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杭实资管研究员 朱之颜(微信:Zhiyan_Zhu)
编辑:顿雨婷
颠覆理论对医疗投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投资方向上,要从需求和技术特征去识别颠覆型创新。需求方面,人对生命健康的终极需求是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如果拆分为两个维度,即诊断和治疗。诊断的终极需求是精确、方便、早期;治疗的终极需求是就医便利、损伤更小、价格便宜。技术方面,它是另辟蹊径的、长期能降低行业成本、可实现大众化应用、能破坏多个现有行业、创造新行业。根据这些特征,笔者认为基因技术、便携式诊断设备、电子问诊、AI医疗决策、手术机器人是医疗行业的五大潜在颠覆者。
第二,投资时机上,要关注颠覆型创新的阶段性问题。发展初期,由于传统行业的生态惯性,颠覆型产品往往增长缓慢,市场争议较大——考验投资者的专业性和抗风险能力;市场深坑阶段,颠覆型产品收入容易发生周期性下降,市场往往会高估短期影响,低估长期价值——考验投资者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当其进入主流市场后,收入会迎来爆发性上升——考验投资者对天花板的判断力;最后,产品会进入大众市场,直到新颠覆发生。
第三,投资布局上,尽可能实现颠覆型创新、持续型创新、效率型创新的良性循环。投资颠覆型创新,需要围绕终极需求,建议按主题跨行业投资,最大程度捕捉变化来源;投资持续型创新,虽然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壁垒,但要关注它的市场匹配性和潜在颠覆者;投资效率型创新,虽然可以最大化企业现金流,但要关注其长期价值的成长性。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 被誉为“颠覆理论之父”、“创新领域专家”。他在1995年首次提出“颠覆型创新”,并且,20多年来对“颠覆理论”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
凭借出色的理论框架和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克里斯坦森还在2011和2013年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商业思想家之榜首。“颠覆理论”被有效运用在国防、汽车、金融、电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行业;并对乔布斯、比尔盖茨、安迪格鲁夫等顶尖商业领袖影响重大;同时,美国、日本、欧洲、俄罗斯等国家都陆续出台政策、成立专门机构来推动颠覆型技术的发展。
图片1
如今“颠覆型创新”一词经常被商业圈滥用,事实上,它有着严谨的定义。首先,它基于人自身相对恒定的需求。交通工具不断变化,从马车、自行车到汽车,不变的是人对运输本身的需求。
第二,它的技术路线是另辟蹊径的——不一定有多先进,而且开始容易被主流市场所忽略。路边零售实体店未曾料到竞争者来自网络。
第三,它一旦成熟,行业会从集中到分散,产品会从昂贵到便宜。通信经历了从无线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到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低成本普及。第四,整个过程非常漫长,往往从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切入。第五,从效果而言,它会不可逆地破坏商业旧生态,重建新生态。
图片2
具体举例,网约车是巡游出租车的颠覆者。2012年网约车出现并快速发展,2015年滴滴、快的合并,网约车开始大范围应用。2012年到2014年,巡游出租车客运量同比增速放缓;2014年后,巡游出租车持续负增长。相反,网约车使用率从2016年的27%增长至2019的39%。某巡游出租车龙头股价距2015年峰值至今下跌约80%——部分受大盘影响,主要是基本面变化所致。
另外,电能的发明也是一种颠覆型创新。因为随需求增长和产量扩增,电力成本持续下降,实现大众化应用;此外,80世纪电能出现以来,向多个行业渗透(“破坏”),并裂变出更多行业,激发新的创新。
图片3
