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局未来与巨大风险之间,面对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前景,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制造商选择了造车。但是,四个轮子加一台电脑或手机的描述,只适合用来调侃。
撰文 | 蓝洞商业 郭朝飞
造车、高端、IoT,是当前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三个关键词。
在手机市场失败的周鸿祎又回来了,他也要造车。“我比雷军还小一岁。雷军都敢干我有什么不敢干的?人活着就得不停折腾。”周鸿祎讲述自己的造车计划时说。
当然,周鸿祎没有冒然单干,而是选择投资哪吒汽车,360在哪吒汽车30亿元的D轮融资中领投,成为第二大股东。周鸿祎称,自己是哪吒汽车的“产品经理”。
做高端手机、IoT产品、造车虽然都是制造业,但又有各自的行业特性与门槛,尤其是造车,并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四个轮子加一台电脑或手机的描述,只适合用来调侃,不信看看特斯拉,2020年其全球销量接近50万辆,但同时在全球市场遭受各种安全质疑。
因此,面对要不要造车,雷军才会白天想到10个必须做的理由,晚上又列出10个不能干的理由。
最终,在布局未来与巨大风险之间,面对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前景,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制造商还是选择了造车。
根据Trend Force的报告数据,2020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受到疫情冲击,全年生产总量仅12.5亿部,按年减11%,为历年来最大衰退幅度。虽然Strategy Analytics等几家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实现了同比20%以上的大幅增长,但全球疫情仍在持续,2021全年出货增幅或将继续收缩。
毕竟只盯着眼前的企业,是没有出路的。
诺基亚与摩托罗拉没有想到,他们的手机帝国会在智能时代迅速土崩瓦解,而且干掉自己的并不是曾经的竞争对手。中国手机市场一度是“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的天下,短短几年时间,除了华为,那三家被小米、OPPO和vivo替代。
事实一再证明,没有哪家公司的地位会持续稳固。
华为在全球市场刚刚超越三星,美国制裁就接踵而至,受此影响,2020年华为无奈出售荣耀。多家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华为手机市场份额已跌出全球前五的位置。
对于华为来说,造车当然是一种脱困的方式,而小米、OPPO则更多是布局未来。因此,向外界传递信息时,华为显得更直接坦率,小米、OPPO则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2021年华为分析师大会上直言,华为希望通过强力投资自动驾驶软件来推动汽车行业的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推动汽车行业和ICT行业走向融合,为华为带来长期持续的战略机会。
华为致力于投资自动驾驶软件,目标是实现汽车的无人驾驶。一旦实现,将颠覆跟汽车相关的几乎所有产业,这也是10年内可见的最具颠覆性的产业变革。
截至目前,小米没有对外透露多少造车的具体信息。
雷军是说,自己会亲自下场,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CEO,首期投资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后来,他又在直播中说,第一款小米汽车将是轿车或SUV,价格区间为10万-30万元。
今年五一前夕,传出OPPO造车的消息,称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在产业链资源和人才方面摸底、调研,与宁德时代中国乘用车事业部总裁朱威会面,畅聊数小时。另外,陈明永主动携团队拜访中汽研等机构。
不过,目前OPPO并没有直接回应是否造车。
2019年12月,在OPPO未来科技大会上,陈明永曾提到OPPO未来定位将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只是手机公司,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做汽车这件事情。“我们要么不做,要么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打造汽车。如果未来十年汽车行业都做不好汽车,OPPO可能会做汽车,但目前来看还没有这个可能。”
华为将自己造车的角色定位为有竞争力的部件供应商,要帮助车企造好车,一方面是帮厂商造出好的汽车,另一方面是要把车造好。这意味着至少短期内,华为还不会亲自下场直接造车。
2019年 5月,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第二年与消费者BG整合。在此之前,华为已经在智能汽车领域进行研发投入。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称,华为所掌握的ICT的技术,在未来自动智能电动汽车的几个关键基础子领域,都能做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包括车联网、车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还有电源管理或者叫智能动力系统。
4月17日,北汽新能源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首款量产车型极狐阿尔法S正式发布。徐直军表示,未来还会和重庆长安、广汽合作,推出新品牌汽车。仅仅两天后,华为终端正式宣布,开启汽车售卖业务,首款车型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华为开始尝试怎么帮助车企卖好车。
手机造车,华为最急迫。
华为市场份额减少,苹果与三星迅速填补,同时也给了小米、vivo和OPPO机会。
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两名分别是三星与苹果,小米位列第三,出货量4900万,全球份额15%,同比增长80%;接着是OPPO,出货量3800万,全球份额11%,同比增长68%;vivo第五,出货量3700万,全球份额11%,同比增长85%。
调研机构Canalys的市场排序与此相同,小米、vivo、OPPO的市场份额与增速也与Strategy Analytics的相差不大。
手机市场,得高端者才能得天下,也才会有更丰厚的利润,小米、vivo、OPPO都瞄准了高端市场,包括独立后的荣耀。
最近,荣耀CEO赵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荣耀高端旗舰手机Magic正在打磨,预计到今年年中发布。
