对象更重要。这篇文章被很多人认同,认为道出了爱的本质。

但是,我其实并没有直接回答那些普遍存在的感情选择问题,而是在说:大众都在讨论“如何选择对象”,只是,对我们的幸福来说,这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自身应该为感情所做的努力呢?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这个答案更有高度,是因为我没有直接回答关于“选择”的问题,而是去质疑了这个问题本身的合理性,从而把他们拽出了“找到那个人,才能幸福”的思维定式,让他们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所以,在碰到困难问题、当所有人都陷于解决方案本身的讨论时,你对问题的一句质疑,往往可以把所有人拉到一个他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总结下来,质疑问题的方法通常有几类: 

1)如果A,就能够B吗? 

前年的时候,新闻爆出柳青得了乳腺癌,于是很多职场人都在讨论:哎呀,我工作也挺辛苦的,怎么办?各大公众号也都在鼓吹:工作不要那么拼,还是身体重要。 

这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拔高你的高度:如果你们不工作,就不会癌症了吗? 

继而你还可以思考下去:一个平常人得了癌症,跟柳青得了癌症,谁更有可能活下来?答案是柳青,因为她可以得到最好的救治,而你如果都没有一份像样的工作,可能连医药费都出不起,还连累了家人。 

2)有第三种可能性吗?

有圈外的学员来咨询我,她现在做的是市场工作,但一直很喜欢画画,所以想要做插画师。但是呢,这个职业自己没什么积累,很难养活自己。所以,她纠结了很久,不知该不该辞职转行。 

这其实就是虚假的两难选择,因为她完全可以有第三种可能性,比如,把画画当做业余爱好,再比如,先小步试错、积累一些作品之后再转行,又或者,她还可以去做产品视觉设计,既能够养活自己、又能够兼顾爱好。 

3)这件事情非做不可吗?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大意是:用什么方式可以堵住喷子的口?

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个答案,但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答是:不是每一场战争都值得参与。你在意鸡毛蒜皮的胜利,就会获得鸡毛蒜皮的成就。

为什么非要跟喷子去撕逼呢? 

所以,面对困境的时候,先去质疑问题本身,只是这一个动作,就可以让你高过80%的人。

技巧2:思考Why而不是What    

有一次,圈外的一个助教要主持我们的线下工作坊,来问我:圈外学员们都学过线上课程了,我要说的他们都知道了,那我应该讲什么,才能更吸引他们呢? 

我的建议是:不要讲What和How,要讲Why。

比如说,大家都学过如何讲故事了,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想过“为什么要讲故事”的,你就可以问他们“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

然后借此引出故事在沟通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来,大家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了。这就比他们站在更高的地方了。 

再比如,我问你:哪些岗位未来不容易被AI替代? 

你可能会想到一些岗位,比如快递员、按摩师等等。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思考一下Why,你的答案会更有高度。 

我们可以想:为什么AI会替代我们呢?因为有些工作让AI做,性价比更高。 

然后就会进一步想到:哪些工作AI做性价比更高呢?重复劳动、跟数字打交道的工作,等等。所以,答案就很明显了:那些要求创新的、工作任务多变的、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不容易被AI替代。 

另外,经常问Why,还能够帮我们解决很多关于“选择”的困境。 

在圈外的日常业务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很多选择。比如会有企业找我去讲课,或者要求为他们单独开一次训练营。

这时候,团队往往会陷入争论,纠结要不要接受,然后衡量各个要素,比如:最近人手怎么样、我的时间如何、利润是否丰厚、课程是否需要定制化,等等。 

但其实呢?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一个问题就可以终结这个讨论,即: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业务?因为可以提升圈外的品牌,也可以增加更多用户。 

那么好了,最终的选择标准就很简单:这家企业是不是行业前三的公司?企业的人数是否足够多?如果不满足这两个标准,再多钱我也不去。 

任何选择都有优劣势,所以一定会纠结,但如果自己能够记得当初为什么做这件事、记得自己的目标,就能很快地决策。人们常说的不忘初心,大概就是这个吧。 

所以有时候,一群人陷入选择困境的时候,你站出来,只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就会很有用。

技巧3:拓宽思考角度

1980年的时候,GeorgeGetschow写了一篇关于墨西哥移民的报道,引发了广泛讨论。其实那时候,美国的非法移民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报纸上关于这一现象的讨论非常泛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这名记者,要如何在众多报道中写出更有高度的一篇呢? 

实际上,他没有从美国人的角度,去写非法移民对美国的影响,而是从墨西哥的某个中部村庄来切入,揭示了墨西哥农民对美国的态度、劳动力过剩和失业的双重矛盾、恶劣的生存条件等等,让读者立刻明白了移民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所以,当大家都站在某一个视角去看问题的时候,你转换一个视角,就能够更有高度。 

再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讨论知识付费(最近几天我也会写一篇相关的),讨论最多的就是:订阅收费专栏,到底有没有用?知识付费收的到底是不是智商税?碎片化学习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如果是你,会从什么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在我看来,至少有这些: 

用户角度:从知识付费的用户角度来看。而这里面又可以再细分,比如,从用户学习知识的角度,看待知识付费跟过去出版、教育业的差异。

再比如,从用户选择平台的角度,看待千聊、得到、喜马拉雅、在行分答等等不同的模式。还有,从用户自己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角度,看待知识付费对他们的价值。等等。 

内容生产者角度:比如,大V们往往专注于某个领域,内容总会枯竭,那么靠什么才能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再比如,基于个人经验的内容和基于方法论的内容,在设计方面有什么不同?等等。 

创业者角度:比如,选择哪个细分人群切入。再比如,是采取喜马拉雅这种轻运营的方式,还是得到这样重运营的方式。还有,是做一个品类繁多的杂货店还是优质的精品店。等等。 

投资角度:比如,知识付费的市场到底有多大。再比如,单个用户的客单价是否能支撑获客成本。还有,行业的门槛和壁垒是什么。等等。 

行业角度:比如,知识付费行业对出版业有什么冲击。再比如,知识付费跟传统的在线教育行业有何异同。等等。 

认知方式角度:比如,视频、音频、文字等等方式,如何能够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再比如,在内容设计方面,如何让用户的学习效果更好。 

社会发展角度:比如,为什么人们愿意为知识付费。再比如,这个行业的崛起,跟社会发展阶段有什么关系。等等。

所以,看待任何问题,从大众所忽略的角度去切入,往往能够让你更有高度。 

质疑问题、先问为什么、切入新的角度——学会这三个技巧,可以让你看问题超过80%的普通人。

当然,想要达到更高的高度,超过95%的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包括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高质量而非大众化的信息、获得更多的阅历,等等。 

最后,给大家几个思考题,试试看,如何用这些技巧来提升高度: 

问题1:小明现在是大三,面临考研还是工作的选择,非常纠结,你要怎么帮他? 

问题2:最近热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娶了大他24岁的女老师”事件,你可以从什么不一样的角度切入? 

问题3: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进入咨询公司,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

问题4:找到你认为有高度、认知层级更高的人/公众号,分析他们是如何用这三个技巧的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3个技巧:更有高度的人,是如何思考的?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