ARK基金是成功应用“颠覆理论”进行投资的典型案例,它专注于投资颠覆型创新领域,围绕终极需求,挖掘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ARK基金成立于2014年,旗下5个主要基金都跨行业按主题投资,分别专注于综合、新工业、下一代互联网、基因技术、金融科技领域的颠覆型创新机会。
以其综合基金ARKK所覆盖的颠覆性创新机会举例,涵盖云计算、电商、分子诊断、基因治疗、大数据学习。ARKK历史年化收益率达到36%,高于巴菲特的20%。2020年ARKK的收益率更是高达153%。
图片4
二、颠覆理论在医疗投资的应用
颠覆理论对于医疗投资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投资方向上,要识别颠覆型创新。可以从需求特征和技术特征两方面进行判断。
人对生命健康的终极需求是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如果拆分为两个维度,即诊断和治疗。
2.1.1 诊断方面的终极需求:精确、方便、早期
对诊断的需求是精确、方便、早期。
体外诊断工具有小型化和便携化的趋势。目前,行业主要停留在第一阶段——医院实验室或第三方检验中心集中用高速多导仪器检测。同时,更小更轻便的床旁检测POCT也在蓬勃发展。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演变也能佐证人们对诊断的终极需求。跨尺度、多模态、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一个世纪以来,诊断主流仍以形态学为主:成像手段经历了CT、MRI、PET、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成像对象从生物活体、组织细胞到亚细胞。基因测序可以深入到细胞核内部,观察DNA和小分子。随基因测序的发展和普及,对于由基因问题所导致的疾病,诊断会发生质的改变——回答从“哪里生病”到“生什么病”。
图片5
2.1.2 治疗方面的终极需求:就医便利、损伤更小、价格便宜
对治疗的需求是就医便利、损伤更小、价格便宜。
就医便利伴将随医学专业知识的商品化逐渐进行。以肾衰治疗举例,目前主流还是以采用大型透析设备,集中住院治疗为主。地方性小型透析中心在美国较为普遍,在中国不多见——哈尔滨和武汉的个别社区有过尝试。未来也许会出现更便携更贴近患者的透析设备。当然,药物是医学专业知识商品化后最大程度的分散。
外科手术经历了从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到机器人手术,精准医疗代表了它的发展方向——对正常组织损伤更小。以近视手术为例,70年代,对近视患者主要采用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十分依赖主刀医生的经验。因为利用的是机械切开,切多切少,切深切浅都缺乏相应标准。90年代,LASIK问世,准分子激光取代角膜板层刀,近视手术也从机械切开时代进入激光消融时代。
图片6
颠覆型创新的技术特征包括——另辟蹊径、长期能降低行业成本、可实现大众化应用、能破坏多个现有行业、创造新行业。根据这些特征,笔者认为基因技术、便携式诊断设备、电子问诊、AI医疗决策、手术机器人是医疗行业中的五大潜在颠覆者。受篇幅限制,下文会重点论证基因技术的颠覆性。
图片7
2.2.1 基因技术的颠覆性:更精确、普及标准疗法、成本下降、跨行业破坏
基因技术是一种颠覆型创新。
首先,它是分子层面的精确诊疗。医学的发展经历了直觉医疗、经验医疗、精准医疗。直觉医疗只凭症状诊断,疗效不确定,高度依赖医生经验;经验医疗基于直觉医疗产生的数据,可以预测治愈概率;精准医疗基于疾病的精确诊断,疗法有标准,容易达到预期疗效。目前医学主流仍然以直觉医疗和经验医疗为主,基因技术是精准医疗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有利于由基因问题所导致疾病的诊疗精准化、标准化。
其次,基因技术有利于标准疗法的普及。过去,HER2阳性乳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治疗效果最差的亚型,存活超过5年的患者不到30%。但由于基因技术对精确诊断的推动,为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基础。过去20年,多个针对HER2的新型靶向药上市,尤其是曲妥珠单抗(商品名:赫赛汀)的出现——让这类乳腺癌有了标准疗法,成为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