“我们可以做到比华为P跟Mate系列更好。比如说硬件,我们有比Mate和P更好的硬件基础能力,Mate和P也是荣耀目前这些开发人员开发出来的,不论是在系统、结构设计、拍照技术,还是通讯技术以及整个系统的综合体验和调校上,不存在什么我们做不出来的东西。”赵明说。
一位资深手机供应链从业者向「蓝洞商业」分析,独立出来的荣耀不再具备华为的优势,其他手机厂商与荣耀原有的技术创新差距开始缩小。当然,荣耀也继承了华为的一些东西,其真正能够对行业产生影响与冲击得到2022年。
什么是高端手机?没有绝对的标准,各家手机厂商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最简单直接的,首先是价格更贵。
雷军将2020年初发布的小米10定义为首款高端机型,此后又发布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小米11,小米10与11售价均是3999元起,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价格则是5299-6999元,平均售价超过6000元。
2021年3月发布的小米11 Pro、小米11 Ultra价格从4999元-6999元,同时发布的小米首款折叠屏手机MIX Fold售价更是9999元起。
OPPO则将其Find X3系列视为高端手机的破局产品,其售价是4499元-6999元。OPPO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告诉媒体,“希望未来600美元以上的市场有三个品牌,而OPPO能够进入TOP3。”
“大家理解的高端手机是什么?是卖得贵吗?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小米产品只有在贵的产品中立住,大家才能真正认可我们做出的努力。”雷军说。
在前述资深手机供应链从业者看来,高端化有两个参考指标:一是对标苹果、华为,这两家是目前行业公认的高端品牌,显然目前其他品牌还有差距。二高端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仅仅是几个参数,包括售价、品牌,系统的应用性、产品的稳定性,甚至市场、渠道、广告与推广方式等等。
“小米、Ov等其实还是比较偏堆料,就是堆参数。这本身没有错,高端产品首先一定是用高端的料,但是把所有高端的料拼出来,不一定是高端产品。”该手机供应链从业者接受「蓝洞商业」采访时说。
陈明永也承认,旗舰手机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唯参数论、配置论,却忽略了本质——对人的尊重。
小米集团副总裁、手机部总裁曾学忠认为,近两年小米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强调体系化建立产品规划、研发、供应链整合、质量管控。小米做高端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突破自己。
OPPO将研发、产品、营销等大量资源投入到Find X3系列,并且聚焦核心渠道,在电商、线下Shopping Mall等发力。
高端市场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手机厂商将战火从手机烧到了IoT(物联网),尤其是5G到来以后,小米、华为、OPPO、vivo等加大投入力度。
几家厂商中,小米布局最早,很早就打造了小米生态链企业。2019年是一个转折点。
这年年初,小米推出“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提升到与手机业务并重的位置。雷军宣称,未来5年将All in AIoT,专项投入至少100亿元。紧接着设立小米集团技术委员会,其下专设AIoT战略委员会。
很快,华为发布其全场景智慧化战略,提出“1+8+N”, "1"是手机,"8"是智慧屏、手表、音箱等产品,"N"是智能家居、智能办公、运动健康等智能产品。同在这一年,vivo定下了“一主三辅”的战略。“一主”是5G智慧手机,“三辅”是AR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耳机等终端设备。
2020年10月,OPPO推出两大系列智能电视,开始发力IoT。
一定程度上,小米集团副总裁、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崔宝秋通过小米的布局解释了行业变化的原因:如果说之前小米的 IoT 布局是有些偏散的话,AI 让小米IoT变得更加有整体感,更加有神。AIoT 也回答了小米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这个问题,是一家基于 AI 赋能万物的互联网公司。5G 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带来将会带来更多应用场景,小米做的是超级互联网,它代表未来的互联网 3.0 或是 4.0。
依据小米财报,2018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实现收入438亿元,较上年增长86.9%。2019年实现收入621亿元,净增183亿元,增速减缓,亦达到41.7%。对比之下,2019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1221亿元,净增83亿元,增速7.3%。
显然,小米通过IoT收获了真金白银,这也是一众厂商趋之若鹜的原因。雷军更是将5年投入100亿提升至5年将至少投入500亿,声称要彻底确立在智能生活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
2020年,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为3.25亿台(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同比增长 38.0%。但营收速度却迅速放缓,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674亿元,同比仅增长8.6%。
这是否意味着小米AIoT业务已经迅速见顶还有待持续观察,但至少说明暂时还无法替代手机业务,扛起小米的大旗。
华为由于手机业务的困境,“1+8+N”整体势必受到影响,这个1被华为视为主入口,手机承载着8和N,入口变窄,整体规模受限难以成长。
整个IoT市场庞大,除了手机厂商,还有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海尔、美的等传统家电企业,不同企业发力点不同,有的偏产品,有的偏系统、平台、芯片。因此,手机厂商不仅是互相竞争,也要与其他企业较量。
从用户端来看,目前IoT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不同商家的产品,其系统、标准、生态都不一样,如何互联互通、跨平台操控是一个尴尬的问题。行业巨头都想建立自己的生态,很多也都在讲生态开放,但还很不理想。如果无法实现不同品牌产品、平台间的简单操控交互,所谓生态也只是一个个孤岛而已。
这么看IoT还很初级。