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便利一口气开了6家店,在新零售圈子里引发不小的关注。前天我们发布了这个新闻,并且探讨了以便利蜂和猩便利为代表的新型便利店,和传统便利店的区别。从模式上,新型便利店采用重资本+互联网模式,比传统便利店开店更快,运营效率更高。
一口气开 6 家店(大众点评显示还有 3 家即将开),从筹备到正式开店只用了 三个月。这个速度对于一个初创品牌来说是很惊人的。
那么,猩便利的用户体验究竟如何呢?我们逛了逛长宁路店,并询问了店员,从选品、空间设计、服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便利店在满足“便利”这个基本需求之外,开始承担更多的城市服务、空间作用。
选品差异化是猩便利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常规产品外,猩便利有大量进口商品,自有品牌和鲜食也不少。根据猩便利提供的数据,其进口产品、自有品牌产品、鲜食的比例是 4:4:5(其中自有品牌和鲜食有重叠)。
进口商品:进口商品和网红商品,主要的作用是拉高客单价,提升逼格,以及引流。一件需要代购或需要海淘的商品,如果能在楼下的便利店就能买到,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反正当我看到薯条三兄弟、白色恋人、韩国动物面膜,甚至冈本001的时候,还是挺惊喜意外的。一盒面膜的价格是 200 元左右,冈本的价格则是接近 100 元,比常规商品价格高不少。
在饮品区,可以看到可乐也有健怡可乐,零度可乐,樱桃可乐等多种 SKU。
自有品牌:猩便利的有一个叫做 musa nana 的自有品牌,包括鲜食、芒果干、坚果等零食,还有纯净水和乌龙茶。可以看出选取的产品都是较容易畅销的。我注意到甜点区的蛋糕,也有最近网上流行的木糠杯。
自有品牌考验的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深入了解什么产品会畅销,如何设计产品让消费者喜欢?同时还要在生产端降低成本,因为在薄利的便利店行业,自有品牌能贡献很大的毛利。
7-Eleven 创始人铃木敏文曾讲述他们做自有品牌 7-Select 的过程,为了保证和供应商形成稳定且互相信任的关系,全部商品都只采用稳定的几家供应商。由于自有品牌能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便宜,因此如果又能保证口感和品质,就很容易畅销。7-Select 曾有一款茶饮料,推出一个月即销售 320 万瓶。
鲜食:鲜食在便利店里的地位很高。从全家、7-Eleven、罗森三大外资便利店的统计数据看,60% 至 70% 的进店消费者会购买鲜食。包括糕点、寿司、饭团、关东煮等。在买这些高频消费产品时,消费者也可以顺带购买其他产品。理想情况下,只占店内所有SKU一成到三成的鲜食品类,能带来 40%-50% 的销售额。
从标签上看,猩便利销售的包装类鲜食(糕点面包)由三全食品生产。据了解关东煮、午餐等产品也来自第三方供应商,菜品由猩便利和工厂联合开发,一周一换。店内还有现磨咖啡和现制奶茶。
之前的报道中误以为猩便利的主色调是绿色,来了却发现长宁路店是黄色。听店员说其他家还有黑色甚至红色,也就是说,猩便利并不像其他便利店那样,有固定的色调。
不同店面采用不同的色彩,这不太像是想要给人留下统一印象的便利店,门口招牌上的“猩便利”三个字,也不像普通招牌那样字很大。反而更像是咖啡馆、茶饮店这样的第三空间,通过不同店的设计给年轻人更多新鲜感。
不过,虽然没有固定颜色,但猩便利有自己的IP,一只穿着黄色背心的猩宝宝,出现在门口、店内核销处、以及墙面插画上。这可能是国内第一个有自己IP 的便利店了。
店里的装饰也非常年轻化,有半面墙的插画,采用明黄色,内容是猩宝宝和各种朋友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的经历。
整个一楼的空间是长条形,人多时可能会拥堵在门口。从动线设计的角度看,猩便利把生鲜食品放在了走道两侧,把纯净水等必须品放在道路尽头。这是为了让人尽量向里移动,并增加消费者看到生鲜产品的几率。