图片8
第三,基因测序成本不断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推动。00年代初期,每个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在千万美元级别。00年代后期,二代基因测序发展迅速,促使测序成本不断下降。2020年1月,测序成本已经降至约680美金每组。与此同时,纳米孔测序也正在快速研发,它具有低成本、高通量、非标记的优势——不过,目前还不成熟,商用化还需要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需求增长带来规模效应。2001到2013年期间,人类基因组测序数量总计4万,2015年单年达到60万——预计年均复合增长在200%。
图片9
第四,基因技术有跨行业的渗透力(破坏力)。以医药行业为例,它能根本上提高药物研发效率,降低新药成本。
当前医药研发最大的痛点是研发难,研发贵。药物探索到上市需要10-15年。全球平均每个新药的研发成本从2010年的11.9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9.8亿美元,增长67%。同时,全球新药研发临床成功率从22%降至10%。
经统计,在临床II期和III期试验失败的药物中,52%是由于有效问题,24%是安全问题——突出人们在理解疾病机制、药物作用、受试者分组上科学性的不足。
基因泰克的赫赛汀试验利用基因技术从乳腺癌患者中筛选出因HER2蛋白表达过度的患者,进行精确受试分组。将志愿者从2200名缩减至450名,试验时间从5-10年下降至2年。很大程度降低了研发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
图片10
2.2.2 便携诊断设备的颠覆性:大众化应用——操作简单,便利及时
便携诊断设备的颠覆性体现在它的大众化应用,操作简单,便利及时。
从医疗器械现状来看,部分已完成分散,进入家用,如制氧机、呼吸机、雾化器、血压计、血氧仪等。家用器械市场整体占比从2015年28% 提高至2020年34%,而市场规模增速近年在25%-30%之间。
大型影像设备也开始出现分散趋势。长期以来,主流MRI集中在医院专门区域,检测期间,对环境和患者有很高的要求,并且需要专业人员完成复杂操作。2020年初美国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便携式MRI——Hyperfine移动式MRI。成本是传统的1/20,重量在1/10,可以在医院内自由移动,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和辐射屏蔽设施。
图片11
2.2.3 电子问诊的颠覆性: 大众化应用——随地就诊,即时购药
电子问诊的颠覆性也体现在它的大众化应用,随地就诊,即时购药——尤其对于轻症和慢病患者而言。
一方面,它能高效调动医疗资源和时间资源。中国看病贵、看病难较为普遍。医疗资源分布和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很不平衡,北京HAQ为91,西藏只有48。另外,患者在取药、排队环节上浪费大量时间,而且经常会遇到工作日没时间看病、假期专家门诊少等问题。
另一方面,大众的健康管理意识在不断加强。有机构统计,72%的网民曾经搜索过健康咨询。
电子问诊在国内处于双向传播B-C端阶段,以在线问诊、CDSS、医药电商为主。2016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医院市场规模年均增速为45%,202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其中在线问诊占比超过47%。
图片12
除了要能识别颠覆型创新,还要注意颠覆型创新的阶段性问题。另外,投资布局上,尽量实现颠覆型创新、持续型创新、效率型创新三种增长模式的良性循环。
颠覆理论在20多年里不断发展,在颠覆型创新的基础上,克里斯坦森还提出持续型创新和效率型创新。他认为,这三种创新是企业得以成长的主要来源。持续型创新,是让好产品变得更好——旧体系内不断改善和升级,例如智能手机型号的迭代。效率型创新是使用更少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回报,主要是生产方式上的降本增效,例如手机厂商的生产外包。
