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图像影音设计 >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转载时间:2022.06.15(原文发布时间:2019.04.04)
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ID:geekpark),作者 biu。36氪经授权转载。

在中国大陆成为好莱坞大片全球宣发必经地之前,在大陆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之前,好莱坞和它的明星们在中国观众们的心中还留有一些神秘感。

那些年,在报刊杂志、门户网站和电视节目里,中国观众们能够听到几个耳熟能详的外国演员。不同于今天好莱坞明星百般受宠的花名和昵称,对中国观众而言,那个年代的外国明星只有一板一眼的汉化姓名。

如今回忆起那些大陆院线最先接触到的外国明星,有人戏称他们为「中国观众的老朋友们」,包括后来冠以花名「小李子」的莱昂拉多·迪卡普里奥,「马达」马特·达蒙,「黑王子」威尔·史密斯,还有被中国观众「宠坏」的尼古拉斯·凯奇,以及我们今天的主角,基努·里维斯。

在《生死时速》《云中漫步》和《魔鬼代言人》连着几年的大热之后,奇诺·李维斯(当时通用的译名)成为了好莱坞在中国名声最响的演员之一,但让他在中国的知名度走上巅峰的,还是 2000 年 1 月在大陆上映的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The Matrix| 宣传海报

美国本土上映大半年后,《黑客帝国》带着袁和平设计的中国功夫和八分之一中国血统的基努·里维斯登陆大陆院线,随后,大街上的音像店,小巷里的光碟摊,大卖特卖的盗版 VCD 和 DVD(香港译名《22 世纪杀人网络》)让这部影史留名的科幻电影走进了中国大陆的大众流行文化。

01.恰逢其时的赛博朋克

导演沃氏兄弟(The Wachowskis,现为沃氏姐妹)最早在 1984 年就开始创作《黑客帝国》的剧本,那时互联网仍处于早期阶段,赛博朋克的概念刚刚提出,除了「开天辟地」的《银翼杀手》,好莱坞再没有家喻户晓的赛博朋克作品。

而当《黑客帝国》在 1999 年 3 月 31 日上映时,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接入了互联网。曾经仅用于文字处理的家用电脑慢慢地开始支持网络广播、多用户游戏和社交网络。人们开始对沉浸在网络世界感到不安,害怕自己产生「网瘾」。

1997 年,名为「深蓝」IBM 计算机经过六场角逐,击败了世界象棋冠军:两胜一负三平。人类在人机对决中败下阵来。像三年前的 AlphaGo 一样,人工智能给人们留下了无法抹除的印象。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1997 年,人类输给了深蓝 | Rare Historical Photos

在这股对虚拟空间和机器智能的恐惧中,《黑客帝国》恰逢其时,它迅速引发全球观众的共鸣和讨论,并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和两部续作一起揽下 16 亿美元的票房。

这部电影贯穿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思,它以严肃为底色,但也没让这份严肃「拖了后腿」,在赛博朋克这个小众的类型片里,它甚至是流行文化级别的存在。

1984 年,完全不懂计算机,更连不上互联网的威廉·吉布森在打字机上完成了《神经漫游者》。从此,科幻文学有了一个新的文类——赛博朋克(Cyberpunk)。Cyberpunk 是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朋克(Punk)的结合词,这个科幻分支倾向于描绘「高科技和低生活的结合」(combination of lowlife and high tech)。

当科技强大到无所不能的时候,原来人类主导的社会秩序崩坏,在这种背景设定下,人类往往非常渺小、无力。改造身体、感官与网络相连、虚拟体验等都是这种类型常见的要素。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赛博朋克城市 |engadget

在电影领域,1982 年上映的《银翼杀手》被公认为是催生了赛博朋克流派的先师,它奠定了赛博朋克世界的视觉基础。这部节奏迟滞缓慢、调子阴郁冰冷的影片在上映期间并不受欢迎。但十多年后的后继者《黑客帝国》却叫好又叫座。

在 1990-1999 年间,没有任何赛博朋克类型的电影达到了《黑客帝国》那样的高度。《黑客帝国》在口碑和票房上都非常成功,成为了当年全球第四高的票房电影,还拿下四座奥斯卡奖杯。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黑客帝国》三部曲 | 宣传海报