二楼则是餐食区域。这也是如今便利店的趋势——让人坐下来吃饭的空间越来越大,摆明了和餐饮店抢生意。有意思的是,二楼同时也提供咖啡和图书,咖啡是一台自助咖啡机,而图书应该是出于空间利用的角度,放置在高处的架子上,可以看出是和亚马逊合作。每个书架上标有“xxx畅销书”,把亚马逊线上排行榜落地了,可以说是新零售版亚马逊了,思路类似美国的亚马逊实体书店。
我们在店里一共呆了两个小时,从中午12点到2点。午餐时间二楼的人都在用餐,但接近 2 点时,用餐的人渐渐少了,开始有人在这里工作读书。
说一下大家很关心的购物流程。用户在猩便利可以完全自助扫码购物(扫描电子价签上的二维码,或者商品的条形码),也就是说,可以完全不接触任何店员完成购物,包括核验也是自助的,更像是一种形式。
扫码付款之后,把离店码拿到出口的猩猩玩偶下面核验。
作为有人便利店,猩便利采用的并不是 Amazon Go 或者无人便利店那样的人脸识别、RFID 等技术手段,而是希望利用 App 购物,一方面让用户免排队、提高店内流转率(尤其是高峰期);另一方面用户习惯使用 App后,在线上购物自提,实际上变相扩展了物理货架,增加销售额。
之前罗森、便利蜂也采用过类似方式。不同的是,用户离开前还需给一个店员检查自己的付款码和商品,且对自助购买商品的数量有限制(方便店员快速检查)。经过我的实际体验,猩便利是完全没有任何限制的,我们买了十几件商品,全部自助付款,自助核验。
猩便利把人工核验省去了,用户体验确实是提高了很多,但货损率是不是会大大提高呢?这里我们没有具体数据。一个参考是, 2015 年华润万家推出过的 Vango 无人便利店,运行一天共卖出1.67万元的商品,只收到1.37万元的自助付款,营收损失近18%。人脸识别、信用体系等防盗功能,也大多只能在事后追索。
不过另一方面,据一位零售解决方案提供商透露,即使有人收银的卖场和便利店,盘亏率也较高,而且实际上内盗占比更大。
另一个问题是,虽然是自助购物,但由于这种形式比较新,再加上新开业人流多,店内有十几个店员在引导用户。午餐时间光是柜台里的店员就有十个,人力似乎并没有省掉。考虑到猩便利才刚营业三天,可以观察自助购物的情况,并看他们是否会在之后做出调整。
更多互联网式的互动和共享服务,是这家新店的一个特点。门口就能看到共享充电宝和共享雨伞服务,和外面的租赁服务不同,采用的是会员制,98元一年,可以同时享受充电宝、雨伞以及二楼的借书服务。
实际上,日本便利店的便民服务一直做得很好,7-Eleven 为了让大家能在便利店里方便取钱,专门申请了金融牌照。面临日本老龄化的社会状况,7-Eleven 还推出了为社区老人配送健康餐的服务。
如今在国内有了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做基础,新型便利店提供这样的便民服务更加水到渠成。
在门口还有一个刷脸的地方,一开始我以为是用来进行人脸识别购物的,后来发现是刷颜值抢红包的。我刷了一下脸,机器说我颜值 8 分,我觉得很开心。结果旁边来了一个大叔,刷了一下颜值 9.9 分。
好吧,看来这真的只是一个互动装置。我猜这个刷脸功能以后应该有三个作用:1)增加客人的互动性;2)是线上线下运营的一种手段,未来会有更多除了红包之外的运营方式;3)以后可直接通过人脸识别绑定用户ID,获取用户的消费行为信息。
总结来看,猩便利给用户的直观感受,是选品丰富新奇、空间设计年轻化,且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甚至是一个城市空间。毕竟,在一个 24 小时不打烊的地方,如果有关东煮、有书本、有咖啡,更能带来便利店所提倡的“温度”。
在这些直观感受背后,考验的是领导者的眼光和团队能力。零售是苦活累活,上海又是一个便利店密集的城市,全家和 7-Eleven 都曾因选址不利而关店。除了要具备传统便利店的能力之外,便利蜂和猩便利这些新型便利店还要通过信息手段,来提升整体的运营精细度和效率。
————————————————————————
我是36氪作者痕痕,消费、互联网+类项目求报道请加微信 pennykoi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