投资布局上,尽量能实现三种创新模式的良性循环。颠覆型创新能带来爆发性机会,但周期长,资金消耗量大;持续型创新无法脱离旧体系,但周期相对短,竞争壁垒会提高;效率型创新周期短,并最大化现金流,但长期价值的成长性不高。
图片13
对于颠覆型创新,需要围绕终极需求,按主题跨行业投资,最大程度捕捉变化来源。同时,关注阶段性问题。
按主题跨行业投资,更利于捕捉变化来源,优化收益和风险。ARK基金研究表明,2002-2015年,按主题投资的收益要比按行业投资更高。互联网领域,按主题投资和按行业投资的收益率分别为408%和258%;生命健康领域,这对数值为574%和242%。另外,对于生命健康主题、创新主题、科技主题的投资组合,夏普比率普遍比指数表现更好。
此外,投资时机上,需要关注颠覆型创新的阶段性问题。发展初期,由于传统行业的生态惯性,颠覆型产品往往增长缓慢,市场争议较大——考验投资者的专业性和抗风险能力;市场深坑阶段,颠覆型产品收入容易发生周期性下降,市场往往会高估短期影响,低估长期价值——考验投资者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当其进入主流市场后,收入会迎来爆发性上升——考验投资者对天花板的判断力;最后,产品会进入大众市场,直到新颠覆发生。
图片14
对于持续型创新,虽然竞争壁垒不断提升,但要关注市场匹配性和潜在颠覆者。
迈瑞从低端切入,紧抓市场匹配性。90年代初期,GE、飞利浦、西门子以高价高质、持续迭代的产品全面占领三甲医院——但并不能匹配县城医院的需求。于是,早期迈瑞便用高性价比的“第一台”进驻县城医院,然后逐渐优化产品线,成为国产医械龙头。
消化内镜持续升级,长期或被胶囊内镜所颠覆。消化内镜不断发展,目前以电子内窥镜为主,各厂商在图像分辨率、操作习惯、安全性、密封性等方面不断优化。而磁控胶囊胃镜只有药丸大小,患者无需经历传统胃镜检查的痛苦,主流胃镜或许会被颠覆。
图片15
对于效率型创新,可以最大化现金流,但可能削弱其长期价值的成长性。
当下,药企较为推崇外包驱动效率型创新,很大程度为自身降本增效。由于药物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64%的药企选择外包,其中41%为了聚焦营销等高利润环节。由此,也催生和带动了CRO行业。据统计,使用CRO后,药物研发的I期临床从89天缩短到66天,II期临床从139天缩短到81天,III期临床从140天缩短到97天。
另一方面,CRO 在药物研发上不断积累经验,为了提高自身利润,也更有动力去解决行业关键环节的痛点——而这更能体现长期价值的成长性。这些痛点包括药物发现效率低、临床数据管理成本高、临床试验设计不科学、分组受试不科学等。药明康德、HLT&PPD、泰格医药、昆泰、遥领医疗等CRO龙头已经通过收并购等方式对解决这些痛点进行战略上的布局。
图片16
第一,投资方向上,要从需求和技术特征去识别颠覆型创新。
需求方面,人对生命健康的终极需求是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如果拆分为两个维度,即诊断和治疗。诊断的终极需求是精确、方便、早期;治疗的终极需求是就医便利、损伤更小、价格便宜。
技术方面,它是另辟蹊径的、长期能降低行业成本、可实现大众化应用、能破坏多个现有行业、创造新行业。根据这些特征,笔者认为基因技术、便携式诊断设备、电子问诊、AI医疗决策、手术机器人是医疗行业的五大潜在颠覆者。
第二,投资时机上,要关注颠覆型创新的阶段性问题。
发展初期,由于传统行业的生态惯性,颠覆型产品往往增长缓慢,市场争议较大——考验投资者的专业性和抗风险能力;
市场深坑阶段,颠覆型产品收入容易发生周期性下降,市场往往会高估短期影响,低估长期价值——考验投资者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
当其进入主流市场后,收入会迎来爆发性上升——考验投资者对天花板的判断力;
最后,产品会进入大众市场,直到新颠覆发生。
第三,投资布局上,尽可能实现颠覆型创新、持续型创新、效率型创新的良性循环。投资颠覆型创新,需要围绕终极需求,建议按主题跨行业投资,最大程度捕捉变化来源;投资持续型创新,虽然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壁垒,但要关注它的市场匹配性和潜在颠覆者;投资效率型创新,虽然可以最大化企业现金流,但要关注其长期价值的成长性。
图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