后来,「黑客帝国」这个系列成为了史上最赚钱的 IP 之一:三部电影总计入账 16 亿美元票房,算上包括动画短片、游戏、漫画以及其他衍生品,这个 IP 的价值在 30 亿美元左右。

02.「真实的荒漠」

在电影《黑客帝国》里,主角尼奥(Neo,基努·里维斯饰)白天坐在软件巨头办公室里的「螺丝钉」,晚上则是蜗居在自己阴暗逼仄房间里的黑客。自认为是独立个体的尼奥对现实世界深感怀疑,结识了以墨菲斯(Morpheus)为首的黑客组织。

在选择吞下红色药丸后,尼奥认清了所谓的现实世界不过是由一个叫「母体」(Matrix)的计算机 AI 系统所生成的「幻觉」。机器人为人类构建了一个现实,只为奴隶人类以汲取他们身上的能量。墨菲斯告诉尼奥,「你就是我一直在找的 the one」,一个最终拯救全人类的救世主。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尼奥看到了母体 | 电影截图

在影片开头,在接到一串神秘的电脑信息之后,尼奥将藏在一本书里的非法软件(用来销除违章停车记录)拿给前来交易的拜访者。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是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拟像与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从这一刻开始,故事便铺上了一层哲学的底色。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拟像与仿真》| 电影截图

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谈论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和网络上模拟出来的图像已经取代了现实。现实反倒成了一片荒漠,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墨菲斯对觉醒后的尼奥说的,「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除了已经觉醒的少部分人,绝大部分人已经感知不到真实的世界了,他们生活在纯粹的虚拟世界中,浑然不知自己的肉体被禁锢在母体这个巨型培养器里。

作家 Emily Dreyfuss 这样总结《黑客帝国》,「它就像是 90 年代赛博朋克版本的柏拉图洞穴寓言。」尼奥从质疑所谓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到觉醒,到解放思想,最后成为救世主唤醒所有被幻觉奴隶的人类,从这个层面看,母体就相当于洞穴,尼奥这群黑客的确是引领人类这群「洞穴里的囚徒」最终走出被禁锢命运的人。

在这些觉醒者当中,也有因为看到真实的荒凉而选择继续被母体禁锢的,就像背叛者塞弗(Cypher)。在虚拟现实中,他可以享用多汁的牛排,享受权贵,但在真实荒漠里却只能吞咽让人倒胃口的纯营养流食,守护破败的觉醒者聚合地锡安(Zion)。他曾把手伸向红色药丸,可现在后悔了。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选择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 | 电影截图

这时候,墨菲斯的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就又递到了观众面前——你想要甜美的梦境,还是继续留下来体验粗粝的现实?丰富的哲学底色让《黑客帝国》有别于其他科幻片,这种底色让它成为「披着动作片外衣的哲学片」。即便已过 20 年,人们对《黑客帝国》的相关解读依然没有停止。

03.融入哲学主题的特效

哲学底色让《黑客帝国》隽永,而电影十足的娱乐性让当年坐在银幕前的观众沸腾。

绿色代码雨、皮革风衣、隐秘的黑客身份、红蓝药丸的隐喻等独特的元素在电影上映之后很快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流行符号。

在The Matrix Revisited这部记录电影幕后细节的纪录片中,沃氏兄弟兴奋地把他们所有的喜好抖了出来:「我们爱功夫电影、日本动画、菲利普·迪克(赛博朋克先驱小说家)的书、吴宇森的电影」,导演笑笑说,「我们这辈子的所有想法都放进这部电影里了。」

由于对功夫和动画的痴迷,沃氏兄弟赋予了这部影片一种独特的镜头质感。为保证拍到每一个满意的镜头,两位导演每次都会向演员演示好几遍动作。他们在影片开拍前就雇用了 Steve Skroce 和 Geofrey Darrow 两位漫画家,一起制作出了厚达六百页、巨细靡遗的《黑客帝国》分镜头故事板。

Geofrey Darrow 还兼任概念设计师,帮助设计场景和机械设计,比如母体、锡安和乌贼哨兵。这些分镜头完美地将沃氏兄弟脑海中的画面落到了纸上。两位导演以此说服片商高层开拍电影,而那本厚重的漫画分镜后来也用于指导剧组。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Geofrey Darrow 的概念设计 | Pinterest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黑客帝国》分镜表一览 |The Art of The Matrix

漫画中的画面可以「静止」,沃氏兄弟想将这种特质也搬到电影里,具体来说,他们想要极慢动作的镜头,但同时还想移动摄像机,最好能拍下 360 度的画面。

为此,剧组找了工业光魔、Digital Domain 等几乎所有视效公司,但只要一把分镜表递过去,对方的反应都是「脸色发白」,这些公司对摄像机进行的改造也不能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摄像机最终都因为移动速度过快而爆炸。

最终,剧照找到了初出茅庐的John Gaeta。(《黑客帝国》是他作为视觉特效总监的第一部独立作品。)「(按照之前的设想)摄像机得绑在火箭上才能拍出理想的效果。」但 Gaeta 很快想到了替代方案——用 CGI(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电脑合成影像)来合成每帧拍摄间隔足够短的静止照片。

剧组精确放置了 120 台尼康相机(相机被围成一个复杂的曲线)按程序预定的时间和顺序拍摄(相机以平均每秒 300 帧的速度拍照),后通过电脑扫描并修补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异差,就得到了 360 度连贯、顺滑的动作。

就这样,演员在简易的绿色影棚里的连续动作被记录了下来。最后,技术人员将连贯的动态图像与电影背景进行融合。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拍摄和成片的对比 | Esquire

「特工开枪了。(慢镜头下的子弹变成了)空气中嘶嘶作响的长柱型铅体,像愤怒的苍蝇一般向尼奥扑了过去,尼奥敏捷地下腰躲开,但还是被一个螺旋状的灰色子弹划过肩膀。」剧本上的描写被精确地还原在银幕上,《黑客帝国》招牌特效「子弹时间」(Bullet time)就这样实现了。

全片有 400 多个特效镜头,Gaeta 带领当时约有 65 名员工的 Manex 承担了大部分复杂的画面和全 CG 场景。2000 年,Gaeta 和三位同伴以此夺得了第 72 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John Gaeta 作客极客公园创新大会 2019 | IF19

类似手法虽然在 1999 年之前的作品里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名声大噪却是从《黑客帝国》开始的。1999 年之后,「时间切割」(Time Slice)或者「时间冻结」(Time Freeze)也被叫成是「子弹时间」。之后,「子弹时间」技术不断发展,这种效果也开始在计算机游戏中流行。现在,它已经是电影和广告里非常常见的创意手法了。

但在当年,为了实现「子弹时间」效果,《黑客帝国》剧组耗费大量了时间和金钱成本。从 1996 年开始试验「子弹时间」开始,到完成天台戏的拍摄和制作,用了接近两年的时间,单单是在计算机上就花了 75 万美元。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子弹时间 | Esquire

而这种耗时、烧钱的打磨也让华纳着急,相关高层甚至已经把剧本中的部分场景挑了出来,只要一超预算,就拿掉那些场景。面对「威胁」,沃氏兄弟称「没有这些场景,这部电影就不存在。」敢这么回应华纳,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有一手好牌」。

剧组将部分完成的样片寄给华纳,高管们悬着的心也落地了,因为他们认为这会是一部非常赚钱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沃氏兄弟在拍摄《黑客帝国》之前,明白还没处女作之前是不可能拿到大笔预算的,便先拍摄了极其风格化的《惊世狂花》(Bound)以证明自己的创作能力。他们拿着厚厚的分镜本去找制片人,最终向华纳要来了 6000 万美元预算。制片人 Lorenzo di Bonaventura 说:「我被他们写的故事折服了……但很少人能理解剧本。」但他还是做了聪明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成为了沃氏兄弟的支持者。

最近,「转型网红」的威尔·史密斯在 YouTube 上说起一件让他懊恼的往事:他本是《黑客帝国》里尼奥这个角色的第一人选,但他最终拒绝了。

因为史密斯当时对沃氏兄弟对镜头的讲解一头雾水:「想象一下,你们正在打架……然后你跳出去,最好是跳到一半就停止做跳这个动作。」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在对成本把控非常严格的好莱坞和畏惧风险的演员们看来,《黑客帝国》是如此古怪的剧本。但幸运的是,沃氏兄弟选择了挑战好莱坞。

题图来源:WIRED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黑客帝国》上映二十年了,我们仍在不断逃避现实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图像影音设计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限时免费的图像影音设计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